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來中國,至死不回日本,89歲日本老人:中國是我另一個傢鄉

在我國陜西省丹鳳縣境內,住著一位名叫王玉蘭的遺華日僑。

王玉蘭在中國的生活可謂十分波折,她一共嫁過四任丈夫,也輾轉過許多地方,甚至還因為身份遭到過國人的辱罵。然而在她與傢人取得聯系,被接回日本生活半個月後,她再次選擇瞭來到中國。

對此王玉蘭稱:“在中國有許多善良的人,是他們給瞭我幫助,才讓我得以存活。”而這一次,她永遠地留瞭下來……

抗日戰爭背後:一位“遺華日僑”顛沛流離的人生

王玉蘭本名水崎秀子,1929年出生在日本福岡縣一戶漁民傢庭。13歲那年,由於傢中太過貧困,父母不得不讓她去投靠在長春謀生的姑姑。

來到中國後,姑姑為瞭能讓她更好地融入當地,給她改名為“王玉蘭”,並每天督促她學習中文。

王玉蘭每天的任務就是幫姑姑招攬顧客,偶爾閑暇時也會出門感受中國的風土人情。

後來她在回憶時稱:“那是我記憶中最輕松的一段時光。”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當時日本為占領中國采取瞭“移民開疆”計劃,使150萬國民遷徙到東北,王玉蘭的姑姑就是其中一位,所以2年後日本戰敗,姑姑一傢也被強制遣送回國。而慌亂之中,年僅16歲的王玉蘭被遺留下來

舉目無親的王玉蘭在中國的生活可想而知,尤其是人們在得知她的國籍後,態度便立即變瞭,鄰裡街坊罵她是“倭寇”,小孩子們甚至拿石子去扔她。

不過在此期間,也有好心人願意給予她幫助——1947年,王玉蘭就經人介紹認識瞭一位叫宗開國的國軍營長。

宗開國不僅脾氣好,還很懂得浪漫。在向王玉蘭求婚那天,他叫來瞭許多親朋好友,然後將戒指慎重戴在瞭王玉蘭手上。

王玉蘭道:“那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有瞭歸屬感,我心想,如果以後要一直留在這裡,我也是願意的。”

婚後的王玉蘭過瞭一段甜蜜的日子,礙於宗開國的身份,也沒有人敢再欺負她。但上天總是不遂人願,半年後,宗開國受命出征,從此便杳無音信。

而王玉蘭苦等兩年,卻依然沒有他的消息。

1949年,生活難以為繼的王玉蘭,再次經人介紹改嫁給瞭另一位叫做雷國順的士兵,並隨同他來到傢鄉陜西定居。

但令王玉蘭沒想到的是,雷國順在陜西已經有瞭父母包辦的發妻,於是她當機立斷與雷國順分開。

此後王玉蘭就獨自生活在瞭這個陌生的村子裡,幸而村裡的婦女主任見她孤苦伶仃,便又給她和村裡風評很好的宋治福牽線

宋治福性格溫和,與王玉蘭也隻相差一歲,兩人有著說不完的話題。

可就在王玉蘭結婚兩年後,她的第一任丈夫宗開國回來瞭。

宗開國在多方打聽之下,輾轉瞭2000多公裡、甚至不惜乞討著來到陜西尋找王玉蘭。

但在宗開國來到村裡詢問時,村民卻故意騙他說王玉蘭已經去世。

直到很久以後,王玉蘭才得知這件事,而那時宗開國早已不見蹤影,兩人就這樣錯過。

或許是因為這件事的出現,王玉蘭和宋治福的婚姻裡多瞭一些爭吵。

在遲遲沒有孩子後,夫妻倆便抱養瞭一名女嬰,取名宋秀梅

宋秀梅從小就知道自己的母親有些特殊,因為每次小夥伴們跟她吵架時總會說:“你媽是日本人!”

起初宋秀梅還有些委屈,但王玉蘭說:“你告訴別人,媽媽的確出生在日本,但這麼多年過去,和中國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從此以後,村裡的小孩再也沒有拿過這件事辱罵,但他們總是好奇地想要來看看這個“日本女人”究竟有什麼不同。

而每每這時,宋治福都會板起臉來驅趕,生怕他們的舉動會傷害到王玉蘭。

兩人就這樣磕磕絆絆地攜手走過瞭人生的二十多年。直到1976年,48歲的宋治福因病去世,王玉蘭的婚姻再次終止。

64年重返故土歷程——“少小離傢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在陜西生活多年後,王玉蘭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陜西話,還在當地做起瞭供銷社售貨員,人緣也逐漸好轉起來。

所以第三任丈夫的去世,並沒有使她的生活陷入絕境。並且在朋友的幫助之下,王玉蘭拿到瞭永久居住證,擁有瞭留在中國的合法權益。

後來街坊鄰居又真誠地對她建議道:“你還年輕,可以找個伴,這樣等老到走不動時就不會孤單瞭。”

於是1980年時,王玉蘭又在人們的介紹下,認識瞭喪偶十幾年的李明堂

由於李明堂本身有一子一女,女兒宋秀梅得知後非常反對,她認為“母親一把年紀,沒必要嫁過去伺候人”。但王玉蘭堅持要嫁,她毅然跟著第四任丈夫來到瞭陌生的丹鳳縣白李灣,並且一待就是40年。

白李灣的人十分淳樸,在結婚那天,全村人都趕來張羅鋪點,這讓王玉蘭感到瞭久違的溫暖。

於是,她將村民們都看作瞭自己的親人,閑暇時便去幫忙做一些洗衣、做飯或是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的活兒。

王玉蘭在白李灣的日子十分安穩,丈夫也很是體貼,並且在她的積極勤快與李明堂的明確態度下,村裡人很快接納瞭王玉蘭。即使後來有人知道瞭王玉蘭出生日本,也沒有太多芥蒂。

後來縣裡有人前來搜捕特務,在查到王玉蘭出生日本,要將她抓起來詢問時,村裡人還紛紛自發幫她證明。這場風波過去後,王玉蘭對村裡人更是感激。

盡管對中國有瞭深厚的感情,但晚年的王玉蘭心裡還是對傢鄉日本有著一絲憧憬與懷念。

2002年,已經73歲的王玉蘭終於給日本提交瞭探親申請,但卻被屢屢駁回

在多番詢問緣由後,日本使館告知“水崎秀子”這個人早已回國。

原來早在7年,就有人冒用瞭“水崎秀子”的名字偽造證件,還帶著6名兒孫去往日本生活。

王玉蘭很是氣憤,當即提出瞭申訴。

2005年,日本政府中午派專員找到她,進行瞭DNA鑒定,王玉蘭被確定為水崎秀子,有瞭留在日本的權利。

於是拿到政府文件後第二年,老伴李明堂便陪著王玉蘭啟程來到瞭她的出生地

但彼時王玉蘭的父母已經亡故,近親中隻剩下瞭一位表姐,又因為時間久遠,王玉蘭對闊別已久的傢鄉也沒有瞭什麼記憶,她並沒有想象中的欣喜之感。甚至在中國生活64年的王玉蘭已經忘記日語的用法,她與表姐之間的交流還要依助翻譯器。

表姐告訴她:“這麼多年過去,血緣上最親近的人隻剩我和你瞭,你就留在日本吧。”

然而此時的王玉蘭骨子裡其實更像一個中國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與飲食習慣讓她無法適應,中國的親人朋友們更是讓她十分掛念。

於是在重返故土探親的半個月後,王玉蘭與丈夫動身離開日本,回到瞭陜西丹鳳縣。

直到終老,她也再沒離開過這片土地。

13歲日本女童到陜西89歲老人之間,是無法更改的“歷史”鴻溝

2015年,李明堂過世瞭。在送走老伴最後一程後,王玉蘭感慨道:“我這輩子,經歷最多的就是離別瞭。”

此後,她便跟著繼子與女兒一起生活。

有記者得知情況後,前往陜西縣城去探訪這位老人時,便見這位顫顫巍巍的老人操著一口與當地人無異的地道陜西話

此時的王玉蘭在年齡與閱歷的沉淀下變得更加睿智,在記者面前,她講述瞭自己的一生後道:

“要是我沒有來到中國,現在應該還在福岡縣,我父母會為我找一位漁民丈夫,然後在那裡安穩的生活,不用長途跋涉、輾轉顛簸。但是來到中國我從未後悔過,這裡有許多幫助我的人,還有我的傢人和朋友。”

緊接著,王玉蘭又從衣服內側口袋掏出瞭一張老舊但完好的照片,照片上是13歲之前的她在日本所拍攝。

王玉蘭十分珍惜地摩挲著照片說:

“我最討厭的就是戰爭,戰爭讓我受盡瞭苦楚,也導致我和傢人骨肉分離,最終也沒能見上一面。而且我知道在日本與中國,這樣的傢庭還有許多。不過請相信,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壞人,要痛恨的隻有那些為一己之私發動戰爭的人,對此我想說聲‘對不起’,但他們帶來的傷害其實是雙方的。”

盡管王玉蘭的日本血脈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她的大半生都在中國度過,她也曾親眼見過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所作所為,所以她深刻理解著中國同胞們的憤怒。並且作為一名日本人,王玉蘭也深受其害。

可無論怎樣傷害都已經無法挽回,活著的人也隻能努力的生活下去,以告慰那些為革命而犧牲的萬千烈士。

隨後王玉蘭告訴記者:迄今為止她還沒有一張屬於自己的中國身份證。所以在丈夫去世後,這個傢庭所有的養老金與低保被全部斷絕,她隻能依靠子女們過活。

這段采訪播出後,王玉蘭的事情很快引起瞭人們的廣泛關註,隨後政府方面給予回應:“應積極幫助每一位願意在中國生活的同胞。”

於是王玉蘭在離開日本的幾十年後,再次擁有瞭一張屬於自己的身份證。

2018年,王玉蘭病重在床,表姐再次聯系她,詢問是否要返回日本,或是將骨灰運送回去,但王玉蘭通通拒絕瞭。

她將子女們叫到床前叮囑道:“我死後,遺像上可以放一張穿著和服的照片,但我的骨灰一定要埋在陜西的大地上。”不久後,王玉蘭撒手人寰,享年89歲。

她去世後,一些年輕一輩的、或是不熟識的村民們在前來吊唁時看到她身著和服的照片,才得知瞭這位老人的坎坷身世……

白李灣的年輕人道:“王奶奶非常慈祥,和村裡其他老人沒有什麼區別。如果不是看到遺照上的和服,我們都沒有想到她是個日本人。”

而多年的相處下來,王玉蘭在他們眼中,已然是一名中國同胞。正如她在去世前所言:“這裡就是我的另一個傢鄉。”又有誰會懷疑這樣一位對中國有著赤誠與熱愛的老人呢?

王玉蘭就這樣長眠在瞭中國,那些歷史與過往也隨著她的逝去悉數飄散。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