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時,需要避開以下幾個“坑”

不是一傢人,不進一傢門。

真正和你有緣分的人,從一開始就像自傢人一樣,很親切,也談得來。

可是,緣分總是從我們身邊溜走,一不小心就錯過瞭有緣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戀愛的方式越來越多瞭,但是“相親”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在大城市,常常忙著去相親的人,廣播電視裡也有相親的節目。

為瞭找到合適的人,我們費盡瞭心思。如何讓自己相親成功?你應該掌握一些技巧,還要避開以下幾個“坑”。

01

第一個坑:過分相信媒人的話。

在古代,很講究“父母做主、媒妁之言”。隻要是媒婆說好瞭,父母答應瞭,一樁婚事就辦妥瞭,根本不需要通過當事人的同意。

隨著時代的發展,媒人的作用淡化瞭,隻是起到引導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

事實上,媒人為瞭撮合一對戀人,真的費盡瞭心思,他的本意是好的。

可是,媒人喜歡“添油加醋”說話,並且隻說好話,不說壞話,還會故意隱瞞一些關鍵信息。

比方說,一個有錢、讀書不多的男人,在媒婆的嘴裡,就是一個非常有錢,以後也非常有潛力的男人,並不會說他讀書少,學識水平低之類的話。

有些媒人,真的可以把“樹上的鳥都哄下來”,嘴上功夫瞭得。

還有,媒人在給親戚介紹對象的時候,會拼命吹噓自己的親戚,他才不想親戚一直單身呢。

因此,關於媒人的話,你要“將信將疑”。你自己去考察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感受為真。

02

第二個坑:過分在乎“門當戶對”。

白雪公主愛上青蛙王子、灰姑娘嫁給白馬王子的故事,我們都看過,但是你不太相信。

一個有錢有勢,長得也很帥氣的男人,怎麼會看上灰姑娘呢?白富美的女人,怎麼會愛上窮小子呢?

在相親的時候,很多人會刻意去尋找實力相當的人,設置瞭學歷、經濟條件、工作、房子等客觀條件,要是對方不符合條件,連見面的機會,都不會給對方。

看過一個故事:一個貧窮、長相一般的女大學生,常常去農村學校支教,她還送傢住偏遠的學生回傢。

有一次,女大學生回城的時候,錯過瞭末班車,不得已,伸手攔住瞭一輛小車,希望車主能夠帶她回城。

就這樣,女大學生和車主有瞭聯系,此後他們常常一起去農村支教。兩個善良的人,相愛瞭,走進瞭婚姻。

直到結婚的時候,女大學生才知道,男人傢裡很富有。男人說:“如果我很早就告訴你,我傢很富有,也許你會離開我……”

一個人隻要心不窮,就沒有必要自卑;一個人不管有多少錢,都沒有必要看不起別人。

真正的門當戶對,是做人的層次對等,不是財富、學歷、原生態傢庭條件的對等。別因為你設立的條條框框,把有緣人框在瞭門外。

03

第三個坑:過分依賴“眼緣”。

什麼是眼緣?多半是第一眼看起來很好,再看一眼覺得靠譜。

其實,外表好看的人,隻要他不說話,不介紹自己的情況,他和多數的人都有眼緣。

很多人,都喜歡以貌取人,過分相信自己的第六感,或者相信“第一印象”。

每個人都會變老,每個人都會改變。夫妻相處,其實是一個漫長的互相改變對方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社會的認知,對愛情的觀點,都會改變。

當你看到一個老頭子或者老太太,你會覺得有眼緣嗎?

多和對方溝通,瞭解他的人品,理解他的人生價值觀,你會發現,隻要是不太反感的人,都可以好好交往。

別以為,一次約會,就可以把對方看穿。你看他的時候,往往會看走眼。

04

第四個坑:過分“高估瞭自己”。

其實,人與人交往是對等的,你以為自己很重要的時候,別人也會認為自己很重要;你放下姿態,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在你面前低頭。

很多人,都是以為自己是主角,別人是配角。

戀愛的時候,兩個人都是主角,並沒有配角。結婚之後,慢慢會形成一個主角一個配角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自己不願意付出,就別指望別人愛你如命。如果你自己沒有價值,就不要期待別人高看你一眼。

真正聰明的人,在自己沒有價值的時候,不會輕易去相親,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但自己很優秀的時候,相親成功的概率更大,遇到合適的人的機會更多。

真正優秀的人,不去相親,一轉身就會遇到愛情。他自帶光芒,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很搶眼。

05

第五個坑:過分依賴“網絡聊天”。

有人說:“天天和同一個異性朋友聊微信,你會愛上他。”

聊天可以促進感情,也可以成就緣分,但是你過分依賴聊天,你往往會失望。

隔著手機屏幕可以感受到愛情的存在,也會讓你產生一些“片面”的觀點。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

他和你聊微信的時候,也許他同時和別的異性朋友在聊微信,他也許把你當成瞭備胎。

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人,你就和他常常見面。你可以觀察他的眼神、聽他說話的聲音、看他對人生的態度,全方位瞭解他。

相親的時候,找錯瞭人,無疑是“跳進瞭火坑”。你要明斷是非,關鍵時候抽身而退,有自己的主張,才能把握住機遇,才能控制局面。

相親的時候,你真的不必設立太多的附加條件,也別被假象蒙蔽瞭心靈。

作者:佈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