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為什麼會成為專坑世界強國的“帝國墳場”

阿富汗全名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是一個位於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傢:東接中華人民共和國,西鄰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南部是巴基斯坦,北面則是中亞五國中的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的國土面積約為647500平方公裡,截至2020年阿富汗人約為3220萬。這其中40%左右的人口為普什圖族,25%左右為塔吉克族,此外還有哈紮拉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等20多個少數民族。

高原和山地占瞭阿富汗總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全國平均海拔1000米。阿富汗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斜貫西南。如此復雜的地形地貌使阿富汗領土中的五分之三處於交通不便的狀態。在阿富汗歷史上相當漫長的時期內由於山地地形的天然阻隔使阿富汗成為滋生地方割據的溫床。由於缺乏一個統一強大的核心地緣板塊導致阿富汗各部族長期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

歷史上阿富汗各部族之間的內戰似乎從來就沒停止過,但也正是在持續數千年的內戰過程中養成瞭阿富汗人桀驁不馴、驍勇善戰的民風。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有帝國墳場之稱: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大英帝國、蘇聯、美國先後踏上這片土地並在這裡損兵折將折戟沉沙。阿富汗究竟有何魅力能吸引古往今來的世界大國紛紛涉足呢?

阿富汗的東面是中國,西面是西亞伊斯蘭文明區,北面是中亞地區,再往北是俄羅斯,往南這是南亞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之地。誰得到阿富汗就意味著在亞歐大陸的地緣中心打下一顆釘子:盡可以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輻射到整個亞歐大陸並威懾周邊各大強國,退也可以迫使這些大國強國中和自己關系緊張者不得不因為投鼠忌器而有所收斂,因為自己隨時可以通過阿富汗威脅與自己關系緊張的國傢的安全。

如此敏感的地緣區位使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是兵傢必爭之地,不過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哪個國傢能長期穩固地將阿富汗置於自己的勢力范圍統治之下。在古代盡管阿拉伯帝國成功令阿富汗皈依瞭伊斯蘭教,但在政治層面上一直沒能真正壓制過阿富汗的獨立意識。到瞭近現代英國、蘇聯、美國三個世界頂級大國又先後在阿富汗遭遇挫折。小小的阿富汗為什麼總能令這些世界大國折戟沉沙呢?

從1810年起英、俄兩大帝國圍繞阿富汗、波斯以及中國新疆、西藏等亞洲內陸腹地展開瞭持續近百年的地緣政治競賽。當時英國在阿富汗通過支持巴拉克宰王朝的多斯特·穆罕默德可汗抵制俄國在佈哈拉、希瓦等中亞汗國的擴張野心。然而英國對多斯特·穆罕默德的支持並不是無條件的——1837年多斯特·穆罕默德請求英國人幫他奪取錫克帝國控制下的白沙瓦。這一要求遭到瞭英屬印度總督奧克蘭伯爵的拒絕。

這是因為英國同樣對這一地區懷有野心,因此他們希望在阿富汗和錫克帝國之間玩弄平衡以坐收漁利。就在英國人拒絕瞭多斯特·穆罕默德的請求之時俄國上尉揚維·特科維奇奉命出使阿富汗首都喀佈爾。俄國人在這時出訪阿富汗有何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在這次出訪之後阿富汗從英國陣營倒向俄國陣營。1838年4月阿富汗驅逐瞭駐喀佈爾的英國代表團。

英國東印度公司對此的回應是找到被巴拉克宰王朝推翻的阿富汗前王室杜蘭尼傢族的成員沙阿·舒賈並與之訂立盟約:英印軍隊出兵幫沙阿·舒賈恢復王位,條件則是杜蘭尼傢族復位後必須承認阿富汗時英國的保護國。1838年12月英國阿富汗戰爭正式爆發,次年7月22日英軍攻陷阿富汗的加茲尼要塞。此戰英軍僅陣亡17人、負傷165人,而阿富汗方面則至少戰死瞭500人。

加茲尼失守後多斯特·穆罕默德派出一支5000人的騎兵迎戰英軍,但在英軍優勢火力的打擊之下這支隊伍不戰而潰。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向英軍投降後被流放到印度。1839年8月沙阿·舒賈在英國人的護送下回到阿富汗復辟杜蘭尼王室。1839年的英國人曾以為他們完全控制住瞭阿富汗的局勢,可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兒子阿克巴·汗卻出逃在外並迅速在自己周圍集結起反英力量。

1841年11月1日夜間喀佈爾城內的阿克巴·汗支持者發動暴動:各地遊擊隊舉行聯合反攻,喀佈爾市民手執各種原始武器沖向預定目標。起義軍於當晚占領喀佈爾全城。第二天起義軍向城外的英軍據點進攻,英國殖民軍驚呼“阿富汗全國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對我們瞭”。暴動之後的喀佈爾每一小時都有新的普什圖人加入叛亂者的行列。4600名英軍和12000名隨軍雜役被困在城市東北方一個四面環山、佈滿沼澤的營地裡。

這時阿克巴·汗調來6000名阿富汗正規軍在制高點架起大炮向英軍轟擊致使300餘名英軍陣亡。就連在英軍中一向以彪悍善戰聞名的廓爾喀營也在此戰中全軍覆沒。1842年1月1日喪失鬥志的英軍同阿克巴·汗達成停火協議:英軍不再支持自己扶植的親英政權,承認阿富汗原王室復辟。英軍試圖以此換取自己的安全撤離,阿克巴·汗也確實答應放他們走。然而從英軍開拔離開的第一天起阿克巴·汗就背棄瞭承諾。

阿富汗部隊始終不間斷地騷擾襲擊英軍的殿後部隊。1月8日事先搶占好制高點的阿富汗人對通過山谷口的英印軍展開瞭一場近乎屠殺般的戰役:這天有3000多名英印軍官兵及其隨軍傢屬被打死在開伯爾山口6.4公裡長的入口處。僥幸活下來的人不得不冒著槍林彈雨徒步前進,到9日黃昏英印正規軍隻剩750人幸存、隨軍的12000名平民則已死亡2/3以上。到瞭12日晚間這一行人進一步減少為不到200名官兵和2000名平民。

15名僅存的騎馬者決定加速向賈拉拉巴德飛奔,第44東埃塞克斯團的20名軍官和45名士兵則決定在甘大麥村稍作休整。就在當晚阿富汗人圍瞭上來,英國人排成一個方陣用20支步槍和佩劍進行抵抗,最終除4人被俘外其餘悉數死難。13日午後守衛英屬印度與阿富汗交界處的賈拉拉巴德要塞的英軍哨兵發現一匹馬正從地平線處孤單地走來,馬背上馱著一個渾身是傷的人。

這就是撤出喀佈爾的英國軍民中唯一活著返回英屬印度的幸存者軍醫威廉·佈賴登。在此之後的許多個夜晚賈拉拉巴德要塞的城墻上一直燃燒著熊熊篝火,以此為可能的幸存者照亮前行的方向,然而再沒一個人回來。這次慘敗使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在此後的30多年裡再不敢對阿富汗有任何行動。直到19世紀70年代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南北兩翼不斷進行侵略擴張對阿富汗構成瞭新的直接威脅。

英國擔心一旦阿富汗落沙俄之手會對英屬印度構成威脅,所以就在1878年11月派遣3.5萬人兵分3路入侵阿富汗。戰爭初期阿富汗方面在倒向俄國後一心指望獲得沙俄的援助,因此故意讓英軍深入國境以迫使沙俄兌現出兵援助的承諾。然而這時正忙於在歐洲爭霸的沙俄並未兌現援助承諾。當醒悟過來的阿富汗在試圖組織抵抗時已來不及瞭。阿富汗因此淪為英國的附屬國。

1879年9月8日喀佈爾再次爆發反英起義:起義很快向阿富汗全境蔓延,英軍很快發現自己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少農村婦女拿著鐵鍁、斧頭、馬刀參加抗英作戰,各地抗英武裝以加茲尼為基地對喀佈爾形成包圍。1880年7月27日抗英武裝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英軍一個旅遭遇,此戰中抗英武裝在兵力火力上均占優勢,於是戰鬥一開始他們就以優勢火力壓制英軍兩翼的炮兵和騎兵。

抗英武裝在步、騎兵緊密配合下對英軍發動瞭猛攻。盡管英國方面的援軍及時趕到,但阿富汗抗英武裝還是乘勝向坎大哈進軍,喀佈爾的英軍也被10萬起義軍包圍。在這樣的形式下英國當局不得不同阿富汗統治者達成妥協:阿富汗內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英軍全部撤出阿富汗。大英帝國作為19世紀世界頭號強國卻兩次在阿富汗這個彈丸小國折戟沉沙。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國力被戰爭削弱。這時的阿富汗試圖通過交好新興的蘇維埃俄國實現牽制英國以徹底解除自己南部的威脅。英國自然不願看到一個親蘇的阿富汗出現在英屬印度北部,於是派出3.4萬英軍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作為回應4萬阿軍也兵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敵。盡管一戰使英國的國力有所削弱,但在戰爭過程中英國的軍事科技也有提升。

坦克就是一戰時期英國發明的,飛機也在一戰中被用於軍事用途。也許是前兩次阿富汗戰爭的慘敗使英軍記憶猶新,於是這次他們動用瞭包括裝甲車和戰鬥機在內的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而阿富汗方面仍是刀劍和火槍、火炮冷熱兵器混用的狀態,可以說在武器裝備方面英軍占盡優勢。然而開伯爾方向的阿軍以3個步兵營先發制人攻占瞭英軍巴格要塞,搶占瞭朗迪科塔爾要塞周圍有利地形。

然而由於阿軍未乘敵兵力空虛之機攻下要塞而坐失戰機。英軍增援部隊趕到後奪回瞭巴格要塞。加茲尼方向的阿軍迅速行進至邊境重鎮馬敦,然後以居高臨下之勢迫使英軍後撤,隨即抄小路直插塔爾城下,直接威脅英軍設在科哈特的大本營,從而打亂瞭英軍的部署。阿軍以炮火猛轟塔爾城:由於步炮協同不利,所以未能攻下該城。英國援軍趕到後阿軍為保存實力而主動撤出戰鬥。

與此同時南線阿軍則采取守勢——在優勢之敵進攻面前頑強堅守,給予英軍重大殺傷,迫使其停止進攻。1921年11月22日英阿簽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戰爭取得徹底勝利。1933年阿富汗國王穆罕默德·納第爾·沙阿遇刺身亡後年僅19歲的王子查希爾登上瞭阿富汗王位。查希爾從西方聘請經濟顧問推動國傢的現代化改革:查希爾制定瞭國傢憲法,將法律置於《古蘭經之上》。

查希爾由此推動阿富汗向法治國傢轉型,又通過引進歐洲的生產技術打造阿富汗的現代化工業基礎。20世紀60年代的阿富汗已可以生產汽車等工業品。這一時期阿富汗的繁榮不隻停留在物質財富方面,同樣也表現在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那時的阿富汗女性不需要佩戴面紗,可以接受教育、參加工作。查希爾統治時期的阿富汗從一個貧困國傢逐漸發展成為瞭富裕繁華且開放文明的國傢。

這時的阿富汗盡管比不上西方發達國傢,但經濟穩步發展、社會非常穩定。與此同時阿富汗在外交上也取得瞭豐碩的成果:在美蘇冷戰的國際大背景下查希爾堅持獨立自主的中立外交路線,同時與歐美國傢、蘇聯、中國保持著較為良好的外交關系。早在1955年阿富汗就與當時尚被西方國傢孤立的新中國建立瞭外交關系。那時的阿富汗和今天的阿富汗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當時很多貧民子弟都通過刻苦學習躋身中產階級。阿富汗女性也摘下面紗投身各種工作。那時阿富汗首都喀佈爾遊樂場、各種商店、唱片店幾乎都有。反觀如今的阿富汗在經歷多年的戰亂之後已成為全球經濟最落後的國傢之一:交通、通訊、工業、教育、農業基礎設施被破壞殆盡,生產生活物資極端匱乏。如今的阿富汗不僅窮,而且長期處於戰爭動亂的環境。人們在這種狀態下連生命安全有時也得不到保障。

阿富汗命運的轉變始於1979年蘇聯的入侵:1979年12月27日晚7時30分蘇軍進駐瞭阿富汗首都喀佈爾,占領瞭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臺等,打死瞭阿富汗總理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扶植瞭親蘇的新政府。一周之內蘇軍就基本完成瞭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領,還控制瞭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單純就兩國的正面軍事對抗而言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然而隨後蘇聯就陷入瞭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泥潭。1988年5月15日蘇聯和阿富汗發表聯合聲明:蘇軍將從當天開始撤離阿富汗,撤軍將在9個月內完成。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佈: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與此同時蘇聯在這場戰爭中耗資200多億美元,進一步加劇瞭蘇聯國內經濟的窘態,成為瞭加速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2001年10月7日起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部隊開始同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基地組織作戰。美版阿富汗戰爭幾乎就是蘇版阿富汗戰爭的翻版:在正面戰場上以美軍為首的聯軍部隊一路勢如破竹,然而聯軍的後方基地卻始終處於塔利班政權的威脅之下。塔利班的軍隊在美國的空中優勢打擊之下根本沒任何還手之力。11月12日塔利班連夜逃出喀佈爾,11月16日塔利班主力蜷縮在坎大哈瞭。

然而戰爭卻並未就此結束:美國占領阿富汗以後扶植瞭新的阿富汗政府,但塔利班的勢力卻並沒被徹底消滅,於是戰爭轉變成為曠日持久的遊擊戰。美軍面對塔利班的遊擊戰術和基地組織不斷襲擾不得不打瞭13年的阿富汗戰爭。盡管美國官方宣稱阿富汗戰爭已結束,然而實際上美軍仍在當地駐有部隊,當地的局勢也遲遲難以恢復。美國為阿富汗戰爭投入瞭一萬億美元軍費、付出瞭死亡2000餘人的代價。

歷史上阿富汗令一個又一個世界大國在此折戟沉沙:這裡的人民有著悠久的戰鬥歷史,可以說任何一個平民拿起槍就是一名戰士。驍勇善戰在冷兵器時代毫無疑問是一大優勢,那麼在現代機械化戰爭條件下再怎麼驍勇善戰還能擋得住飛機、大炮嗎?在現代機械化戰爭條件下阿富汗地形復雜、民風彪悍等因素對戰爭勝負的影響確實已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然而被削弱並不等於說這些因素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已徹底消失。

迄今為止阿富汗的復雜地形、彪悍民風仍足以使其成為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阿富汗復雜的多山地形為阿富汗人進行敵後遊擊戰爭提供瞭有利條件。外來軍隊往往被阿富汗遊擊隊封鎖圍堵在山谷中予以重創。當外來軍隊試圖反攻時卻又發現:對方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盡管英軍、蘇軍、美軍都武裝到瞭牙齒,但面對這樣的對手真可謂是大炮打蚊子。即使獅子再怎麼強大,可面對蚊子也顯得束手無策。

阿富汗敏感的地緣區位使其成為瞭兵傢必爭之地。同時這也意味著任何外來勢力對阿富汗的入侵都會引起周邊地緣勢力的高度警惕。英軍在入侵阿富汗時就遭遇瞭俄國的抵制。阿富汗人在與英國人的戰爭中充分調動瞭基於傳統部落觀念的忠誠意識和排外情緒,同時也充分利用瞭地理條件之利與對手的厭戰情緒,而且阿富汗還曾在戰前從英、俄兩國購入過大量近代化武器。

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對當時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的霸權構成極大的威脅,與此同時蘇聯對阿富汗的占領對周邊各鄰國以及中東穆斯林國傢都構成威脅。盡管這些國傢並不打算置身阿富汗戰爭中,但暗中為阿富汗遊擊隊提供武器、資金、人員、技術、補給等各方面的支持還是能做到的。就這樣阿富汗戰爭發展到後期就成為瞭一場西方國傢和穆斯林國傢聯手坑蘇聯的陷阱。

當時很多像本·拉登這樣的人從各個穆斯林國傢湧入阿富汗參加對蘇軍的“聖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一方面為阿富汗遊擊隊提供武器、資金、補給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壓低國際油價的方式打擊蘇聯這個產油大國。蘇聯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在同整個西方陣營和所有穆斯林國傢作戰。阿富汗的局勢實在太過復雜:當初蘇聯人沒能成功控制阿富汗的局勢,如今美國人同樣無法控制阿富汗的局勢。

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能輕而易舉打敗阿富汗的正規軍,然而在非對稱的遊擊戰面前卻遲遲無法控制當地的局勢。阿富汗復雜的地形、彪悍的民風、敏感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瞭一塊難以被征服的土地。要打敗阿富汗的正規軍其實並不難,可要在阿富汗真正站穩腳跟卻並不容易。2021年4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宣佈:將在2021年9月11日前將所有美軍士兵從阿富汗撤離。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