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一個男人的好方法:“白熊效應”

圖/來源於網絡

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被稱為反彈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傢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傢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簡單地說,就是越讓你刻意不去想一件事,你就會越想。就像對於總是會失眠的人來說,當別人越告訴你,睡覺前不要胡思亂想時,你往往越會胡思亂想,從而加重失眠的情況。

再往感情中延伸,當你越不想想起一個男人時,這個男人反而越會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這所有的一切,根源其實用白熊效應,都能有所解釋。

心理學上講,人的思維,就是會呈現出一定的逆反趨勢。當我們面對一段感情時,不管你再如何自我催眠,如何信誓旦旦,一定會忘記對方,其實都是在做無用功。

因為無論你如何堅定,都逃脫不瞭心裡這個怪圈。因此,當你想放下一個男人,一段感情時,最好的方法不是拉黑他,也不是刪除他,而是巧妙利用“白熊效應”。

在這方面利用的比較好的一個案例,我第一時間想起瞭《知否》裡面的小公爺。眾所周知,明蘭對於小公爺來說,是一個無論如何都忘不掉的執念。

因為沒有得到,因為曾經做錯過選擇,這成為小公爺心中最大的一個遺憾。所以,即便明蘭嫁給瞭別人,愛上瞭別人,哪怕明蘭生瞭孩子,他都沒辦法把明蘭忘掉。

一是因為不想忘記,二是因為無論如何他都忘不瞭。可是,當後來,他看到明蘭的幸福,顧廷燁對明蘭的好,以及回想起明蘭對他說過的話,還有身邊申氏對他掏心掏肺地好時,他放下瞭對明蘭的執念。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他的心理變化恰好符合瞭白熊效應。前期越想放下,就越放不下。可當他明白瞭遺憾就是遺憾,過去瞭就再也回不去瞭,從內心開始適應和接受順其自然這個最終宿命時,他就釋然瞭,也開始接受身邊人的感情。

他通過白熊效應得到瞭什麼呢?無非一個道理,當你遇到忘不瞭的事情,忘不瞭的人時,可以適當發泄,但決不能逃避,也不能無意識強迫自己逃避,一切順其自然,等待時間使得你的心境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讓你覺得痛苦的,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讓你沒有那麼痛苦,如同過眼雲煙一般,讓你釋懷。

想要放下一個人,需要學會註意力轉移

當愛走瞭,當曾經深愛的那個人離開瞭我們,想要忘記曾經的點點滴滴,並不輕松,也不簡單。可以說,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難。

每當這個時候,你需要第一時間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回不到從前瞭”。當你接受這個事實時,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努力去忘記,而是轉移自己的註意力。

心理學上講,“情感轉移”是一個補償方法。當你在這個人身上得不到想要的感情時,不妨試著讓自己跟另一個合適的異性接觸起來,先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要讓自己孤單一個人,並在合適的時間,開啟新的生活模式。

當然,切記註意不要再次輕易陷入一段感情,否則,還會受到一次傷害。這個方法雖然冒險,但卻可以在短時間內不去想那個人,沉浸在新的情緒裡。

想要放下一個人,不如先讓自己忙起來

讓自己忙起來,是一個最好不過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上上策。見過很成功的兩個案例,有位朋友在失戀後,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將近一個月,這一個月裡,她暴飲暴食,嗜睡。當她暴增30斤時,她意識到瞭問題的嚴重性。

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她都在跟一身肥肉做鬥爭,終於恢復到瞭以前的自己。而就是這大半年裡,她把精力和重心轉移到減肥這件事上之後,竟然意外發現,曾經讓她念念不忘的那個人,就這樣忘掉瞭,再次想起來,絲毫情緒波動都沒有。

另一位朋友,則是在失戀後,把全部精力放在瞭工作上,雖然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晉升,但整個人也改變瞭不少,最重要的是,她竟然也慢慢放下瞭曾經以為一輩子都放不下的那個人。

當你忙起來的時候,很難有時間想起一個人,不去刻意忘記,也不去刻意想起,做到這兩點,很容易就能隨著時間去釋懷。

畢竟,沒有人會永遠陪著你,我們總要學會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一個人去成長。

想要放下一個人,別想著逃避,否則會適得其反

想要忘記一個人,最忌諱的其實就是逃避。逃避意味著時刻提醒你有這個人的存在,有這段感情的存在。越逃避,越無法忘記。就像白熊效應一樣,越不讓你回想,你就越容易想起。

任何人結束一段感情時,其實都需要時間,也都必將會開啟一段新的生活。總有一個過程,讓我們去適應。

你所謂的拉黑,刪除,這僅僅是一個舉動,什麼都改變不瞭,反倒讓你耿耿於懷,愈加放不下。

張小嫻曾說過,想要放下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不過是時間和新歡。如果還是放不下,無非是時間不夠長,或者新歡不夠好,而不是這個方法不管用。

終於一天你會明白,感情和與我們擦肩而過的那個人,都註定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部分,隻要你能夠學會順其自然,不要擔心忘不瞭,說不定,你忘記的速度會比你預想中的要快很多。

因此,當你放不下一個人時,別傻傻得先去拉黑和刪除他瞭,不妨就讓他在你的視線中,然後去嘗試做別的事情。

等你回過頭來,或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擁有新的幸福瞭。

END.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