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暮光女克裡斯汀,大膽演繹美國「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改編自美國小說傢傑克·凱魯亞克的同名小說《On the Road》,以1947到1950年為全書以薩爾(薩姆·賴利 飾)為第一人稱敘述關於他和迪安(加內特·赫德蘭 飾)等人驅車橫跨美國大陸的故事。

傑克·凱魯亞克花瞭七年的時間旅行,途中曾斷斷續續寫過許多版本,但最終這版本隻花瞭三周便將這部累累長的小說寫完,造成當時的轟動,也成瞭「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的代表作傢之一。

薩爾是一個靈感枯竭的年輕作傢,碰上風流倜儻、玩世不恭的泊車小弟迪安便一拍即合。

他們身上散發出一種「落魄並且迷人」的自信,對一切事物感到好奇,此外迪安16歲前妻瑪麗露(克裡斯汀·斯圖爾特 飾)遠行為主軸,不斷地透過爵士樂、藥物、酒精、性來追尋更純粹更內化的靈感及個人自由之極限。

尤其那年代的年輕人對爵士樂之喜好就好像現在年輕人對電子樂沉迷一樣,這是因為那時代聽爵士樂被視為一種反叛的象征。

一群年輕人聚在擁擠的小屋裡播放著爵士樂,看迪安和瑪麗露如何揮霍生命的力量隨著音樂盡情地跳舞,直到汗流浹背仍無法停下跳躍的腳步,用身體語言告訴我們他們是如此盡情地享受著爵士樂帶來的快感。

對於年輕人來說抽大麻、飲酒、跳舞、尋歡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以忘卻煩惱,性在本片裡尤其是男主角來說如同傢常便飯,傢裡有個糟糠之妻克爾斯滕·鄧斯特,外出遊蕩有著小女友克裡斯汀·斯圖爾特跟隨。

在他們的世界裡似乎沒有朋友妻不可戲這個規范,三人行裡好像變得稀松平常,把女友跟好友分享如同傢常便飯,諸如三位主角在車裡裸體也不過爾爾,演變好後來和同性發生關系也不足為奇,性是最明顯背道而馳的道德約束例子。

曾拍過《中央車站》及《摩托日記》的巴西籍導演沃爾特·塞勒斯擅長刻畫旅途中的人物細節,並帶有一種溫暖的底色。這也許與原著那種徹底放蕩灑脫的基調有所出入,但無疑也帶給觀眾因相互抵觸而產生對自由之狂妄的無力感。

看完這部電影不禁令人相信這是否就是接下來60年代嬉皮文化的發殤——看迪安狂妄自大且無樂不作,或薩爾和詩人朋友卡羅(湯姆·斯圖裡奇 飾)對文學及生命自我意識之探索及破除,都不禁讓人也想參與他們的討論。

然而經典小說要改編成電影向來都是極具挑戰之事,尤其小說的情節鋪陳極其瑣碎及繁雜,如何篩選情節是一個很大的學問,一不小心就會成瞭一筆無聊的流水賬。

就電影而言,導演算是成功抓住瞭故事的主要動線,沒漏掉重要的敘事轉折,也把小說中無法表現出來的元素一一具象化。

比如爵士樂帶給年輕人的撼動,旅途中令人屏息的美景,都在觀眾腦中烙下更美好的印記。但也因為小說的敘事方式原本就是破碎的,電影也使用瞭一些銜接不起來的鏡頭,也許是為瞭呼應小說所營造的氛圍,但表現在電影中卻令人難以享受。

也許不是所有的小說都適合搬上大屏幕,一如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被翻拍成電影也引起村上迷的反感一樣。畢竟小說本身可以提供讀者幻想,當變成電影就成瞭流水賬,毫無高潮起伏,這些人一路上不斷的旅行,從寒帶走到熱帶,歷經各種湖光山水美景,讓人心曠神怡。

隨著環境變化到瞭冰冷的地方,人們的心境也跟著煩悶起來,這些人隻是一直在流浪中逃避現實,當中途停下來歇腳或者是終點,還是無法逃離生活,他們終究瞭解他們所謂的領袖無法給予他們安全感,人生終究需要一個避風港。

在優美的攝影把美國當地風光拍得美不勝收,所有的配角雖然無用武之地,不過各個都是大牌明星,三位男女主角皆有大膽的演出,加內特·赫德蘭本片應該是他從影以來最搶眼的表現,呈現出那種放蕩不羈的模樣十分立體。克裡斯汀·斯圖爾特還是適合演出這類怪怪角色。配樂更是替本片加分許多。

《在路上》呈現出當時年輕人那種任意妄為、胡天鬧地的生活模式,詩意裡卻又迷惘混沌,這樣的日子終究要回到現實生活,人們總是必須妥協,時代在改變,不變的是時下年輕人或許應該跟劇中人一樣過著相同的日子吧,隻不過是在都市裡漂泊。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