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一年吃掉上萬噸大蝸牛,為何世界其他地區避而遠之?

非洲是一片物產十分豐富的地區,這裡位於熱帶,農作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當地人甚至不用發展農業,就能吃得飽飽的。除瞭植物之外,非洲的動物也都長得白白胖胖,仿佛是上天賜予非洲人的肉食。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傳說中的非洲特有蝸牛——褐雲瑪瑙螺。

這種大蝸牛能長一尺長,是非洲許多地方的傳統美食,蛋白質含量非常豐富。在非洲的許多地區,褐雲瑪瑙螺都是當地人常吃的食物,一年消耗掉的大蝸牛至少有1.5萬噸。褐雲瑪瑙螺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體型最大的蝸牛,它也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開始入侵到世界的其他地方。

當然也有人看中瞭大蝸牛的經濟價值,主動引進飼養的。然而這種大蝸牛脫離瞭非洲環境後,開始在許多地方急劇擴張,逐漸進入瞭失控的狀態。在亞洲的東南亞,東亞的沿海地區,北美的佛羅裡達等地,都出現瞭褐雲瑪瑙螺的身影。

這種大蝸牛吃得非常多,而且幾乎來者不拒,什麼都吃。非洲大蝸牛幾乎每兩個月就能產一次卵,一次500枚左右,一對大蝸牛一年就能產下近3000枚卵。它的泛濫其實有自己的底氣。我們知道,但凡有一種入侵動物,能吃且美味就能成為它被養殖的原因,比如小龍蝦和牛蛙,褐雲瑪瑙螺在非洲這麼受歡迎,按理說也能得到吃貨們的青睞,但現實非常尷尬,吃貨們對褐雲瑪瑙螺也都避而遠之。

這種大蝸牛有個問題,那就是會被病原體感染,成為病原體的中間宿主,因而是不建議食用的。在非洲當地人才不在乎這些,但其他地方的人不能不在乎。非洲大蝸牛也不是都會感染病原體,而是大概有30%的比例。被感染的非洲大蝸牛,會在自己爬過的地方留下病原體,所以對它最好避而遠之。

大傢怎麼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