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單身的人越來越多

近期,“中國結婚率創近10年新低”上瞭新浪微博熱搜。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結婚瞭。據國傢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結婚率僅為7.2‰。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4億,占總人口約17%,相當於英國、法國和德國人口的總和。

大城市單身者如今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其中以“剩女”居多。“剩女”是教育部2007年公佈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官方釋義為:現代都市女性,絕大部分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然而,沒有婚姻。

另一方面 男女比例不均橫,男多女少,加上條件限制導致眾多剩男的出現。眾段子手輪番出動,好不樂哉。“結婚要買房、買車,我現在沒錢”,“感覺不劃算,結婚後還要給男方當免費保姆,住著沒你名字的房子被說三道四”,“合得來,不合則分”、“低質量的戀愛還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所以,很多年輕人現在是:階段性渴望戀愛,持續性保持單身。

然而,不管是剩男還是剩女,種種跡象都說明,這個群體越來越龐大,即使擺在中國單身者面前的,依然是一條荊棘密佈的艱難之路。

極光大數據《2019單身人群專題研究報告》顯示,47%的單身男女脫單意願都是隨緣,隻有18%迫切想脫單。16%比較想,還有8%的人群比較想保持單身狀態。

真是佛系戀愛。單還是雙,都行。

現在相親的場景大多是這樣的:男女雙方就像面試一樣,交換對方“簡歷”–工作單位,畢業學校,年齡,身高,是否有房、車。而高額的房價,讓很多年輕男女顧慮重重,也讓相親在某種程度上變成瞭“交易”。北上廣深動則8、9萬均價的房子,讓很多人成為一輩子房奴,或者想成為房奴都不夠資格。

單身,誰之過?

那麼,隨緣的年輕人,情感都寄托在何方瞭呢?

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房價攀升,抖音等手機娛樂興起,都市白領白天忙上班,晚上忙加班,好不容易到瞭周末開始放飛自我,聚會、郊遊、擼串、泡咖、宅傢、睡懶覺……“宅巢”現象也催生瞭寵物市場的繁榮,“今天你吸貓瞭麼?”是一代年輕人的精神慰藉。

《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披露,中國寵物(貓狗)消費市場規模達到1708億,同比增長27%。白皮書還顯示,養寵省市的繁榮程度恰恰和獨居人口分佈最多的城市成正比。

戀愛,似乎成瞭這個時代的奢侈品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戀愛和結婚,就像在市場裡討價還價做生意,很多人往往把金錢看得比人品和內在更重要,他們在強調門當戶對的同時,更在意的是經濟利益上的聯合,而有沒有感情基礎反而顯得沒那麼重要。

女孩在戀愛中的要求高瞭,結婚成本動輒需要幾十萬或者上百萬,一旦結婚就會給父母傢人和自己增加很大的經濟負擔,這樣的戀愛和婚姻太過現實,經濟成本變成瞭首要條件,所以在物質條件不成熟的時候,他們選擇瞭單身。

單身的好處是,有更多時間和自己相處;單身的壞處,也是有更多時間和自己相處。

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中,要獨自面對工作中的風雨,心裡的孤獨、焦慮無法和傢人、朋友述說,有些時候明明微信已經打瞭很長一段文字想吐吐槽,可是又默默刪除,怕打擾到大傢。我們也許已經太久沒有嘗試去接近、關心一個人,因為自己也是那個需要被關心的人。

其實許多人都希望遇到一個可以傾聽自己心聲的人,共同抵擋生活中的壓力。在骨子裡,都渴望愛與被愛,那為什麼依舊單身呢?

從現實上看,女性一旦過瞭30歲,就會受到來自年齡和性別的交叉壓力。工作面試時,人力除瞭專業性、性格傾向性等常規考察外,往往看似不經意地加一個問題“你現在有男友麼?打算什麼時候結婚?”

這種問題的緣由在於女性不僅承擔職場人的角色,還承擔著“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而這兩種角色導致很多女性在婚後一大部分精力會撲在傢庭上。

未婚單身女性想愛而不敢愛。一方面,愛上一個人,從結婚到懷孕到生子,至少需要2年時間,而這兩年精力的牽扯,幾乎提前宣告瞭職場生涯的“死刑”;另一方面,隨著高學歷畢業生的逐年增加,單身女性為瞭提高競爭力,不得不在結婚前拼命工作,獲得“護城河”,以確保婚後依舊可以緊跟發展形勢、投入工作。

特別是在性別差異下,一些大齡單身女性被貼上“女漢子”,“不溫柔”,“隻忙事業不顧傢”等標簽,這讓很多女生對於戀愛更加理性又克制。

所以,越來越多女性傾向“隨緣”,除非遇到性格、工作、學歷各方面都特別合適的,否則不會輕易戀愛。

“男性往下找,女性往上找”的緣由

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截至2015年,30~34歲的單身男性占47.1%,年齡35~39歲的區間也高達35.0%。

一部分原因是日本男性認為婚後的自己像是掙錢機器,一傢子的開銷全由自己承擔,毫無自由可言。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在1997年、2007年、2017年三個節點中,日本全職傢庭主婦的比例分別為49.3%、45.7%、35%。

在日本,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的年收入被認為是結婚的一道門坎。沒有達到這個收入的男性在戀愛中很自卑,而高收入女性也看不上那些低收入男性,導致單身成瞭常態。

對此,日本社會學傢荒川和久認為,“日本的單身率居高不下和經濟因素直接掛鉤。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工薪族的工資就一直在下降。”

年收入和未婚率有非常緊密的聯系——男性的收入越少越容易單身,而女性則收入越高越容易單身。

另外,一些國內外醫學傢認為,女人最佳生育年齡為24-29歲,這導致一些大齡男生並不願意接觸同齡女生,但與比自己小很多的女生溝通時,又倍感代溝。於是,輕松的聊天變成瞭試探,試探變成曖昧,而曖昧的結果變成瞭不瞭瞭之。

由此可見,男女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造成人們對於男性本能的期望是事業有成、對傢庭有擔當,而對於女性則要求小鳥依人、賢妻良母。

於是,大多數男性期望尋覓一個與自己學歷、收入、傢庭等方面勢均力敵或比自己稍弱的女性當伴侶,而女性則期望找一個比自己各方面都優秀的男性,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男性往下找,女性往上找”。

可是,隨著女性更加經濟獨立,她們不願意草草嫁給一個“過日子的人”,本著“寧缺勿濫”原則,寧願單身也不願湊合一輩子。

隨著人們思維的開放,對待婚姻,年輕人認為他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不一定非要結婚來圓滿人生。

因為婚姻在每個人心裡的意義都有瞭不同,有人認為婚姻就是傳宗接代,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有人認為婚姻就是搭伴過日子,抱團取暖;而有人並不這樣認為,單身是他們來自內心的選擇,而社會的開放性也會越來越包容這種想法。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