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對華何時攤牌?西方供應鏈重組完成時

近日,拜登領導的美國白宮重組美國國內供應鏈的新聞又傳來,在美國的要求下,臺積電先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和日本設分廠,以分散臺灣芯片產能,抵禦未來可能出現的政治風險,5月底,韓國總統文在寅將訪問華盛頓,也將和美國重點討論加入美日印澳為四邊體系,重組全球供應鏈的問題,這些供應鏈重組動作的目標隻有一個——和中國脫鉤,而在供應鏈重組的完成之日,也就很可能是美國對華攤牌之日。

圖1 美國重組供應鏈所圖甚大

一、經貿關系不再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

2017年之前,國內流行著描述中美關系的一句話“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彼時,中美已經是彼此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雙方從經貿關系中受益遠比受損多,在特朗普宣佈中美是戰略競爭對手後, 不少學者仍然認為,華爾街、美國商界和諸多議員不會真的選擇和中國鬧掰,因為必須顧及會影響美國國民民生問題的中美經貿關系,隻要經貿關系在,中美關系就壞不到哪裡去,然而,2017年開始,特朗普流氓集團以關稅為武器悍然發動貿易戰,雙方政府關系實現瞭一個180度大轉彎,可謂是狠狠地打瞭國內這些學者的臉,到瞭中美交鋒開始時,很多人才意識到,原來中美關系是經貿關系的壓艙石而不是相反,美國政府可以在完全不顧及經濟利益的情況下為所欲為,美國和中國要的遠不是什麼經濟利益,而是政治利益,是要不顧一切的將你打成千年老二!

實際上,瞭解美國政治內部運作機制的人都清楚,特朗普的白宮做出這種決策非常正常,因為美國政治傢對經濟利益的興趣要遠低於政治利益,歷屆美國總統和關鍵崗位官員的大學專業以政治學、法學、軍事學為主,這些人的基本特點是腦筋死板,意識形態陳見嚴重,天天喊著社會公平和分蛋糕,但從不擅長把蛋糕做大。美國國內雖然有超一流的經濟學傢,但主要就職於官方智庫或者大商業公司,在白宮也作為參謀人員出現,對政治決策影響力極為有限,特朗普的狗頭班子也不例外,在因為看到中國要趕上美國時,第一優先級考慮的不是美國經濟利益,而是美國世界政治優勢地位在喪失,因而迅速做出瞭損人不利己的“貿易戰”策略。而中國則完全相反,學者和官員理工科和經濟學背景居多,長期在以市場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路導引下,對科技前沿技術、經濟發展興趣頗為濃厚,腦子裡思考最多的就是GDP、就業和科技發展,自然而然就對中美經貿關系看得很重,雙方這種思維模式的差別,也就造成瞭當年的局勢誤判。

圖2 拜登不會比特朗普更親華

而拜登也沒能跳出這個圈子,他本科專業是政治學和歷史學,博士學位是法學,第一份工作是律師,而後在特拉華州作為參議員進入政界,這些經歷賦予這位美國總統的不是經濟學頭腦,而是政治學、歷史學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因此,想要期待他在對華關系上較特朗普更柔軟的可能性並不大,果然,拜登一上臺,首先解決的不是廢除特朗普貿易戰,和中國重歸於好拯救美國經濟,而是直接和各種盟友搞聯盟,對華聯合施壓,繼續推進“脫鉤”和國傢供應鏈重組。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到現在中美經貿關系仍然很重要,數額依然很大,但中美脫鉤、由美國重組全球供應鏈恐怕是早晚的事,而一旦美國供應鏈重組完成之日,很可能就是對華動手之日!

二、兩大陣營呼之欲出

美國重組供應鏈的原因除為瞭打壓中國,將中國排除在發達國傢體系之外,最現實的考慮是為瞭抵禦新的全球風險,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中,美國忽然發現,作為世界第一大國,其連最資本的醫療物資和設備都要靠對華大量進口,而後的全球芯片供應緊張更是直接影響瞭美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戰略節奏,公平地說,這是美國產業空心化多年造成的,並不是中國的原因,但基於世界權力格局已經不可逆轉的要轉變為多極化,由西方國傢再次組建出一個陣營,重組可靠供應鏈就變得十分必要的,但美國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世界再次如冷戰般出現兩個陣營。

5月21日,歐洲議會決定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這意味著,歐洲和美國一樣,也將意識形態作為經濟合作的附加條件,制定新的對華政策,而在歐洲范圍內的國傢,法國已經明確表示瞭和中國是競爭對手,中英關系自2019年以來不斷惡化也不太可能挽回,本次歐洲議會集體作出如此決定,標志著美國和歐洲再次站在一起,加上美國的固有盟友澳大利亞、日本和潛在盟友印度,一個新的西方陣營已經呼之欲出。

無獨有偶,4月份,中國和伊朗簽訂瞭為期25年的合作協議,決定雙方加強全面經貿關系,直接將美國對伊朗制裁無效化,再加上伊朗和俄羅斯、中國和俄羅斯的特殊關系,一個屹立在亞歐大陸的中俄伊三國聯合體為核心的東方陣營也已經出現,當然,這個聯合體的潛在成員國遠不止這三國,還要包括朝鮮、中亞五國、敘利亞和白俄羅斯,總的來說,歐亞大陸已經形成瞭一個能夠和西方陣營競爭的新陣營,從經濟的角度看,在這個陣營裡,中國是高端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提供國,其他國傢則是原材料提供國,能夠形成內部循環。

圖3 兩大陣營會重現

這兩個陣營的出現並不意味著世界要重新進入冷戰,因為中國並沒有表現出對外的領土野心,也沒有對外輸出革命,和許多西方陣營國傢的關系還相當不錯,存在極為重要的經貿關系,比如說德國,這意味著兩個陣營之間的關系將主要是競爭而不是對抗,這種競爭不但是經濟層面,而且會蔓延至科技、制度、意識形態等各個層面。

作為西方陣營的領袖,美國十分清楚的是,一旦東方陣營和西方陣營之間的經貿關系減弱,那麼雙方的對抗就會變得更為激烈,西歐盟友也會更為堅定地站在美國這邊,因此,推動兩大陣營脫鉤是美國的大戰略,也隻有如此,才能拉盟友一起對華發動群毆,將中國發展勢頭扼殺,繼續維持世界第一大國的位置,畢竟現在的中國不是美國單獨能解決的。

三、何時何地動手?

前面說道,中國和西方陣營國傢脫口之日很可能就是美國對華動手之日,那麼美國將在何時何地對華動手呢?我的推測是應當在10年左右,一是美國重組全球產業鏈需要時間,短短幾年絕不可能,現在雖然經常在新聞上看到大批美國企業撤出中國,但從數據上看,撤出的大多數是低端產業公司,轉移的地區往往是東南亞而不是美國期望的西方陣營國傢,大多數美國企業並不想走,脫鉤短期內難以達成;二是脫鉤後再對華動手的大戰略不能再經歷政治選舉的動蕩,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因為特朗普的胡鬧,共和黨可能在12年內都別想競選成功,從拜登到哈裡斯,民主黨將迎來超長執政期,美國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三是中美最為敏感的臺灣問題,西方預計可能會在2030年左右迎來解決契機,美國必須在這之前就做好準備,3月10日,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也做出瞭類似的推測。

圖4 美國可能會對中國發動軍事打擊

按照一些美國智庫的規劃,對華動手的地點有兩種選擇,一是臺海、南海,主要方式可能是軍事沖突,也可能是軍事封鎖,但很明顯的是,如果美國這樣做,東方陣營其他國傢可能在其他方向鬧事,搞得西方國傢四面出擊,難以獲勝;二是在中東和印度洋,西方陣營這樣做可以減弱在中國周邊動武的地理優勢,先做掉伊朗和中亞各國,占領中東,打破東方陣營最弱的環節,削弱中國的資源供給量,再配合海上運輸線的封鎖,迫使中國和俄羅斯屈服。

針對美國這險惡用心,我國要做的是,第一繼續要和美國盟友保持較強的經貿關系,以產品和成本對抗美國的政治施壓,迫使這些盟友投鼠忌器,不敢和中國發生軍事沖突,削弱美國在西方陣營裡的影響力;第二是盡早解決臺灣問題,打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封鎖線,擊垮亞太各國跟隨美國對抗中國的信心。再輔之以各類經濟區域合作戰略,建立東亞共同體,把美國排除在外,確保中國周邊的絕對安全,如此,即便在中東不能獲勝,也不會對中國影響過大。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