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制造日本發動機有多難?中國制造,真的造不出日本發動機?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傢,教育傢,他門下弟子眾多,更是創立瞭儒傢文化,對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至今儒傢文化依然存在於人們心中。而孔子對於學習有著許多獨特看法,其中最著名的一句當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醒人們在學習時要多加思考,這句話也影響瞭無數中國學子。

新中國成立之後百廢待興,多年的戰亂讓我國各行各業都處於半癱瘓狀態,國傢對此進行瞭大力改革,成功讓國傢走上正軌。與一些基礎產業不同,許多高科技行業都存在技術壁壘,這也導致建國初期在高科技行業上極為落後,根本無法突破西方世界的封鎖,隻能選擇學習模仿。

幸好隨著時代發展我國自身科技已十分發達,很多產業都能自己完成,然而在發動機制造上依然很落後,與日本的發動機相比更是相去甚遠。這也引起許多人的疑惑,日本發動機制作到底有多難,中國制造,是真的造不出日本的發動機嗎?

其實我國的重工業已經有瞭明顯的進步,因為本身起步較晚,早期經歷瞭許多戰亂和變動,真正的發展時間僅有短短數十年。相比之下日本雖然也是亞洲國傢,但他們經過瞭漫長歲月的積累,各個行業都已經高度工業化,在汽車制造上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動機是所有汽車的核心部件,日本人在這方面投入許多心血,其中更有多個特點。

日本始終對外宣稱自己的工匠精神,雖然很多時候都有誇大的成分,不過在發動機制造上卻十分明顯。可以發現日本的發動機細節十分講究,上面有著無數精細的部件,這些部件彼此之間都有緊密的聯系,而且每一個都至關重要,隻要有一個缺失便可能導致機器的損毀。

我國早期想要模仿日本的發動機制造技術,專門采購一批發動機進行拆解。然而拆開之後才發現裡面的工藝太過復雜,基本不可能再次還原,主要原因就是部件太過精細,根本無法確認具體的位置,這也是無法仿制成功的主要原因。

當然,除此之外日本的部件采購也是一個問題,它們的各種部件來自於世界各地,其中有一些技術含量極高,而且供應商和日本還簽署瞭相關協議,其他人根本無法買到這些部件,最後就導致即便造出一模一樣的發動機,性能和穩定性也遠不如日本原產。

此外發動機的生產雖然名義上是工業化,但並非全程由機器制作,其中一些最核心的部分依然需要人工操作,這一部分工作有著極高的技術含量,對於日本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我國並沒有掌握這一塊的技術,日本也不可能將人才提供給我國,因此在仿制的過程中隻能自己培養人才,這也會耗費漫長的時間。

正是由於以上的幾個難題,國內也有一些原因導致仿制困難。首先我國對汽車產業的重視程度遠不如日本,這就導致對於汽車企業的投入遠遠不夠,自然沒有更多的資金進行研究。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人們早期都不願意購買國產車,認為質量太差。當然隨著我國不斷發展,這種情況有所好轉,我國汽車產業近年來也有瞭大幅度提高,無論資金還是人才都遠超以前,國產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除此之外,我國對於專項人才的重視程度也要差一些,制造發動機本就是一個技術含量極高的工作,初期起步階段都是學習模仿他人的成功經驗,從而整個行業都形成瞭這樣一種風氣,不願意自己培養研發人才,久而久之這種落後的情況變得更加明顯。

幸好隨著時代發展無論國傢還是企業都明白瞭人才的重要性,必須要掌握屬於自己的技術,否則永遠受到他人的限制。正因如此,近年來我國的技術力越來越強,國產車也逐漸走上世界舞臺。

由此可見,學習模仿,通過研究別人的成品來批量制造不是長遠之計。不過我國的基礎已經牢固,雖然現階段發動機技術比起日本還有一些差距,但意識到問題所在的人們通過腳踏實地的發展,總能取得想要的成績。

參考資料:

《論語十則》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