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日本發動機拆爛,為何都無法復刻?科學傢發現其中奧秘

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形容中國的制造業和工業水平:凡是眼睛看得見的,沒有中國學不會、造不出來的。我國制造業的成長速度全球有目共睹,近些年不斷湧現出大批先進技術。不過有人表示,中國制造技術雖然十分強大,卻無論如何都仿制不出日本的航空發動機,哪怕是將其拆成拆爛,都無法完美地復刻出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航空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心臟,不僅可以為飛機提供動力,還是促進航空事業進步的重要推力,人類航空史上每一次重要變革,都離不開更先進的航空發動機。但由於航空發動機涉及領域較多,工藝難度高,很少有國傢能在這一領域取得成就,目前隻有美俄有絕對的話語權。日本得益於早期工業革命以及和資本主義強國的合作,工業基礎比較雄厚,體系也很完善,很早便掌握瞭制造先進發動機的技術,日本生產的航空發動機在世界也是處於領先地位。

早先時候,我國科學傢曾試圖對日本的發動機進行拆解,卻發現根本無從下手,稍有不慎就會將發動機損壞,更不用談瞭解其中的技術。原來,日本的發動機采用瞭十分特殊的組合結構,零件和零件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細節處理得非常巧妙,沒有絲毫的縫隙,任何一個零件出現損壞都會影響整個發動機使用。

比如發動機內部大量的扇葉,就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每一片扇葉都需要嚴絲合縫,一點點細微的差距就很可能導致滿盤皆輸。日本得益於成熟的數控加工技術,將扇葉之間的誤差都控制在瞭很小的幅度內,確保瞭發動機的性能。其他國傢要想拆開仿制,隻會讓發動機損壞,失去作用。

除去扇葉之外,發動機其他的結構也需要高超的技術加工,要求確保發動機各個零件耐寒冷、耐高溫並且耐腐蝕,這對各國的精加工技術同樣提出瞭高要求。就算是一個小型發動機,都集成瞭數十種工藝技術,沒有完善的工業鏈根本無法制造。

由於我國的發動機技術起步較晚,導致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相關領域遠遠落後其他國傢,隨著我國制造業、航空業等技術不斷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一定會在發動機領域領先世界。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