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面積最大的蘇丹慘遭一分為二,是歐美誘迫還是地緣板塊分裂?

一個國傢執著的追求西式民主、自由能解決發展問題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2011年蘇丹南部舉行的全民公投,一人一票決定蘇丹的前途命運。結果99%以上的投票者贊同南方獨立,於是南蘇丹脫離蘇丹成為非洲大陸上第54個國傢。如今十年過去瞭,當初踐行西方“民族自決”和“一族一國”理念的南蘇丹,並沒有走向繁榮,反而陷入瞭貧困、戰亂的怪圈,為什麼?

2011年蘇丹南部舉行的全民公投後,南蘇丹脫離蘇丹成為非洲大陸上第54個國傢。

同樣是在2011年,相比蘇丹南部公投引起的關註,席卷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革命—“阿拉伯之春”才是一場驚雷。這場從突尼斯爆發的“革命”,隨後波及到埃及、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敘利亞、巴林、也門、約旦、黎巴嫩、沙特等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傢,其中埃及尤其損失慘重。要知道,不管在非洲還是在中東阿拉伯世界,埃及都是標桿式的國傢。但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執政三十年的穆巴拉克被趕下臺,新的秩序不僅沒有建立,反而成瞭混亂的開始。

崇奉民主卻並不真的瞭解民主內涵的埃及青年、宗教保守主義的穆斯林兄弟會、民選總統穆爾西你方唱罷我登場。

崇奉民主卻並不真的瞭解民主內涵的埃及青年、宗教保守主義的穆斯林兄弟會、民選總統穆爾西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成為匆匆過客後被迫下臺。一來走上街頭推翻原政權的“革命者”並沒有準備好執政準備,在權力重建伊始就被排擠出去;二來原政權的精英階層雖有意參與重建但卻得不到人們信任,加之長期的執政慣性,發現還是回歸原來的模式更輕車熟路;三來穆斯林兄弟會代表的宗教保守勢力不懂經濟,也缺乏執政能力,隻想盡快實現宗教理想。因此,埃及內亂紛擾。

2011年南蘇丹公投獨立。

當國傢處於不穩定狀態,更遑論發展,失敗便成瞭必然,其實與埃及相鄰的蘇丹何嘗不是如此。從1956年獨立之日起,蘇丹歷經1969年尼邁裡由軍事政變、1985年達哈卜軍事政變、1989年巴希爾軍事政變、2004年還有三次政變被挫敗,期間還有長達22年的內戰。這種不尋常的政權存續狀態是蘇丹內部諸多矛盾的集中體現,所以當2011年南蘇丹公投獨立也就成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瞭。

努比亞是蘇丹在古典時期的前身,自古便被看作地中海地區的埃及與非洲黑人區之間的交接處。

但蘇丹為何會長期存在這種不穩定的狀態?這還要從蘇丹的“誕生”說起。上期《蘇丹之殤-上篇》中我們曾講過蘇丹在古代時期曾有另外一個名字:努比亞,實際上努比亞的控制范圍僅在蘇丹的北部,最南也就在今蘇丹首都喀土穆南百公裡的位置,這就意味著蘇丹南部在相當長的時間並不歸屬努比亞統治,那裡是黑皮膚的丁克人和努爾人部族的領地。那麼南蘇丹又是怎麼加入蘇丹的呢?

從16世紀到19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比利時等西方列強逐步把非洲變成殖民地。

這還要從19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向蘇丹擴張說起。當時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航海技術及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比利時等西方列強從16世紀到19世紀,逐步把非洲變成它們的殖民地。特別是英國和法國,掌控非洲的肥沃資源和經濟命脈,在19世紀的殖民競爭中,分別采用縱向擴張和橫向擴張策略,建立排他性的殖民地勢力范圍。

在19世紀的殖民競爭中,英法分別采用縱向擴張和橫向擴張策略,建立排他性的殖民地勢力范圍。

具體來說就是,英國企圖將非洲大陸縱向控制,從最北邊的埃及一直延伸到最南邊的南非,貫通整個非洲大陸。而法國完全相反,橫向擴張從西非的塞內加爾(法國最早的西非殖民地)經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到東非的吉佈提(1850年開始侵入,現仍是法國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所在地)。

縱向分割非洲大陸與英國在亞洲的重要殖民地印度可形成掎角之勢,利於掌控廣闊的印度洋地區

截然不同的非洲擴張策略跟英法兩國的海上實力與殖民地分佈有關,英國擁有傲視全球的海上力量,而且縱向分割非洲大陸與英國在亞洲的重要殖民地印度可形成掎角之勢,利於掌控廣闊的印度洋地區;而法國是陸上霸主,北非的阿爾及利亞與法國本土僅隔著700公裡距離的地中海,已被視作法國本土的延伸,所以就近逐步蠶食的結果無疑就是橫向擴張的體現。而二者一縱一橫相交的地方便是蘇丹,蘇丹就成瞭英法兩國擴張的關鍵支點。

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西非中非,至今仍保有對該地區的強大影響力,這也是法國位列五常的重要根基。

當我們去查看非洲行政圖時就會發現,許多非洲國傢的國境線都是呈經緯度相交的塊狀劃分,而不是我們常見到的以山川河流等天然地理特征為界,這就是西方殖民列強人為劃分的結果。這種人為劃分,雖然有益於殖民地的管理,但卻會對非洲各部族造成嚴重的分裂影響。可以想象,原本同一個部族被強行分割進兩個國傢,要是該部族再跟所在國的主體民族存在矛盾爭端,那麼就很容易造成一國內部的地緣裂痕,若是再得不到妥善解決,最終的結果便是走向內戰和分裂獨立。

蘇丹由北至南分佈著熱帶沙漠、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三種差異極大的氣候類型。

所以偌大的蘇丹被一分為二並不是偶然。盡管上期《蘇丹之殤-上篇》中我們講瞭,蘇丹由北至南分佈著熱帶沙漠、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三種差異極大的氣候類型,也分別發展出瞭迥異的產業經濟,“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結構也會造成地緣裂痕,但這種天然的因素隻有作用到內部的人或部族才會發揮作用。所以在蘇丹分裂的背後,殖民歷史的遺毒罪莫大焉。

蘇丹北部是以阿拉伯人為主的伊斯蘭文明區,南部是以丁克人、努爾人等黑人族群為主的基督文明區。

可以想象,當英國殖民者沿著尼羅河逆流而上擴張時,蘇丹北部的努比亞本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區域,南蘇丹是基督教夾雜著原始宗教的區域,並不屬於同一個國傢,各自過著小日子,也沒有過多交集,但卻因為殖民擴張,被強行整合進不同的殖民地,歸屬不同的殖民列強管理,再加上英國人熱衷扶持當地勢力進行間接管理的癖好,蘇丹北部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阿拉伯人便成瞭英國人掌管全國的代表。當然,強行捏合努比亞與南蘇丹也有一層分而治之的考慮,這“埋雷”手段英國人在英屬印度和英屬緬甸玩得嫻熟,且屢試不爽。

強行捏合導致不同宗教、種族之間的內戰和沖突,這些沖突又被周邊國傢甚至是域外列強所利用,變成更大沖突。

但這種強行捏合,卻導致瞭不同宗教、種族連綿不斷的內戰和沖突,這些沖突又被周邊國傢甚至是域外列強所利用,便成瞭更大沖突的一部分。但還是那句話,外部因素要作用到內部具體的“人”才會發揮作用,所以蘇丹的分裂既是殖民歷史遺毒的戕害,也不完全是,深挖下去便會發現,隱藏在種族宗教矛盾、南北政府彼此不信任等因素的背後,還有蘇丹被西式民主民族理論誤導的致命一擊。

這個我們下期再敘。

鑒於解讀蘇丹地緣的《蘇丹之殤》專文篇幅過長,特分為上、中、下三部分隔日連載,本文為《中篇》。

備註:本文僅為一傢之言,歡迎分享指正。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