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獨居大姐的自白:“我,無兒無女,但是我的生活不要太爽”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說過一句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瞭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確實如此,在一個大群體中,如果選擇獨居,那麼肯定是一種備受批評的方式。但是,其實,這是一種很爽的方式,也能夠讓自己找到到底內心的空白是什麼。

這是一位50歲獨居女人的自述,根據一位網友姐姐的現狀改編,希望能夠給你一點啟發:

大傢好,我是一個被丁克耽誤的獨居女人,現在一個人生活。擁有一套四五線城市的120平方住宅,這是離婚給予我唯一的安慰。還有,每個月拿到手的4000塊養老金,從今年退休後正式可以按時打到卡上瞭。

為什麼說是被丁克耽誤呢?這可能跟大傢能聯想到的劇情一樣的俗套,一樣地“刻板”,我與前夫相戀相愛10年,婚姻生活10年,我們約定丁克。可是,最終他還是沒有遵循他的諾言,他與一個年輕的小三有瞭孩子。

可以說據我所知,周圍的丁克夫妻包括現在交流的女性網友,大部分都是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丁克模式的。對的,男人的反悔成本,相對來說比較小,而女人則是一去不復返的。

離婚,這件事其實對我的打擊也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大,因為哪怕是婚姻存續階段的後期,我早已習慣瞭這種自主獨立的生活。相反,一個人生活對我來說是相當享受的,至少再也不用承受婆傢幾十年如一日的鄙夷和輕視。

她們對我的不待見不敢明說,至少我的娘傢在一定程度上輔佐過我前夫,才讓他有瞭如今的事業。但是,但凡有什麼可以打擊到的地方,她們一定會盡力盡情的嘲諷。這讓我選擇跟她們保持瞭距離。

如今,不用在刻意維系什麼關系瞭,她們對我來說就是路人。去年,因為我所在的單位與前婆婆傢某位親戚的事業有聯系,她們需要我的幫助,所以哪怕離婚後,現實的姑姐依然惦著臉過來討好套近乎,說一直覺得前夫離婚是他自己太任性,現在的妻子也沒有我這麼善解人意。我禮貌且生疏地打斷她,並且告訴她這個事情現在很嚴格,沒有一絲徇私的可能性。

前姑姐媽媽咧咧地走瞭。臉色非常沉悶且灰土色。

還有我的娘傢的一些親戚,我也實在是不想待見。之前是在我前夫的公司裡做些事的,目前還是在做,但我已經不幫襯他們說好話瞭。於是,就說我沒什麼臉面,架子大,一些不好的風評時常傳到我年邁的父母那裡。

還有幫我介紹對象的,他們說我一個女人到瞭知天命的年紀,還是孤傢寡人,不如湊合找個對象一起過吧。我不是拒絕找對象,遇到合適的也會考慮,但是他們給我介紹的,真的是難以湊合。有喪偶沒工作的懶男人,有脾氣大啤酒肚禿頂的土工程頭,甚至還有一個走路腿不方便的。我對親戚說,你看我好手好腳的,你幫我介紹個殘疾讓我照顧他?親戚怒罵,你還不領情,你不知道他兒子很支持,說是會給你養老。

無言以對。原來,有兒有女的養老,對他們來說,就是對我最大的恩賜。哪怕對方是個跛子,也無礙於他有個兒子,很大度地能接受照顧繼母這個恩情。

50歲的我,活得自立自我自私。自立是因為沒有什麼牽掛,所以無需仰仗於誰的依傍。自我是因為能夠自由追隨自己的喜好,看書寫字旅遊喝茶,自己想幹什麼還是能夠支撐起這些自己喜歡的閃光點。自私是因為不想再與某個圈子合群,寧可得罪人,也想讓自己活得瀟灑恣意,不聽任何的命令和指揮。

縱使疾風起,人生不言棄。如此獨居生活,甚好。

寫在後面:

網上有個話題:女人過瞭50歲,就不需要男人瞭嗎?

很多人50多歲的女人現身說法,大多表示,人越上瞭年紀,越害怕孤獨,越渴望愛與陪伴。正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就是這個理。

但是,也有一些人反向為之,比如這位50歲獨居的大姐,她的內心如此通透,她看書寫字,也把生活沉淀成最好的模樣。

蔣勛老師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的確,獨處是一種歷練,一種修養,更是人生的一種境界。當女人懂得如何獨處的時候,她可以完全成為她自己。最好祝福這位姐姐,願她越過越好。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