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娃,真的可以避免人生大部分煩惱嗎?

公司有個九五後的程序員小夥,拒絕瞭所有親戚朋友同事介紹的相親,並且放出話來:

“我這輩子都不打算結婚,所以自然也不會有孩子。

既然沒有孩子,那麼買房也是沒必要的。

我現在26歲,月薪兩萬,這些錢養活我自己綽綽有餘。

如果結婚,工資要給老婆花,給孩子花,我自己還能剩多少?

婚姻生活多數都是一地雞毛,什麼夫妻關系、贍養對方的父母、孩子的教育……

想想頭就大。

不結婚,就能省去後續大部分的人生煩惱。

工資我自己拿來花,買鞋買手辦買遊戲它不香嗎?

我沒那麼無私,也不想負擔別人的人生。”

在網絡上看看同類的話題,你會發現,持“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娃”想法的年輕人,並不在少數。

2020年,單身人士已經達到2億這個驚人的數字,單身潮正在勢不可擋的來襲。

那麼,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娃,真的能避免人生大部分煩惱嗎?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娃,這樣的生活能實現嗎

當我們在討論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它是否能夠存在,能否實現。

如果不能實現,那也隻是打嘴炮過個癮而已。

理論上,小編認為這種生活是完全可以實現的,而且門檻並不高。

現代社會物質極度的豐盈,各行各業的產能都拉到最滿,大量的物質用低廉的價格。井噴式的呈現在世界上。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隻是想單純地活著,在現代社會並非難事。

隻是滿足吃穿住行這些最基本的需求,並不需要多少錢就能滿足。

有些人會說:

“沒有傢庭沒有後代,人生多麼孤獨?情感需求如何滿足?”

單身人士笑瞭: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的組建傢庭?是遊戲不好玩,短視頻不好看,還是貓貓狗狗不好擼?”

不就是情感需求嗎,人的情感多種多樣,並非隻有親情一種。

隻要情感有所投射,換句話說“有自己喜歡的事物陪在身邊”,情感需求就能解決。

物質+情感的問題都解決瞭,實在看不出,單身有什麼難以實現的。

第二,這種生活是否快樂?

還有人說,你不結婚不生娃,老瞭沒人陪伴,病瞭沒人照顧,甚至死瞭都沒人埋。

的確,這三種後果並不需要想象,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

對於第三種情況,有人會嗤之以鼻地回復:

“人死都死瞭,都沒知覺瞭,還在乎有人埋嗎?”

無論是悲慘、可憐或者心痛,那都是活著的人才有的情緒和感知,死去的人是不知道的。

至於老瞭病瞭身邊是否有人照顧,我公司一位不婚主義的九零後女生是這樣看待的:

“不管你有多少子女,有多少後代,或者有多少錢,人本質上都是孤獨的。

人生於孤獨,抑死於孤獨。

無論你有多少子女,當病痛來襲時,真正在承受的隻有患者本人,有人陪著不過是個安慰而已,他們並不能代替你承受病痛的折磨。”

我們把這兩種觀點稱之為“冰冷的理性主義”,在理性主義人士看來:

人的感性是虛無的,感情的需要也是虛無的,因為人終究都是獨立而孤獨的個體,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地跟自己感同身受。

再加上無論任何人最終的結局都是死亡,從這個角度說:

再多的子女、財富、名聲地位,最終都會化為烏有,所以倒不如沒有牽掛。

小編想說:

理性主義的想法,固然能夠幫人斬斷一些情感的羈絆。

但與此同時,人的生活也會因此變得索然無味。

人在做理性計較的時候,總是把物質、利益等身外之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去衡量得失。

但別忘瞭,人並非一直都是理性人,反而大多時候都要受感情的驅使。

人有七情六欲,不可能對世間一切事物都沒有感情。

死亡的確會帶走一切,但正因為每個人的結局都是如此,這幾十年的生命體驗才更顯得彌足珍貴啊。

人們一代代的誕下子女,呵護之,撫養之,這其中子女帶給父母的情緒價值和“養成系的快樂”,足以戰勝大部分現實的苦難。

究其原因,還是那句話:

人活著,最重要的是要有“希望”。

而對於很多人來說,孩子就意味著新生,意味著希望,意味著“可能性”。

沒有希望,就意味著喪失瞭人生的大部分快樂,和活下去的動力。

這並不是說,父母把孩子當做實現希望的工具,而是這種親子關系本身,就象征著一種希望。

【結語】

從來都沒有一種堪稱完美的人生。

任何一個你看起來完美的人生、或者完美的生活方式,華麗的袍子之下往往是不堪承受的生命之重。

有人認為內心豐盈哪怕物質貧瘠也是幸福,有人認為房子車子票子多多才是成功。

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好處和優點,自然也同時伴隨著遺憾和代價。

就看你這輩子想要什麼,為瞭什麼又不得不放棄什麼。

網劇《隱秘的角落》裡有句話:

“你有沒有特別害怕失去的東西?有時候,為瞭這些東西,我們要做一些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

我想,這可能才是最真實的人生解讀吧。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