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最動人的情話不是“我愛你”,而是這三個字

“七夕”一詞,雖由來已久,但按照中國傳統習俗來分析,七月初七並不是情人節。

古時候的情人節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或是三月初三上巳節。因為古代的女子,大多長在深閨中,隻有這兩天才會出得瞭閨房,與意中人相見遊玩,互訴衷腸。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陽歷的5月20日定為“中國情人節”,並將其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中國的情人節既不是2月14日,也不是七月初七,而是5月20日。

那麼,七月初七的“七夕”又是什麼呢?

其實,七夕並不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因為它有一個哀傷、悲慘的故事,那就是牛郎和織女。他倆一年一次的鵲橋相會,給人們留下瞭神秘的色彩,也讓大傢相信愛情有著“死生契闊,與子成悅”的美好願景。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著很多個版本,織女在大傢心中一直是個勤勞貌美的仙女形象。

然而,《述異記》中記載著一句“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可以看出織女雖然人美手巧,但她一點都不快樂。

織女上著“996”的班,織著雲錦綢緞,卻始終快樂不起來。

她的惆悵與孤獨,被天帝看在眼裡,憐在心裡。於是,天帝將他許配給河西放牛的牛郎。

天帝原本想著“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才讓兩人在一起,哪知二人貪玩,婚後如膠似漆,織女自從有瞭愛情,就荒廢瞭政事。

天帝一氣之下,下令將二人分居兩地,一年隻準見一次。這個版本出於古時候,符合古人對地位的崇敬之心。

近代關於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就精彩有趣多瞭。

據說,牛郎出生在窮苦人傢,從小和哥哥相依為命。後來哥哥娶瞭個刻薄的嫂子回傢,經常虐待牛郎,最後給瞭他一頭老牛就將他趕出傢門、自力更生去瞭。

但這頭老牛並非普通的牛,而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特意來幫助牛郎的。

眼見牛郎到瞭該娶親的年紀瞭,可因為傢裡窮,沒有一個姑娘看上他。於是,老牛給他出瞭個主意,隻要按老牛所說的去做,保準他能娶上妻子。

第二天,牛郎來到湖邊,看見一群姑娘正在湖裡洗澡,他便想起老牛之前對自己說的話,然後悄悄走到湖邊,抓起一件紅色的衣服就逃走瞭。

等姑娘們起來穿衣服的時候,一個叫織女的發現自己衣服不見瞭,就尷尬地站在湖邊。牛郎見此,又把手裡的衣服送瞭回去,織女看見自己的衣服在一個男子手中,她又羞又急。

可牛郎走上前去,抓住織女的手,就乞求她留下來當自己的妻子,織女被牛郎的真誠打動,最終答應瞭他,成瞭他的妻子。

婚後,小兩口的日子充實而幸福,還生下一對兒女,本以為一輩子都如此幸福下去。

突然有一天,老牛再次對牛郎說:我死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隻要把牛皮披在身上,你就可以飛到天上去。老牛死後,牛郎照做。

天帝得知織女私自下凡,還與凡人結婚生子,立馬吩咐人去把織女帶回來。

神兵找到織女,二話不說就帶走瞭織女,牛郎披上牛皮就跟著追上瞭天去。

就在牛郎即將追上的時候,王母急中生智,拔下金釵在天空中一劃,一條波濤洶湧的銀河出現在牛郎面前,阻擋瞭他追趕織女的腳步。

從此以後,一個河東一個河西,遙遙相望,不復相見。

好在天帝也不是個鐵石心腸的人,在罰他們受相思之苦的同時,也在一年當中,安排瞭一天讓他們一傢人團圓。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被後代傳為一段佳話,也成瞭不少少男少女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然而,大多數人隻看到瞭牛郎和織女的死生契闊,卻沒覺得他們的愛情充滿悲劇。

其實他們的愛情算不上美好,充其量算是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雖然這個故事神秘而動人,仍舊改變不瞭它是個悲劇的事實。

宋朝詩人秦觀曾寫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詩句,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來歌頌堅貞誠摯的愛情。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待愛情的態度便是嚴謹、嚴肅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再轟轟烈烈的愛情,到最後都會變成平平淡淡的陪伴和守護。

但是,牛郎和織女,每年隻相見一次,即便相處也隻有短暫的片刻時間。如此歷經數年的異地戀,他們還能初心不改,確實擔得上“美好愛情的象征”。

如此堅定不移的愛情,他倆互訴衷腸的話定不是“我愛你”,不出意料應該是“我想你”,而最動人的情話當屬“我等你”,因為離別是為瞭再次相逢。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