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男人不主動聯系你,別討好,最好的回應是這兩種

圖/來源於網絡

愛情這種事永遠都是兩個主角,單向的付出即使暫時看起來如飛蛾撲火般感動人,但是終究不會讓愛情持久。

隻有兩個人雙向奔赴的付出,才會增加對彼此的瞭解,也會因為瞭解的加深而讓兩個人磨合得越來越好。

很多人在愛情裡面喜歡占據主導地位,一方面是因為自身性格強勢,還有一方面就是太在意這段感情,在意對方那個人,所以希望自己占據主導地位來保證感情的走向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這樣的人看似態度強硬,但實際上在愛情裡面所得到的安全感是不夠的,所以通常會表現出對方稍有冷淡,自己就會胡思亂想;或者過於在意對方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

在意對方,這是愛情中正常的心理,若是對方的感受,心情,想法都不在意,那麼這段感情也就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瞭。

隻不過,有多少人真正讀懂瞭對方的心理狀態,從而做出正確的應對呢?都說愛情是容易讓人迷失的,這一點對很多情感細膩的女人來說再貼切不過。

面對粗線條的男人,如果他變得冷淡瞭怎麼辦?如果他不像之前那樣經常主動聯系你瞭怎麼辦?如果他對你的態度開始有些不耐煩瞭又怎麼辦?

有句話這樣說,愛情開始前,男人是進攻方,也是渴求方,所以表現出來就是對女人很殷勤,很有耐心。

可是愛情開始後,很多男人似乎性情大變,不僅不像曾經那樣有耐心,而且還時不時地玩失聯,讓女人感到不安。

男人的改變在女人眼裡,很容易就被界定為不愛瞭,所以慌亂之下,有些女人就會沒有原則地去迎合男人,去討好男人,隻為瞭祈求對方不要對自己冷漠。

但其實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沒有顧及到自己的尊嚴,即使再愛一個人也要有尊嚴地去愛,否則即使能夠換來對方一時的感動和心軟,得到的也隻是同情,並不是愛。

相較於“討好”,女人其實可以試試這兩點回應,也許是最好的應對方式和態度。

1, 適當的讓男人感受到危機

如果讓我做比擬,我更喜歡將愛情比喻成一場心理戰,其中也是講究戰術和套路的,這並不是跟對方玩心機,而是用智慧抓牢對方的心。

當男人不經常主動聯系女人的時候,女人心裡其實是沒底的,因為不知道是自己哪裡做錯瞭,還是男人移情別戀瞭,所以就會自亂陣腳,從而做出錯誤的舉動。

有些女人開始沉不住氣,選擇刻意去迎合對方,希望對方能夠重新對自己熱情起來,但是結果卻是讓自己失望的。

聰明的女人面對這樣的情況,並不會自降身價去討好男人,因為卑微得來的愛情隻會讓自己更加迷失。

一段健康的愛情是應該讓自己在其中得到成長的,而不是連做自己都變得那麼困難,所以女人要懂得適當的讓男人有危機感。

與男人太過於近距離的接觸就容易讓男人產生審美疲勞,從而產生厭倦的情緒,而男人又是直線條的動物,所以會直接選擇少聯系,甚至是不聯系的方式來處理。

而女人如果“順應”男人的意思,主動將雙方之間的距離拉長,讓男人意識到自己並不是“隨叫隨到”的,男人反而開始有瞭改觀。

都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女人的有距離相處會讓男人明白,原來自己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也會有重新認識女人的機會,從而開始懂得珍惜女人。

2, 不要讓愛情成為自己的全部

愛情重要嗎?真的很重要,很多人甚至可以為瞭愛情犧牲一切;但是愛情是人生的唯一嗎?相信活得通透的人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

張小嫻曾經說過:“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裡也不是隻有愛情。”

一個真正尊重愛情,珍惜愛情的人首先會愛自己,因為她知道,隻有先學會愛自己,才會有更好的愛人的能力。

愛情就是人生的調味品,我們渴望擁有愛情是為瞭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幸福,而不是更加痛苦,所以好的愛情應該是“錦上添花”。

面對男人的態度改變,也許最初感覺到他不再主動聯系自己時,女人多少都會有些心慌,但是也要有能力讓自己冷靜下來,重新審視這段感情和那個人。

可以轉移註意力,可以讓自己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隻有這樣,才會讓自己逐漸明白,幸福與否不取決於任何人,決定權始終都握在自己的手裡。

愛情雖然是生命裡絢爛的一道彩虹,但是沒有彩虹也依然可以享受晴天的溫暖陽光,生命中的美好那麼多,為什麼獨獨在意是否有愛情呢?

當女人想明白瞭這一點,不卑不亢的態度反而會讓男人欣賞,對男人來說,一個始終能夠將人生規劃得很好的女人,魅力是永存的。

反之,看到男人不主動聯系自己就哭哭啼啼生怕自己被拋棄的女人,即使態度再卑微,也不會得到男人的愛,反而會讓男人輕視,因為真正的愛情從來都不是祈求來的,而是魅力的相互吸引。

當女人將愛情擺在瞭正確的位置,也就會明白,無論誰不主動聯系自己,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受到打擾,因為自己有能力活得充實而快樂。

這樣的女人是獨立的,在愛情中也更容易占據主導地位,相處的過程中就會讓男人不自覺地高看一眼,自然不敢輕易冷落。

所以說,愛情永遠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愛情的結果是好是壞,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決定的,若是兩個人都努力向對方靠攏,不僅能夠加深感情,還能夠學會如何在愛情中成全對方,善待自己。

END.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