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遍地都是的東西,卻是美日等國,爭相購買的重要戰略物資

其實這個標題還真不是危言聳聽,在我國的的確確是有這麼一種東西,在我國的南方幾乎可以稱得上隨處可見瞭,但是對於北方人來說,很多的年輕人都不瞭解這種東西。那麼如此神秘的植物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民間所稱的桐樹。

油桐是啥

其實桐樹隻是民間的稱呼,學名是油桐,不同地區對於油桐的稱呼不同,黃河流域的人們習慣稱其為泡桐,而湖南湖北的人們就稱其為油桐,也有些地區用來代指梧桐。我們暫且不管它到底叫什麼,主要是來看看它是如何從這種底層的植物一躍成為軍事強國的搶手貨。

果實的魅力

早在唐朝,人們就已經發現瞭油桐的特點,當油桐樹結出果實後,人們將果實中的籽進行擠壓,從而得到瞭桐油,這種東西的用處可是特別得廣泛,因其是一種優良的帶幹性植物油,很有光澤。

在古代的南方,一到瞭梅雨時節,空氣就會變得十分潮濕,一些木制的傢具在這種環境中就極易被腐蝕,或者是生蟲子爛掉瞭。所以聰明的人們就將桐油塗刷在傢具的表面,形成瞭一個強大的保護膜,這樣一來就不會發生傢具腐爛的情況瞭。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漸漸把桐油取締瞭,而是以其作為生產原料,制造出油漆、塗料、油墨等材料。所以自古以來呢,我國就一直是一個桐油生產大國,到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全世界的飛機大炮、坦克卡車、手槍機槍等表面都會有我國生產的桐油的身影。

因為上述的武器需要進行保養,也就是防水、防銹等工作,恰恰這種保養過程正需要桐油的特性,桐油中的桐油酸塗抹到器具上的時候,可以和空氣中的氧氣迅速發生反應,被氧化後可以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

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將其類比為金屬鋁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時,會被氧化從而在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有瞭這層保護膜的加持,鋼鐵等物件就像是穿上瞭鎧甲,自然就不怕水也不怕銹瞭。

所以在二戰時期,很多國傢都沒有桐油這種東西,隻能從我國購買,甚至是用武器和彈藥和我們交換。產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的90%以上。美、英、法這三個國傢曾是我國桐油的最大買主。

在這裡面就屬美國的購買量最大瞭,它們將桐油稱為戰略物資,而我國早期對於戰略物資儲備還沒有很完整的概念,所以他們用槍炮來換那我們就換,反正高科技的東西可是香餑餑,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意識到瞭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但已經把這些國傢喂的飽飽的瞭。

桐油和美國的交易

在抗日戰爭的初期,我國雖然人多,但是武器裝備十分落後,急需武器和汽車,而國內又沒有相關的技術,南部沿海地區都被日軍占領,想要進行遠洋運輸也是十分困難,這時候的美國還保持著中立的態度,這時候我國的金融學傢陳光甫和文學傢胡適就遠赴美國請求援助。

而美國也是一個無利不起早的傢夥,不拿點誠心的東西表示表示,人傢也不會出手幫忙。所以我們就以經濟借款的形式在1939年2月8日同美國簽訂瞭《桐油借款合約》,在條約中,我國以5年內向美國出售22萬噸桐油作為抵押,獲得瞭美國2500萬美元的援助,由此我國也獲得瞭一批重要的抗戰物資。

由此也可見,能讓美國心甘情願掏出錢的東西也確實是有它的好處,這也就是為何日美相爭的原因瞭。

桐油也對我國做瞭貢獻

桐油不光是出口,被我國也在多方面廣泛利用,戰爭時期,日本對我國實行瞭經濟封鎖,國外的原油都運不進國內,那麼飛機、卡車就成瞭一堆廢銅爛鐵。我國的四川、湘西等地就將桐油提煉,成品就能夠作為飛機和汽車的燃料,飛虎隊駕駛的戰鬥機就曾經用過這種燃油。

在二戰結束後呢,小日本仍然想從我國購買這種桐油,所以就隻能和美國人搶單,這種行為引發瞭美國的不滿。但是隨著時間流逝,到瞭20世紀以後,桐油的價值就很低瞭,出口量也在不斷減少,所以現在沒有人會特意種植它。

美國也引過種

或許看到這有的讀者就問瞭,既然油桐這種植物這麼受歡迎,為什麼其他國傢就不能引進呢?其實早在1868年美國就對油桐垂涎欲滴瞭,美國的駐華大使勞文羅向清政府提出交換種子的要求。

沒過多久,美國人就將油桐、荔枝等作物一起引到美國。但是美國大規模種植油桐卻是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事,隨著工業的發展,對油漆的需求增大,那麼對桐油的需求自然而然也變大瞭。

在1940年前後,美國的油桐種植面積已經達到瞭33萬英畝,但是在七十年代以後,這個行業由於種種原因就走向瞭下坡路,目前美國對於桐油的需求仍然依靠進口。

現在的阿根廷、巴拉圭、巴西,這三個來自南美洲的國傢成為瞭出口桐油的新興國傢,他們也是從我國引進的油桐種子,在1930年到1970年之間迅猛發展,到瞭七十年代的中期,阿根廷和巴拉圭各自產油3萬噸左右,占世界生產總量的15%-16..67%。如今在國際的市場上,早就成為瞭我國出口桐油的競爭者。

作為中國獨有的經濟樹種,油桐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它更多的是扮演著商品的角色,被人拿來交易。我們的先人最早發現並索要瞭這一寶藏,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我們不斷積累經驗,將其價值發揮到最大,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生活上,我們都有責任將它保護好,為瞭人類和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