切記,未來半年,保命第一!

作者:關不羽

1

恒大告急,難有利好

恒大的現金流危機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瞭吧。去年“三道紅線”政策出臺,8700億元債務的恒大首當其沖。雖然打折促銷、積極融資等自救猛藥都用下去瞭,但是效果還是不行。

7月19日,廣發銀行向法院緊急申請凍結恒大集團1.32億元的民事裁定書在網上出現,從恒大集團事後發佈的通告來看,這筆1.3億元貸款到期日是2022年3月27日。

先不說兩傢的爭議孰是孰非,單就廣發銀行不惜撕破臉地對恒大采取這樣強硬的措施,本身就很耐人尋味。早幾年如果有這種消息傳出來,直接當假新聞瞭。但是,事情擺在這兒瞭,恒大面臨的困境大致可以想到。

8月10日,恒大發公告稱,正在接觸潛在第三方投資者可能會出售部分旗下資產,包括但不限於出售其附屬公司中國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大汽車”)及恒大物業公司的部分權益。

該重磅消息引發瞭市場的熱議。

其實,前一天就有消息稱有大型國有企業會“馳援”恒大,應該指的就是8月10日公告所說的。

恒大造車一度被視為恒大的未來,去年火過一陣子,但是高潮已過,產品基本上是“見光死”,遲遲沒有量產化,造瞭個寂寞,所以接恒大汽車可以算是“馳援”。

至於物業公司的部分權益,還有待觀察。如果恒大到瞭要靠出售資產來挽救現金流,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當初的泰禾。其實,去年的骨折式打折,已經有點“泰味”瞭。

恒大的結果無非有幾種,一種是全崩,這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另一種是出售部分資產再加“貴人相助”,現金流壓力得到緩。

最壞的結果和最好的結果都不太可能出現,因為恒大的坑太大瞭,萬億規模應該跑不瞭。全崩的後果太嚴重,但是這樣大力出奇跡的“貴人”哪兒去找呢?所以可能性也不大。

那麼,最大的可能性是資產逐步分割出售,窟窿能補多少補多少,最後由國資來收攤。這個結果有多好肯定是談不上的,充其量算是不那麼壞。而這個過程無疑會非常痛苦。

可是,恒大系在港股大漲三天,搞得和過年一樣的。這市場的心態、判斷,著實讓人有點詫異。這也就罷瞭,港股畢竟環境復雜,一驚一乍也算尋常。這不,昨天又開始跌瞭。

更搞笑的是,A股地產板塊也突然升溫瞭。據說,恒大的“利好”是外部影響之一,此外還有政策“利好”的大紅包。這些真的能夠支撐起地產板塊的春天嗎?

2

“政策市”形勢復雜,不利於散戶

所謂政策利好是網傳的一份調整土地出讓政策的文件,該文件規定:單宗住宅用地溢價率不得超15%,不得通過提高起拍價方式調整溢價率,在達到上限後可通過競一次性合理報價、搖號、競更高更優建築品質方式確定競得人。

這項政策據稱是自然資源部當日所召開閉門會議中所提及的,也就是所謂的“內部文件”。這意味著,這一政策能不能正式出臺、規定針對哪些城市,目前還不清楚,更不用執行的細則很模糊。

即使限制溢價率的政策推出,結果也很難預測——對土拍流程、溢價的政策調整在近十年裡頻繁出現,效果怎麼樣,有目共睹。

限制一手房房價,不限制土拍價,房地產企業利潤空間消失,是房地產板塊持續受挫的原因。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瞭。土拍政策改來改去,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背後深層次的因素豈是一項“內部政策”能改變的?此前的土地集中供應,也沒有起到預想的抑制土拍溢價作用,這次就靈瞭嗎?

恒大這樣的行業巨頭分分鐘出事的危機還在發酵,房地產板塊就因為那麼點霧裡看花的“政策利好”打雞血,怎麼看都是個局嘛。可是,被局被套被割多少年的散戶們能抵禦住嗎?很不樂觀。中國股市的散戶真的是做韭菜上癮。

回顧今年的大A股,可謂內卷式震蕩。故事還是那些故事,賽道反復切換,茅系盛極而衰,寧系又來一波過山車,各種概念漫天飛。熱鬧的光景中,幾個散戶賺到瞭?股神少有,韭神一大把。

可以說,今年以來A股就是個“政策市”,頻繁出臺的政策主導瞭股市的故事。這種政策市,對韭菜是最為不利的。韭菜們獲得信息的速度和質量,和鐮刀們是沒法比的。

這是一場先知先覺和後知後覺的對抗,韭菜們哪有勝算?對韭菜們而言,更致命的是,目前頻繁的政策調整是“好的不靈、壞的靈”。

被政策限制的行業一數一大串,基本上能賺錢的行業都被政策拿捏瞭。而扶持產業的政策卻是虛多實少,芯片概念、碳中和概念、電動車概念都是要政府大量資金補貼的。

疫情沖擊下,政府財政很緊,壕不起來。更難的是,技術瓶頸並不是政策扶持一定能突破的。

造芯造得挺寂寞,造車造不過特斯拉,這不是政策想要就能有的。所以說,政策強勢且多變的“政策市”,客觀上對散戶不利的。

你以為你是抄底,下一個政策就告訴你是抄在半山腰上。政策沒有底,你能抄到什麼底?你以為你搭上瞭產業政策的便車,可是走著走著就成瞭翻車。這是韭菜們面對政策不確定性的困境。

所以說,各路韭神再也不要聽風就是雨地追逐政策瞭,回歸基本面的價值投資,躺平更好。

3

未來半年,切勿激進

中國經濟的長遠前景當然是很樂觀的。但是,在接下來的半年到一年裡邊,我們有必要要高度謹慎,因為至少有四大風險正在逼近:

1)

投資信心不足

政策動作頻繁、動作幅度大,國內外資本市場投資者轉而觀望。其中海外的影響更為直接。日本軟銀最近宣佈暫停對華投資,此前美國證監會已經對中概股的入市門檻做出瞭更嚴格的限制,都表達瞭觀望和審慎的態度。

中國企業利用國際金融資源的難度無疑會增加,對經濟運行產生一定的壓力。

2)

疫情影響超出預期

全球疫情出現反復,德爾塔及後續的變種導致疫情長期化,這對全球經濟會造成負面影響。國內來看,主要是防控的經濟代價還要持續付出,政府財政壓力和企業經營狀況都不容樂觀。

3)

消費拉動難以持久

通脹導致物價上漲、疫情持續導致消費滑坡,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今年上半年的消費復蘇情況並未達到預期,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也不太樂觀。

04

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政策壓力之下互聯網、教育等產業均受到抑制,就業壓力增大。我國3月份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為13.6%。上半年我國青年失業率更是上升到15.4%的高位。

年輕人失業率已經到較高水平,如果這一較高失業率長期化,對經濟的影響無疑是很重要的。

此外,外貿出口的前景不明朗。這兩年“疫情經濟”主力的出口業務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一方面美國消費市場強勁,有利於出口繼續保持強勁勢頭;另一方面,隨著歐美等國的復工,進口依賴會逐步降低。到底何種因素起作用,有待觀察。

不過,以目前的國際大環境和國內環保、碳中和等政策背景看,制造業出口不太可能長期支撐中國經濟。

至於互聯網、房地產等曾經的支柱產業,經政策沖擊後,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也無法指望他們成為經濟發展動力的引擎,而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哪裡?

總之,長期看好不等於忽視眼前的風險。未來的半年到一年,投資者要有“凜冬將至”的心理準備,切勿激進。

宏觀風險系數大、經濟下行壓力大、政策不確定性明顯,擺在眼前,別把不靠譜的利好當真瞭。韭菜們那點血汗錢,還是優先考慮回避風險,而不是火中取栗。

韭菜再努力也成不瞭股神,而是成瞭韭神。有錢擼個串也行,何苦為難自己?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