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一個曾經的第三世界強國,是怎樣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埃及,一個曾經輝煌無比而今卻沒落混亂的國度,他曾位於四大文明古國之首,是世界上最早的大一統王權國傢國,是古代非洲地區重要的糧倉之一;他有七千年的文明史詩,有巧奪天工被懷疑是外星人所建造的遺跡,有哈特謝普蘇特、薩拉丁、穆罕默德·阿裡等影響歷史的人物。即便在飽經殖民後的近代,埃及也差點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主導。

可如今的埃及,除瞭博物館裡透露著時代氣息的文物,再也不能看出曾經堪稱誇張的文明、曾經一呼百應的風光與他有什麼幹系瞭。

那麼作為開啟人類文明的先鋒,作為近代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埃及是如何以“王者”開端成為“青銅”的呢?

納賽爾

差點成為超級大國?

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統一古埃及建立瞭第一個王朝,後經歷多個王朝形成自己獨有的古埃及文化,成為世界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到公元前332年後,埃及開始被外邦人所控制,古埃及開始消失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

640年後,阿拉伯人占領埃及,這片土地開始阿拉伯化。

12世紀後,埃及已經普遍使用阿拉伯語,曾經延綿數百年的古埃及文明開始被阿拉伯文明所取代。

再後來,埃及因為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瞭兵傢必爭之地。

緊接著,奧斯曼帝國統治、法國控制、英國入侵這片土地,又書寫下瞭一步阿拉伯屈辱史。

有入侵就會有反抗,近代埃及土地上最有名的反抗英雄,就是埃及被奧斯曼統治時期的穆罕默德·阿裡。他曾帶領埃及進行變法、改革、創建工廠、開辦軍官學校,組建新型軍隊,創建瞭一個現代化成就極高的新埃及,並擔負起阿拉伯世界統一的重任。

那時的埃及是真的強大,清朝名士魏源曾這樣評價阿裡:“甚聰明,尤滅弄權之驍騎,招士通商,訓練陣法與列國無異”。

1831年與奧斯曼帝國撕破臉後,埃及敢於同其進行戰鬥,並攻占耶路撒冷等重要城市。如果照這個勁頭發展下去,埃及未嘗不會在國際關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但遺憾的是,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幹涉下,阿裡並沒能帶領埃及抵達最終的成功,埃及重新走進瞭封建蒙昧之中,曾經的現代化道路也隻“曇花一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英國對埃及的掌控度逐漸下降,無奈之下,英政府於1922年2月28日承認埃及獨立。但這也隻是表面上的獨立,埃及的執政王朝隻是英政府手中的傀儡。爭取瞭這麼久,卻隻得到瞭看似獨立實為附庸的結果,埃及的精英分子終於王朝失望瞭,他們決定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國傢。

以為哈桑·班納代表的教育者勢力和納賽爾為代表的軍隊,開始對封建王朝發出挑戰。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軍隊勢力成功瞭,他們廢除瞭封建帝制,成立瞭共和國。隨後,在埃及民眾的期盼下,納賽爾政府開始回收國傢的各種主權,同時這也引發瞭“第二次中東戰爭”。雖然這次戰役給埃及造成瞭巨大的損失,但戰後卻奠定瞭埃及在中東的領導地位。

而“埃及差點成為超級大國?”的問題,大概就是基於納賽爾時期提出的。

納賽爾

1958年2月,埃及與利比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被納賽爾認為是聯合所有阿拉伯國傢的第一步。3月8日,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以合眾的形式加入,阿拉伯眾合國就此誕生。不過最終因三個加盟的國情,最終不瞭瞭之。

因為曾經的埃及差點一統整個阿拉伯世界,這符合1923年出現在西方的“超級大國概念”,所以也就出現瞭“埃及差點成為超級大國”這個說法。

實際上,“超級大國”並沒有確切的數據去概括,而埃及也隻是在歷史的進程中,稍微符合瞭一點不甚明晰的概念,現今國際上,被認可的超級大國也隻有美國一個。

埃及邁向“青銅”之路

前面我們提到,埃及因為“第二次中東戰爭”而名聲大噪,成為瞭中東地區的老大哥,但實際“中東大哥”這個名頭,並不是完全由埃及自己打出來的。戰爭中,埃及之所以能夠腳踢英國、拳打法國、揍一頓以色列,給阿拉伯兄弟出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獲得瞭蘇聯的扶持。

一個國傢依靠別國的扶持,所獲得的輝煌不會長久,可納賽爾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沉浸在戰勝英法的輝煌中,體會著阿拉伯世界的推崇,開始做起瞭國情尚不能支持的大國夢——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傢。

為瞭在中東的利益,蘇聯早期尚且支持,但在見證瞭阿拉伯國傢和以色列之間一次次的沖突後,蘇聯意識到埃及是帶不動的。看不到利益,蘇聯也不可能白白地砸軍隊砸武器,於是蘇聯撂挑子不幹瞭……沒瞭蘇聯的大力支持,埃及就開始在正式戰役中屢屢失利,加上戰爭中的經濟損失,名聲財力一起喪失的埃及在幾次“中東戰爭”後,自然而然地就喪失瞭曾經的“大國地位”。

納賽爾

“第二次中東戰爭”奠定瞭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的聲望,也奠定瞭總統納賽爾在埃及的地位。

納賽爾是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與軍方有著密切的聯系,早期為瞭打擊政敵穆兄會,埃及政府一直借用軍隊勢力。按照你來我往的規則,埃及政府也要給予軍隊“好處”,因此在利益交換中,軍政在不自覺中就綁在瞭一起。

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納賽爾的地位更加穩固,軍隊從中獲得的“好處”也會提升。在這樣的局勢下,埃及軍隊成瞭利益集團,不僅擁有憲法特權,還通過經商掌控瞭國傢的1/3的經濟命脈。

惠民“大餅福利政策”?

埃及對大餅,就像中國北方人對饅頭一樣,既普遍又普通,幾乎每天都要吃。所以,為瞭穩固軍隊在埃及民眾心中的良好形象,軍方就推動埃及政府推出瞭“大餅惠民政策”,保證一美分就能吃到一個大餅。

為瞭保證政策順利落實,軍方與政府還決定每年都要花30億美元進口小麥,生產足夠全國吃的大餅。口糧有瞭保障,埃及還算平穩的人口增長率開始飛速上升。據統計,建國時埃及隻有三千萬人,而發展至今,埃及人數已經達到一億人口瞭。

埃及現有的糧食耕地,承載不瞭這麼多人的需求。那能怎麼辦呢?增加糧食耕地、加大進口就成為瞭埃及的首要選擇。

在此之前,棉花是埃及的主要經濟命脈,但為瞭加大小麥產量,大量的棉花田種上瞭小麥。原本800萬畝的棉花地縮水到瞭180萬畝,惠民政策是保住瞭,可埃及的經濟卻遭到瞭重創。

重要的是,埃及的棉花不僅是本國的經濟支柱,還是本國賺取外匯的主要途徑之一,本來在中國棉業出口興起後,就面臨著一定的出口創匯壓力,在產量驟減後,埃及憑借著棉花賺外匯的壓力更是加大瞭不少。

埃及棉花

增加種植小麥種植後,埃及還加大瞭糧食進口,最終形成瞭進口依賴。糧食是人的生存之本,而人則是國傢之本,糧食依賴於別國,那就是將國傢的根本交給他國控制啊!嚴重的情況下,糧食危機或許能夠覆滅一個國傢,嗯……雖然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

果不其然,依賴進口的埃及遭遇瞭嚴重的動蕩:2010年食品膨脹加速攀升,國際出現糧食危機,埃及進口受限,國內開始出現動蕩,阿拉伯之春也隨之爆發,埃及人民開始要求軍政府下臺。為瞭利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開始暗自施壓,要求軍政府下臺。

2011年2月11日,眼看情況不妙的軍政府果斷放權,民選政府時代來臨。隻有民選政府,糧食經濟問題也解決不瞭,於是歐洲中東向其伸出瞭援助之手,畢竟,如果埃及因此爆發瞭難民潮,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就是這兩個地區。

阿拉伯之春給埃及帶去瞭民選政府,但埃及的政治經濟弊端並沒有得到改善,軍隊依舊是不可動搖的力量。當國際糧食危機過後,軍政府再次野心勃勃上臺,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有些特別?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糧食危機時,民選政府就像是為瞭躲避民意,危機過去之後,他們自然要重新登臺掌管權利,誰讓軍隊是最有實力的勢力呢…..

今天,埃及的文化與經濟發展讓他在阿拉伯有著不錯的地位,但是政治上的弊端,是否會令他們陷入周而復始的循環呢?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