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生活過得好的人,大多很會“得寸進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驚奇地發現,那些善良老實的人,往往都是被冠以“好人”的頭銜,然後會承包周圍很多不屬於自己的事物。而那些喜歡麻煩別人的人,卻過著很好的生活。

也是應瞭那句俗話“愛哭的孩子有糖吃”。生活不是你的親人,它不會一眼看出你想表達什麼,沉默自會讓自己的生活一團糟。會“得寸進尺之道”才能更適應生活。

可能在我們的傳統禮教認為,做人得學會禮讓。所以很多人因為太習慣讓這件事瞭,讓到最後沒有瞭自我。會“得寸進尺”的人,有著清楚的自我認知,他們瞭解什麼是想要的。

討好型人格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討好型人格(Pleasant personality),他們表面上會為瞭迎合所有人的需求,仿佛誰的要求都不會拒絕,照理說,這樣的人應該被社會溫柔以待。

但實際上,他們過得一點也不開心,多數的迎合,不過是為瞭多取得他人的關註罷瞭。討好型人格腦子裡裝得都是別人,很少為自己留一席空地,在他們的意識裡,別人的需求是第一位。

幫別人的忙甚至會認為是自己的本分,不敢露出壞情緒,怕自己的負能量會影響他人。

正如最近很熱門的劇《三十而已》的鐘曉芹,在辦公室裡,處理著各種大小事務,就連換咖啡機,打印都是她,最可怕的是,她自己享受這種被需要的感覺。

當有一天因為她請假沒有來公司時,第二天急忙問同事自己沒來會不會影響他們沒有喝到咖啡。

同事們紛紛表示自己沒受影響,她那一刻得到的是巨大的失望,她沒想到自己是如此的不被需要,公司少瞭她也沒有什麼不同。

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活著很累,認為自己的存在感是靠他人給的。我們每個人就如一杯水,太多瞭杯子的容量有限,會溢出來,沒有人可以一直壓抑自己的情緒。

討好型人格就是太容易自動把自己隱藏起來,有壞情緒也不敢發泄,壓抑心底,這樣的結果就是擠壓久瞭之後內心承受不瞭最後無力前行。

得寸進尺是種美德

懂得“得寸進尺”是件特別美好的事,他們清楚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不舒服瞭就會說出來。

不像討好型人格有著錯誤的邏輯認知,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生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對惹得別人不開心。他們在心底裡認為別人是高人一等的,而自己一文不值,似乎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青睞。

做任何事以取悅他人為目的,這樣的人,來自於童年的不被重視,對內心造成瞭創傷,父母的不關註讓他們從小沒有安全感,找不到歸屬感,為瞭更好融入群體。

他們需要為他人創造價值獲得被他人需要的感覺,這樣也可以讓自己不孤立無援。


缺愛的孩子才渴望被愛,但討好別人絕不是獲得愛的途徑。這樣隻會讓你迷失自我,失去瞭屬於自己的人格魅力。

無論何時請記住,一個人得有清楚的自我認知,瞭解你是誰,你的價值在哪裡,先自己愛自己,才會有他人來愛你。

試著讓自己跨出內心的邊線,成為一個“得寸進尺”的人,盡情表達自己吧,這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喊,不想做的事直接說出“不”字,看看這個世界有沒有因為你的不而崩塌。

對他人說不,也是展現出你自己的最佳態度,讓別人感受到屬於你的個性,因為你的獨特而關註你而不是選擇麻煩你。

此外,得學會把關註點轉移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他人,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不依附於任何人而存在的。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著其獨立的思考,對你不善良的人,你又何必熱臉相迎,你要相信,總有人喜歡靠踩踏他人來獲得自己內心的滿足感,而對待這種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忽視他說的一切話語。

活成他人模樣太累人,可活成自己很簡單。“得寸進尺”就是最好的尊重自己的本性,想要的東西直接表達,不用過腦三遍,最後一個字也表達不出來,讓他人自己你的底線在哪兒才不會有人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於你於他,都是最好不過的通達。當你學會瞭“得寸進尺”,你會發現那是自己的靈魂與外界的直接溝通,那樣的感覺真的很美好,不憋屈,不用忍耐,釋放出最自信的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