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鯉魚入侵:在中國基本不超過十斤,為何在美國“胖成豬”?

亞洲鯉魚是如何入侵的?

外來物種入侵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話題,通常指植物動物通過人為因素遠距離遷移,離開其原生棲息地並進入新區域,影響、危害瞭生活在那裡的其他物種,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入侵”並不是指整個物種,而是指某一物種的特定種群。

在21世紀,外來物種入侵問題日益突出,其范圍遍佈全球,甚至連南極地區都難以避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生態難題。

由於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差異,許多在國內我們覺得普通平常的動物在國外就成為瞭令人困擾的“災害”,前有澳大利亞的100億隻野兔泛濫成災,後有美國的900萬頭超級野豬橫行霸道,就連絲毫不起眼的亞洲鯉魚也變成瞭美國人眼中 “最危險的外來魚種”。

亞洲鯉魚是美國是對原產亞洲的鯉科魚類的統稱,目前至少有 10 種亞洲鯉魚被引進世界各地,有四種被美國官方認定為入侵物種:草魚、鰱魚、鳙魚和青魚。

大部分物種入侵的起源都是多年前被無意引進的,而亞洲鯉魚卻是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有意從中國等亞洲國傢引入的。1963 年前後,美國境內大量水體中浮遊植物肆意生長,嚴重影響瞭魚蝦的存活以及漁業的發展。比起危險性巨大的化學藥物,美國更想找到一種安全高效的方法解決問題。

為瞭凈化水體,美國從中國引進瞭草魚,計劃達到“生物治療”的效果。後續幾年,又繼續將鳙魚、鰱魚和青魚迎入美國的魚塘。最初,這些魚類被圈養在水產設施內,以清除水中的藻類和蝸牛,並且成效顯著。

然而,在高水位和洪水期間,意外發生瞭,這些天然“池塘清潔員”們紛紛“罷工”,逃離瞭限定區域,開始大量繁殖。

很快,不同種類的亞洲鯉魚出現在許多水道中,鳙魚和鰱魚種群在密西西比河和伊利諾伊河等河流中的入侵性極強,數量呈指數增長。在2005年,它們就占據河流魚類總數量的 75%。

由於美國本地原本是沒有這一物種的,所以,它們缺乏天敵。此外,這些魚類的繁殖能力極強,生命周期也比較短。鳙魚在2~7歲時就算成熟瞭,成年雌魚在河流中產卵,每隻雌性每年可以產下多達一百萬個卵。鳙魚無論成年與否,都喜食浮遊動物,這是食物鏈的基礎。

鰱魚在2~6歲時成熟,與鳙魚的產卵習性相似,雌性每年可產下多達 200 萬個卵。但與鳙魚不同的是,鰱魚的幼魚吃浮遊動物和浮遊植物,成年後則隻吃吃浮遊植物。

草魚的成熟期相對較晚,在 4~7 歲,雌性每年產卵高達 200 萬個,幼魚捕食水生無脊椎動物,成年後以水生和陸生植物為食物來源。

另外,它們還對環境具有廣泛的耐受性,適應能力極強。體型大、沒有天敵的限制、貪婪的濾食性飲食習慣,再加上其旺盛的繁殖能力,魚群不斷壯大,事態很快就失去瞭控制。

亞洲鯉魚被對美國本地的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都造成瞭威脅,並且,這些魚類在受到幹擾時往往會跳出水面 ,其跳躍高度可達3 米,很可能威脅到人類安全。這不是危言聳聽,在美國曾經發生過人類遭遇鯉魚突襲的真實案例。

2010年,一名女子在美國伊利諾伊河獵殺亞洲鯉魚,一條鯉魚受到刺激瞬間躍出水面,朝著女子的面部猛烈一擊。由於事發突然,女子來不及反應,被鯉魚重重地拍打瞭一下,面部因此受傷。

亞洲鯉魚在美國泛濫的最大問題是,它們的數量超過瞭本地魚類並減少瞭原生水生物的數量。密西西比河和伊利諾伊州河流的漁民們在捕撈時會看到他們的網中越來越多的亞洲鯉魚,這意味著每次捕獲的價值都急劇下降。

因為這些物種在美國沒有廣泛的售賣市場,美國人對吃鯉魚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們認為這種淡水魚散發著較大的腥味,魚刺也多,所以亞洲鯉魚始終無法成為美國人餐桌上的主流美食。

亞洲鯉魚在美國胖成豬

亞洲鯉魚在美國泛濫成災,遭到嫌棄,這在中國人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的。因為鯉魚在中國的飲食文化裡,是一種飽含美好寓意的傳統美食。並且,我國民間還一直流傳著“鯉魚躍龍門”、“魚傳尺素”的傳說,鯉魚也被視為吉祥和美好情感的象征。

中國人烹飪鯉魚由來已久,唐代詩人王維曾在《洛陽女兒行》中寫下“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的優美詩句。為瞭滿足國人食用鯉魚的需要,國內都是大范圍人工養殖鯉魚。所以,一些“吃貨”紛紛表示,美國人不吃可別浪費瞭,可以把鯉魚都打包送回中國。

不過,美國人不愛吃鯉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亞洲鯉魚到瞭美國竟然能長到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長度超過兩米,捕魚人雙手都抱不下,堪比一頭豬瞭。

可是我們在菜市場常見的鯉魚體積基本都不超過十斤,小的一兩斤,大的最多也隻有七八斤,絕對不可能長到幾十斤上百斤的程度。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亞洲鯉魚出國後還“成精”瞭嗎?

實際上,鯉魚的壽命非常長,如果沒有中途被捕,存活幾十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鯉魚又是雜食性魚類,每天可消耗高達其體重40%的食物,第一年就能長到25厘米以上,成熟後體重20斤~100斤不等。吃得多、長得快,所以它們的體積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美國人引進亞洲鯉魚是為瞭清潔池塘,並不喜歡吃,所以漁民們也不愛打撈鯉魚,這些鯉魚得以自由生長。反觀我國,鯉魚大多是人工養殖,為瞭能夠盡快上桌,所以不會養得太久,鯉魚也就沒有足夠長的時間發育長大。

中國的鯉魚基本上體型都很小,超過十斤的都罕見,這樣的體型對於鯉魚來說連童年期都還沒有度過。這也就是為什麼亞洲鯉魚在美國能夠胖成豬,在中國卻“活”不過童年的原因瞭。

美國的“人魚大戰”

亞洲鯉魚與本地魚類爭奪食物,擠壓其生存空間,同時還威脅著捕魚業的未來,造成生態與經濟的雙重損失。為此,美國政府必須得采取措施來遏制亞洲鯉魚的進一步泛濫。

美國的五大湖地區必須成為最後嚴防死守的底線,因為那裡的商業和漁業每年產生的總價值超過 70 億美元,並支撐瞭超過 75,000 個工作崗位。如果亞洲鯉從密西西比河蔓延到五大湖,那麼五大湖的收入將會大打折扣。

人們努力阻止亞洲鯉魚向上遊移動,以保護漁業和本地物種。在連接密西西比河的芝加哥運河范圍內安裝瞭一個電子圍欄屏障,以防止亞洲鯉魚躍入密歇根湖。

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制定瞭一項管理和控制亞洲鯉魚進一步入侵的計劃。為瞭盡可能消滅亞洲鯉魚,美國人可謂是使勁瞭渾身解數。

例如,用氣味進行誘捕、用聲學水槍達到驚嚇目的、大范圍采集水樣、加強漁網佈置等。在2016 年,美國政府還努力在田納西州和伊利諾伊州之間重新引入鱷魚雀,試圖又一次采取“生物方法”。

2009年末,美國伊利諾伊州的科研團隊與環保組織成員為瞭大范圍消滅亞洲鯉魚,決定進行投毒。他們在臨近密歇根湖的河道中投放瞭大劑量的“殺魚藥”。

但這一方法的效果極其不理想,因為被毒藥毒死的大多都是美國本地的原生魚類,僅有一條身長不過60厘米的亞洲鯉魚在此次投毒事件中喪生。這種無差別攻擊手段顯然容易誤傷“本地居民”,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方法。

肯塔基州也在2019年徹底向亞洲鯉魚“宣戰”。在肯塔基湖,每天都有專業的野生動物管理員利用電脈沖和聲波將成群的亞洲鯉魚趕向300多米長的漁網。為瞭阻止亞洲鯉魚的前進,工作人員在肯塔基湖開辟瞭一條“新戰線”,戰鬥風起雲湧,持續瞭大約15年的時間。

根據美國聯合通訊社匯編的數據,自 2004 年以來,州和聯邦機構總共花費瞭大約 6.07 億美元來阻止亞洲鯉魚的擴散,工程中的項目成本預計將在未來十年還將持續走高至15 億美元左右。

然而,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人魚大戰”中,美國人似乎沒有取得優勢。美政府還曾打算斥資180億,耗時25年修建堤阻擊亞洲鯉魚。但堤壩根本沒來得及竣工,五大湖區就已被攻占瞭,亞洲鯉魚還成功侵入瞭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北美洲五大湖之中。

眾所周知,鳙魚、鰱魚和草魚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聚集,五大湖“淪陷”後,除蘇必利爾湖外,都發現瞭草魚的身影。但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表明五大湖存在草魚繁殖種群,也尚未發現鰱魚或青魚。

在加拿大,一些鳙魚和草魚在五大湖的部分地區被捕獲,但亞洲鯉魚似乎並沒有大面積在加拿大定居。墨西哥至少兩個河流系統已經被草魚入侵,但至今還沒有其他亞洲鯉魚被引入。

亞洲鯉魚的全球性入侵一度引起瞭廣大漁民的恐慌,尤其是美國,白宮的議事日程中已經涉及到瞭亞洲鯉魚的防控問題。

不過,美國國內也有一些反對大規模屠殺亞洲鯉魚的人士,他們認為五大湖的水溫較低,食物也沒有密西西比河流域豐富,所以亞洲鯉魚很可能隻會小規模繁衍,不會對五大湖水系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威脅。

總的來說,外來物種入侵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人工培育的魚類進入自然界後大多會因為不適宜的環境突變導致數量銳減,但有些魚類不僅不會大面積死亡,反而會迅速占據新區域的自然生存空間,亞洲鯉魚、羅非魚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到達天然水域後,它們沒有對手,又缺乏天敵,本地的原生魚類很難繼續繁衍存活下去。

外來物種入侵的方式除瞭人工有意引進和自然擴散外,最主要的就是通過交通工具或國際遊客入境。所以,海關在入境檢查時之所以程序復雜繁瑣,很大程度上都是為瞭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海關也是維護國傢生物安全的一道有力屏障。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