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混血在國外生活是什麼體驗?從小因長相遭受歧視

作為一名混血孩子生活在國外是一種什麼體驗呢?今天的文章的主人公作為一名華裔混血孩子生活在加拿大的白人社區的自述,其中心酸冷暖各位看官自行體會~

“我是個混血兒,媽媽是白種人,爸爸是一個典型的東方人。”

通過CBC的“First Person”報道,混血兒Emily講述瞭自己在加拿大成長至今所經歷的困擾和歧視。

Emily Wong出生在一個異族通婚的傢庭,媽媽是安省彭佈羅克鎮土生土長的白人,爸爸則是中國人。

雖然這是篇令人心酸的回憶錄,但是Emily樂觀積極的態度應該感染和鼓勵更多人去勇敢面對生活中的不公和挫折。

在父母的基因影響下,Emily長著一張“老外的臉”——細長的眉毛,高挑的鼻梁,深邃明亮的淺棕色眼眸;

但黃色的皮膚和又黑又亮的頭發卻讓她看起來和亞裔無異。

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數混血兒都擁有一張讓人羨慕的漂亮臉蛋,且十分具有辨識性。

但這張混血臉龐卻沒能給Emily帶來太多美好的回憶,在白人社區長大的她常常會因為長相面臨煩惱和痛苦。

“‘混血兒’、‘笨蛋’、‘Z種’,這些詞頻繁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我的長相在白人社區裡算是“異類”,並且像我一樣的混血兒在社區中隻是很小的一部分群體;在亞裔社區,我又被當做是白人,我完全不會講粵語,也沒有一些中國人的特征。”

Emily從小在以白人為主的彭佈羅克鎮長大,因為是個混血兒,多次遭受種族主義歧視。

曾經小時候的一次可怕經歷讓Emily和傢人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我媽媽如今都還在為這件事感到焦慮不安”。

在Emily8歲的時候,她和姐姐由外祖母照看,一天晚上外祖母接到一個陌生人打來的電話。

對方稱,他們是“三K黨(KKK)”的人,已經盯上瞭Emily一傢,還指出Emily的父母是異族通婚,擁有兩個混血的孩子。

三K黨(Ku Klux Klan,縮寫為K.K.K.),國美民間排外團體,相信很多加拿大華人並不陌生。

它是美國一個歷史悠久且如今依舊盛行的奉行白人至上和歧視有色族裔主義運動的黨派,也是美國種族主義的代表性組織。

被名聲惡臭的“三K黨”威脅可不是件小事,因為該組織經常以暴力解決問題。

Emily傢人接到電話後整日惶恐不安,警方調查後也隻是給出一些建議,讓Emily父母和學校商量,以便兩個小姐妹可以在學校課間休息期間到辦公室接受更嚴密的監視。

直到整個調查過程結束,神秘的電話嫌疑人卻始終沒有被找到。

“自這件事發生以後,我的傢人很害怕,並對我和姐姐的人身安全保持高度警惕。”

還有一次,Emily的媽媽帶她去音像店租一部電影,也遇到不愉快的經歷。

在媽媽留下自己的名字時,因為寫得是中國的姓氏“Wong”而遭到店老板質疑。

Emily媽媽看起來明顯是個白人,而收銀員完全不相信她有一個中國老公,最後逼得她們給爸爸聯系瞭才確認瞭身份。

媽媽也因為受到侵犯感到憤怒。

“多年來,我聽到很多關於社區裡的人對我長相進行評論,例如‘好吧,至少你看起來不想亞洲人’,或者‘至少你仍然可以被看作是白人’,就好像作為亞裔是不堪的。”

更過分的是,有人當著Emily的面就敢開亞洲人的玩笑,種族誹謗亞裔人群。

“我試圖反抗他們惡劣的玩笑時,有人就會告訴我,‘你又不是亞洲人,你不要覺得自己被冒犯瞭’。”

看似被白人群體接受,但Emily深刻地明白自己身體裡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她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尊重。

不僅如此,Emily也因混血身份受到其他種族群體的特殊對待,當有人在談論關於種族歧視問題,也會自然而然將她排出在外,因為她還是半個白人。

“更多的人不確定我到底屬於哪個種族,或者他們應該把我歸類到哪個群體。這也常常讓我感到困惑。”

“總而言之,這些都讓我感到不安,甚至覺得我在自己的社區中不被任何人接受。”

Emily 的中國情

即便如此,Emily卻從未在人們的非議中遺失瞭自己,她喜歡自己的中國姓氏,結婚後也堅持使用中國姓氏“Wong”。

“在我的一生中,我經常會思考我的根究竟在哪。不過現在似乎已經有瞭答案,我把老公給我的白人姓氏改為中國姓氏,

因為我害怕一旦我有瞭一個白人姓氏,人們就再也不會把我看作亞洲人,而我會完全失去那個身份。”

現在Emily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傢庭,她4歲的女兒Rowan和3歲的兒子Reese有四分之一的中國血統。

“乍一看,人們可能不相信我的孩子是亞裔,但我確信中國文化是我們傢庭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一起包餃子做餛飩、每年春節用紅包上來慶賀新年,吃團圓飯。”

Emily她熱愛著中國文化,同樣熱愛著她的亞裔身份。

“我覺得我們的整個社會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不過在打擊反亞裔種族主義以及針對混血兒的種族歧視,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希望在所有人眼中,跨種族結婚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人們都將不再對此感到吃驚或難以接受。”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會像我一樣經歷種族歧視,希望所有的混血兒都能在一個更加具有包容性和積極的環境中長大成人。”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