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連張子楓超高的演技,都不能引爆這部大片

2021年的張子楓的確是讓觀眾驚喜不已,開年因為在《唐人街探案3》中再次飾演思諾一角,而勾起瞭觀眾對《唐人街探案》第1部的滿滿回憶,之後又憑借著《我的姐姐》在清明檔受到更多的關註。

在新生代的年輕演員中,張子楓的確是前途不可限量。

不過有演技的演員也害怕被爛片消耗,而這一次讓張子楓險些跌下演技神壇的,就是一部積壓瞭5年才上線的影片《歲月忽已暮》。目前這部電影在豆瓣僅拿到瞭3.3的評分,在張子楓主演的一眾劇作中,無疑是排在末位的。

本以為張子楓的人氣可以為這部影片帶來更多的關註,但萬萬沒想到張子楓險些被影片的差評反噬。

張子楓的演技,救不瞭一部註定撲街的爛片

積壓5年才上線的《歲月忽已暮》,幾乎從一出場就註定瞭要撲街。

從章子怡主演的《上陽賦》就能夠看得出來,劇作由於長時間未上映,經過時間的沉淀之後,無論是題材或是噱頭都大打折扣。

因此即便是拿著女強的設定,在同類型劇作層出不窮的今天,也依舊會讓觀眾覺得乏味。

而《歲月忽已暮》更是一部經過瞭5年時間洗禮的青春劇作,且不說那時候的演員在表現力上還更為青澀,人氣較之以往也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是主演薑潮,如今更是表現平平,缺乏市場競爭力。

隻不過,可惜瞭張子楓的演技。

從《歲月忽已暮》的角色設定來看,張子楓飾演的是一位從初中階段跳級升入高中,而後又進入大學的女生,這一角色身上最大的看點就是她的成長線。

不過15歲的張子楓還是略顯青澀,給觀眾的直觀感受也是更傾向於初中生,演繹人物的成熟階段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不可否認的是,張子楓演繹少女的確是別具一格,無論是她標志的學生頭短發,還是背帶褲,都給觀眾帶來青春期少女的即視感。

而影片中她用眼神詮釋人物心理的演技,也備受觀眾認可。要知道,這時候的張子楓還是一個15歲的小姑娘,表演潛力已經可見一斑。

雖然這一角色從前期的陽光明媚到後期的憂鬱深沉,有很大的情緒過渡,但是張子楓都很好地做出瞭呈現。不過《歲月忽已暮》本身是一部爛片,張子楓的演技再好也拯救不瞭。

問題所在,還是《歲月忽已暮》的劇情,已經讓觀眾接受無能。

劇情魔幻又狗血

加入魔幻又狗血劇情的《歲月忽已暮》,就像習慣性使用霸道總裁+傻白甜套路的小甜劇一樣,讓觀眾看到的都是套路的味道。

這種套路不僅僅讓《歲月忽已暮》有瞭古早言情劇的味道,同時也讓影片處處透露著不真實。

比如在描述男女主角的學生時代時,為瞭突出薑河和江海都是學霸,因此讓兩人多次跳級。從初中跳到瞭高中,再從高一直接跳到瞭高三。而喜歡女主的顧辛烈為瞭能夠追趕對方的腳步也奮起直追,從差生變成學霸,也經歷瞭一次跳級。

學生時代的跳級未免也太容易瞭,這無疑是讓整個青春被學渣一詞充斥的觀眾無地自容啊!

當然,除瞭讓觀眾感到不切實際之外,也並不符合我國的教學環境,而主創團隊很顯然在這一部分上並不用心。

但這僅僅隻是《歲月忽已暮》劇情魔幻的冰山一角。

女主拿到的是善良,勤儉又聰明的劇本,為瞭更好地呈現這一角色,編劇便將她安排到飯館打工。但是總有壞人給女主制造麻煩,黑心老板不發工資,甚至還讓她清理堵住的下水道。看似是弱化女主的主角光環,但實際上是刻意給女主營造出灰姑娘的設定。

因此,在《歲月忽已暮》中,編劇在人物設定上也有偷懶的嫌疑。男主是有錢有權的富二代,而女主則是典型的灰姑娘,這就如同王子拯救瞭灰姑娘一般,在同類型的國產劇作中十分常見。甚至,劇情已經讓觀眾有些審美疲勞,5年之後繼續推出讓觀眾有些厭煩的設定,自然免不瞭被攻擊。

而劇集不切實際的地方更是數不勝數,比如顧辛烈對女主的癡情,即便是一顆小小的玻璃彈珠,因為是薑河送給他的,他格外看中。因此,他會因為玻璃彈珠掉到遊泳池裡而直接跳下去尋找,周圍的人大聲尖叫,顧辛烈卻一臉堅定,甚至有些視死如歸的想要找到玻璃球。

觀眾能不能被感動,我們不得而知,但肉眼可見,薑潮的身高沒有溺水的可能性,因此這波賣慘大可不必!

為瞭凸顯顧辛烈這一人物的癡情,增加觀眾的好感度,編劇也讓顧辛烈和女主有瞭更多相處的機會。隻是他們的青春實在是很難讓普通人有代入感。顧辛烈可以騎著他的哈雷摩托,帶著女主薑河兜風,甚至還可以開著跑車與她在海邊馳騁。

富二代和女學霸的高投入戀愛,猝不及防地將觀眾從劇作中拉回現實,太不真實!

不難看出編劇在刻意營造兩人之間的浪漫氛圍,而女主薑河與男主江海之間的互動也同樣是糖分超標。隻不過他們之間的互動放在現實生活中,怎麼看怎麼浮誇。

尤其是男主江海的人設更是被臉譜化,將他設定為瞭校園中的明日之星。他不僅有自己的粉絲團,還被女生夾道歡迎,擁有這樣的高光時刻,男主何不原地出道呢?

可以說,劇情上的爛俗和種種魔幻的設計,都讓觀眾接受無能。

無法共情的青春,隻能是導演的自我感動

從題材上來看,《歲月忽已暮》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愛情片,這類作品在市場上一直有著強大的競爭力。雖然故事套路都十分相似,但是總有一些劇作能夠引爆觀眾的淚點。

能被觸動,是因為人人都曾經年輕過,即便不像劇作中的男女主角一樣轟轟烈烈的戀愛,或是壓抑隱忍的暗戀,也同樣對某一個人產生過愛慕。

這份經歷,是觀眾可以與劇中角色共情的原因。

但是這份共情的根本絕不是編劇通過各種各樣的意外,以及狗血的劇情設定,來達到催淚的效果。起碼從《歲月忽已暮》的劇情來看,更像是編劇的自我感動。

雖然原作小說的故事設定也透著一絲疼痛青春文學的味道,但是原作小說中對於身處青春的男女主角的情緒描述,都是細致入微的。因此讀者從文字縫隙中也能夠感受到這份青春帶給主角們的痛感,再加上前期故事的鋪墊,更是為最終顧辛烈和女主走到一起埋下瞭重重伏筆。

但是到瞭劇作中,男主顧辛烈卻被編劇寫死,正當女主與他心意相通時,他卻因為一場爆炸而去世。女主在一片碎玻璃中看到瞭被顧辛烈視為珍寶的玻璃彈珠。

女主的世界就此崩潰瞭,如此痛苦的結尾,實在是讓人有些意難平。但是,卻很難讓觀眾與人物產生共鳴,因為相較於原作小說的完美結局,顧辛烈地突然去世,完全沒有鋪墊,反而是為瞭讓女主看起來更慘,而有瞭這樣的設計。

隻能說,觀眾很難不給導演寄刀片。

無法拍出讓觀眾真正共情的青春愛情片,自然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真實自有千鈞之力。始終看不到青春的影子,最終隻能是讓觀眾失望。

積壓5年的《歲月忽已暮》,這樣的質量無論放在什麼時候都一樣會成為公認的爛片。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