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如果我國基建基本完成瞭,還能靠什麼來拉動經濟?

文:繆禾

在世界范圍內,幾乎沒有哪個國傢的基建實力能與中國相比,我們國傢的基建實力非常強,在此之前就創下瞭很多次世界紀錄,因此,我國也獲得瞭“基建狂魔”的稱號。就在前段時間,我國基建又投資瞭500億修建中老鐵路。

根據最新發佈的《2020年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顯示,我國建築躍居第18位,目前已連續15年進入世界500強企業行列。2020年,由於“黑天鵝”疫情,為瞭幫助恢復工作和生產,“新基建”提供瞭在線辦公和網上購物平臺,成為瞭有力的支撐。據該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5g網絡建設將耗資1.2萬億元,5g業務5年將產生10.6億元經濟效益。

新基建用5年時間建成後,一些人開始擔心:再過10年基建完成後,我們還能靠什麼來大規模拉動經濟?

瞭解金融學的人應該都知道,拉動經濟增長的三要素是:投資、消費與出口!投資隻是其中的三分之一而已,而且三個部分之中,最為重要的為消費,美國立國兩百多年瞭,早就過瞭基建的年代,為什麼美國可以一直保持經濟穩步增長,這與美國的消費有著很大的關系,美國長期以來都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國。

所以說大規模基建完成之後,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消費與出口兩個方面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更為關鍵的是10年內,我國的大型基建其實也很難以全部完成,特別是農村的基礎建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比如在鐵路方面,雖然我國的高速鐵路舉世聞名,但美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大鐵路網的國傢。鐵路總裡程25.7萬多公裡,而我國鐵路總裡程13萬公裡。

如果按照人均鐵路裡程計算, 我國至少應該是美國的4倍,也就是說,我國要建設100多萬公裡才能達標。然而,要想在10年內趕上美國,這樣大的差距是相當困難的。

港口航運體現瞭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特征。2017年,中國港口集裝箱量為21372萬標準箱,位居世界第一,大幅領先其他國傢,是第二名美國水平(5142萬標準箱)的4倍。從人均水平看,我國也處於與發達國傢相似的水平,2017年為0.15標準箱/人,與日本(0.17標準箱/人)、美國(0.16標準箱/人)、英國(0.16標準箱/人)相近,但低於世界均值(0.36標準箱/人)。

在用電與用水方面,我國的人均水平仍然較低,與人均GDP水平相適應。中國人均用電量和人均用水量分別為3927千瓦時/人(2014年數據)、425立方米/人(2015年數據),與世界平均水平(3966千瓦時/人、442立方米/人)大致相近,也與中國的人均GDP水平相適應,是美國(12984千瓦時/人、1357立方米/人)的30.2%、31.4%。

出口也是一大要素,根據國傢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31.55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3.4%,其中貨物出口17.23萬億元,增長5%;貨物進口14.32億元,增長1.6%;貨物進出口順差全年貿易順差2.92萬億元,比2018年增加5932億元;同時,我國連續30多年保持貿易順差,可以說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瞭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麼,中國為啥要搞基建?

一方面,基建就是生產力。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而基建,其實就是修路。當經濟危機結束時,廢墟中的生產、工廠和道路都是重要的資產。當你有瞭閑錢,不想吃喝,想讓孩子成為最好的人,又不知道怎麼辦,答案就是投資基建。而房地產時代已經過去,但是第一波房二代已經吃到基建的紅利瞭,對吧?

另一方面,基建其實是一個超級復雜、巨大的產業鏈,提供瞭更多的就業機會。比如材料、物流、設備、勞務、服務,甚至裝修、施工等等,國傢有責任為基礎設施建設買單,可以給真正沒錢的人很多錢。在每一次基建當中,別的不說,建築工人不會失業,受到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也很小。

結語:回國我國的發展歷史,基建先是從高速公路、鐵路,水利等開始,後來完成的差不多的情況下,重點又放在瞭城市,地鐵,水環境治理,市政道路,如今這些在已經又完成的七七八八的情況下,城際鐵路,工業互聯網,充電樁,5G為代表的新基建又登上瞭舞臺,所以中國10年後還會有非常多的基建項目需要建設,或者會有更新的基建項目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線裡,光靠基建拉動經濟至少還能撐幾十年。而且就算真的某天投資基建完成瞭,我國依然有消費與出口支撐,所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商媒體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