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碳中和的關鍵一步:全國碳市場啟動

啟動初期,全國2000餘傢發電行業參與交易,預計交易價格中樞約為30元/噸,碳配額總市值約為1680億元。

價格:預計2021年中樞為30元/噸,持平或略低於地方碳交易試點,遠低於歐盟42歐元/噸的價格中樞。碳交易價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配額分配的寬松與否。全國碳市場配額按照基準線法發放,以300MW燃煤機發電機組為例,每發1度電可獲得0.979kg配額,略高於地方試點的額度。因此我們預計2021年全國市場碳價持平或略低於此前的地方試點。全國碳市場配額相對寬松,或為保證市場首年平穩運行。歐盟是全球規模最大、最成熟的碳市場,2021年1-5月歐盟碳價平均值為42歐元/噸,5月底價格已經超過50歐元,遠高於我國。

總市值:2021年啟動的實際上是2019和2020兩年的碳排放配額分配與清繳,總計約80億噸,預分配比例為70%,預計對應市值約1680億元。根據2020年12月30日印發的《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本年度分配與交易的是2019和2020兩年的碳排放配額,預分配總量的70%,其餘30%需待2019-2020年的碳排放核算完畢後再發放,多退少補。根據我們在碳中和系列報告一中的測算,發電行業每年碳排放約40億噸,兩年共80億噸,因此預分配額約為56億噸。若按照30元/噸的碳價計算,市值約為1680億元。

全國碳市場剛剛成立,規則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未來有如下五個方面值得關註:

預計碳價將溫和上漲,2025年碳價中樞為71元,2030年為93元。雖然歐盟當前碳價超過50歐元/噸,但是我們認為中歐發展階段不同,國內若短期碳價上漲過快,企業難以承受。根據中國碳論壇發佈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 2025年上漲至71元/噸,並在未來十年末漲到93元/噸,我們認為這一預期或更能反映中國的現實。

未來1-3年內,八大高耗能行業或將全部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全國碳市場成立首年隻有發電行業參與,但是參考地方試點和歐盟經驗,預計未來1-3年,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電力和航空等8大高耗能行業都將被納入。預計配額分配方法都將以基準線法為主,即按照單位產量分配,能耗效率而非總產量或將成為關鍵因素。不同行業之間的配額可以相互交易,形成全國統一的碳市場。

碳期貨品種正在研究當中,預計1-2年後推出,屆時或可極大活躍交易。2021年電力行業開啟全國碳交易,初期隻有現貨品種,碳期貨還處於研究階段。然而歐盟碳交易體系建立伊始就直接引入瞭碳金融衍生品,主要有碳遠期、碳期貨、碳期權和碳互換,其中碳期貨(主要包括EUAs期貨和CERs期貨)的交易規模最大。期貨交易占歐盟碳市場交易總量的90%以上,因其自帶杠桿且可以多空交易,預計國內推出碳期貨品種後也可極大活躍市場。

預計明年開放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參與全國碳市場。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主體包括重點排放單位,以及符合國傢有關交易規則的其他機構和個人三類。但是目前僅發佈瞭重點排放單位參與碳市場的辦法,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還無法參與。從地方碳市場的經驗來看,通常在市場建立後一年左右開放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入場,以活躍市場交易。

目前碳成本占電價的比例或不足1%,預計2-3年後逐漸啟動拍賣將大幅提升碳成本。目前我國煤電行業免費發放的配額約為0.9kg/度,基本與行業平均水平持平,若按照30元/噸的碳價和10%的碳缺口計算,煤電企業每度電的碳成本僅為0.003元,還不到平均上網電價(約0.3-0.4元/度)的1%。而根據我們的測算,歐盟的煤電企業碳成本高達約0.15元/度,中歐碳成本的差距除瞭碳價影響之外(30元/噸vs 50歐元/噸),還有免費配額的因素。中國目前免費配額相對較多,根據我們估算多數煤電企業需要外購的碳缺口小於10%。而歐盟已經完全取消發電行業的免費配額,缺口相當於100%,全部需要或通過碳交易或政府拍賣購買。

能耗較低的頭部企業相對受益,水泥、合成氨最為突出。

“十四五”期間,八大高耗能行業都有望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共通的邏輯是技術較為先進、能耗較低的頭部企業相對受益。不過,行業龍頭的程度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行業內企業的能耗方差,即頭部企業與尾部企業的能耗差距,二是單位產值產品含碳量,我們用生產1萬元產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來表示。根據我們的計算,水泥、合成氨行業龍頭最為受益,其次是火電、乙烯及原油加工行業。

風險因素:

經濟增速下行風險,政策不及預期風險。


本文列示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

入市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

內容來源參考:中信建投證券研究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