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公開道歉,宋丹丹怒懟:“你不是很有教養嗎?”

節目陣仗很大,有15個嘉賓。

宋丹丹、舒淇、郭麒麟、陳陳陳、賴冠霖、辣目洋子、李雪琴、孟子義、歐歐、彭楚粵、蘇芒、汪蘇瀧、張翰、周傑、周也。看起來是個大制作,結果一開場就來瞭個一鍋亂燉。

這個節目定位非常模糊,自稱是“群居生活體驗類真人秀”。說人可以享受孤獨,還沒辦法脫離群體獨立生存,說要社交,說要彼此熟悉,說要共同建設桃花塢。理想很豐滿。但現實是,這15個人基本上都不認識。而且年齡不同,專業領域不同,現實點說,他們咖位還不同,各方各面相差都不小。像我們去大規模的聯誼活動,就算身邊都是同齡人,我肯定也要扒拉著一個稍微比較熟悉一點的慢慢“混”,慢慢再去拓展社交的邊界,再融入。但這個節目一上來,沒有過渡的,直接一堆不認識的人扔一起,你們給我相親相愛去吧,可能嗎?於是我們看到,嘉賓們一個一個登場,在場的人就開始抓著一個又一個“寒暄”。沒有技巧層面的啟發,沒有任何社交教育作用,隻是強行聊天,純粹就是尷尬。導致尷尬的重要一點,就是年齡層相差巨大,彼此的話題和關註內容,是完全不同的領域。而一堆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本能地會給年長者更多的關註和尊重,長輩會有更多話語權。

所以,像郭麒麟和宋丹丹在節目中第一次見面,我懵瞭。郭麒麟算是比較討人喜歡的小輩瞭,會說話,面上也總是樂呵呵的,對前輩很有禮貌。而宋丹丹已經61歲瞭,客觀上來說,她應該被做“長輩”來看待。她來得很早,是15人裡面來得最早的一個。舒淇因為沒有看到人,在外面等瞭很久,郭麒麟是第二個到場的。一進門,郭麒麟看到有人,立馬就道歉瞭,很謙遜:抱歉,我來晚瞭,還讓您等我。

宋丹丹走過去握手,他們之前合作過。對郭麒麟的印象不錯,她一邊握手一邊打量:聽說你是教養很好的一個孩子?

郭麒麟連連擺手,“這會教養就不怎麼樣。”郭麒麟很明顯是有和長輩交往的經驗的,這時候沒有慌亂或者惶恐,也沒有較真,連連賠罪把場面弄得冷硬。他很自然地走到一邊,賠禮道,“等會我自罰一杯。”

宋丹丹聞言也笑瞭,放下的話題再次提起:“我等瞭你一個小時。”郭麒麟屁股都沒坐熱,直接從椅子上站起來,但面上依舊輕快:“那我也別坐著瞭,我站著吧。”宋丹丹又樂瞭。兩人第一次見面,成功破冰。從這短短的初遇可以看出,宋丹丹是一個有點嚴肅的長輩,雖然也能開玩笑,但要把控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她沒有惡意,但好在這是郭麒麟。如果換成其他比較敏感的孩子,到時估計宋丹丹還要自己“破梗”表示自己是開玩笑的,到時候那場面更尷尬。緊接著舒淇進來瞭。

我們總說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形狀,但在社交中,三個人的交往反而容易產生問題。因為很容易形成“2+1”的模式,有一個人會被邊緣化。而舒淇他們沒有,他們在飯桌上形成“兩面包夾之勢”。不是2+1,是二對一。宋丹丹和舒淇,有點像長輩對小輩的好奇和慈祥:

“你哪年的,有女朋友瞭嗎?”“有暗戀的人嗎,大方點說出來。”“喜歡什麼類型的,是暴烈的還是溫柔的,眼睛大的還是眼睛小的?”……

謝謝,已經開始窒息瞭。

和經驗的人都知道,和年長者交往交流,總是會聊到這些話題。他們不是刻意為難,也並非故意讓人尷尬。隻是很多情況下,他們作為長輩,有一種“責任感”,覺得自己要控住場面,提起話題,不能讓場子冷下來。對新朋友持續釋放好奇心,是長輩們打破隔閡的第一步。他們不知道當下的流行與愛好,最萬能的話題就是工作、婚戀、傢庭。關註基本情況,進行社交破冰,其實是年長者的善意和體貼,想要盡快掌握信息、盡快熟悉情況。而且長輩們自己聊天的時候,也是第一句就聊這些。他們意識不到當代年輕人怕死“催婚”、“問戀愛”瞭。

這就是年齡差帶來的,無法避免和消除的社交差距。也有人說郭麒麟很可憐,避無可避最終隻能“尿遁”,說他年齡小、資歷淺就被隨意調侃、催婚。其實從社交層面上來說,這個場景不能這麼理解。要知道,人際交往中最可怕的,不是被討論,而是被忽略、被邊緣化。而日常生活中,在朋友聚會的時候經常被打趣和開玩笑的那個人,看似處於食物鏈低端,實際上卻是社交活動的焦點和中心。社交場合中,情緒能量所聚集之處,就是社交地位最高的人。

像後面汪蘇瀧登場,這種社交情況又重演瞭一次。但區別就出來瞭。因為宋丹丹聽過郭麒麟,也知道郭德綱,卻似乎完全不知道汪蘇瀧。處於完全陌生的情況下,再問婚戀、傢庭就有些太親近瞭,於是宋丹丹第一個問題問的是工作。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邊界感。

你多大開始出道的?你最有名的一首歌是什麼?最後的落腳點才是,你喜歡什麼樣的女孩?

汪蘇瀧也是招架不住,面對宋丹丹的熱情關懷,瘋狂岔開話題。

雖然尷尬,但雙方還是願意彼此瞭解和溝通的。但一堆人裡面,難免一兩個例外。當大傢都極力塑造一個和和美美的交際氛圍,面上帶著標準的露齒笑打著配合,想要循序漸進的時候,但凡有一個人不配合,場面就會無法控制地滑向尷尬的深淵。我說的就是張翰。大傢初次見面,圍一圈做自我介紹,介紹一下名字、身份,再加上大傢都是娛樂圈的,加個代表作,好讓大傢形成基本認知。很基礎的要求。張翰不知道為什麼,很抗拒這個話題,不肯說自己的代表作。

這讓人很疑惑,代表作又不是隱私,隨便上網都能查到的消息,為什麼不能說?大傢一圈說下去,郭麒麟不算正統的演員,也說瞭代表作是相聲,這就是一個基本程序化的簡單流程,沒人跟你較真《一起來看流星雨》、《珊珊來吃》算不算是傳統意義上口碑和名氣雙全的“代表作”。要真這麼細究,全場除瞭宋丹丹、舒淇、周傑,全滅。但就是卡死在張翰那裡,他說他自己沒有代表作。宋丹丹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你就不誠實,你沒有名你也不會來這。

張翰就是咬死瞭不說:我沒有名,我就是演員。

退一萬步說,一個演員,沒有代表作,你還挺硬氣,還能自稱演員?節目一播出,張翰粉絲就開整瞭,說宋丹丹仗著自己年齡大就欺負人,張翰心思單純,就是個普通演員,不想說代表作沒必要硬逼著人傢。但這就是你的工作啊!參加這個綜藝,就要做好你的工作啊,社交就是第一步,結果給你整的有多大難題一樣。他自己在節目上也說,他隻是為工作而來。謝謝,你倒是工作啊!我疑惑的頭都掉瞭。就像我去餐廳,問主廚,你們招牌菜是什麼?主廚皺眉:你不禮貌。救命。最後,宋丹丹還給張翰道歉,說自己可能太著急瞭。

除卻這種人情世故上的尷尬,節目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你看年齡不同的人相處尷尬,那麼同齡人相處會和諧一點嗎?這個節目告訴我們,不會。像孟子義跟郭麒麟。郭麒麟坐上後座,一上車,孟子義“如臨大敵”:你不會要跟我炒CP吧?

郭麒麟無語,郭麒麟轉身離開。

一群人大合照,大傢都站定瞭位置,孟子義忽然跑到最前面,穩站C位,一邊擺pose一邊笑著問:你們不會把我P掉吧?我作為一個觀眾能說什麼,長嘆一口氣掩飾窒息罷瞭。再比如蘇芒女士。之前就因為解說“內卷”,說內卷是現代年輕人欲望高,卻不夠努力造成的,那種有錢人高高在上的姿態,就引發瞭部分年輕人的不滿。然後一轉頭,在節目上公然說,每個人一天餐費650元不夠吃。

具體情況如下:

蘇芒:你們每一天每一個人先交夥食費。陳陳陳:我們先定一個數,大傢先交瞭。宋丹丹:那650吧。蘇芒:不行,650不夠。宋丹丹:為啥呀?蘇芒:“你早上不喝奶不吃雞蛋呀?我們要吃好一點!我不能那麼差的夥食!”

多少人一天都賺不到650,然後還要嘴年輕人高欲望、不努力,這節目一播出更是激化矛盾。再加上,那個時間點恰好是,讓我們大中華每個人都能吃飽飯的、簡樸節約的袁隆平爺爺離世不久,這種飯桌上的奢靡之風就稍顯諷刺。熱搜炸瞭。節目組緊急公關,說是大傢先交650元,用於15人21天的生活費。

……這解釋簡直就是在把觀眾當傻子。連節目內容都對不上。總體上來說,整個節目,亮點有,但是少。一期看下來,最舒心的就是23歲的周也。一直鼓勵著比較悲觀消極的彭楚粵,算是整個節目裡看著最溫暖的畫面瞭。

但瑜不掩瑕。15個人,註定是群像綜藝瞭。如何在節目時間有限的條件下突出每個人的獨特性,是大難題,也是這部綜藝好看與否的重要標準。現在問題是,好看的嘉賓、互動,因為要分part給其他嘉賓,容易“淺嘗輒止”。而尷尬的內容,又是真的尷尬到極點。所以,喜歡看人尷尬的可以去看,想要鍛煉尷尬下限的可以去看,其他的朋友們,不建議瞭哈。本來是想看節目給大傢總結一套社交經驗,結果看下來……戲劇化居多,指導意義較少,所以還是我自己來分析吧。蔡康永曾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一書中寫道:“別人罵你一句,你會罵他一句,這叫吵架。別人贊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贊美,這叫社交。”社交的本質是互惠。包括利益互惠,和情感互惠。前者,比如客戶、人脈、渠道、知識、技能等;像孟子義,她的“劇本感”、鏡頭前表現出來的“作”、跟各種互動表現,結合節目播出後及時跟上的#孟子義 情商#、#孟子義 已經被經紀人罵瞭#兩個熱搜,都能看出她的社交重點更傾向於前者,也就是她現在需要的人氣和話題性。

後者,比如安慰、鼓勵、理解這種正面情緒的提供;像周也,給彭楚粵提供的情感幫助。

彭楚粵後續采訪說周也是個小天使,可見一斑。

人際交往追根究底不外乎這兩點。當這兩種需求都不被滿足的時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效社交”。這不是功利性解讀。因為良性的社交關系,永遠是共贏的。交際也不是單純地向對方索取和討要。博弈論中有一個名詞,叫做“零和思維”。意思是雙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吃虧,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雙方利益在競爭中此消彼長。社交思維中,我們應當避免形成這種將對方預設成“假想敵”的思維方式。更應當建立起一種共贏的社交思維,我們都能獲得雙方想要的關系。如何進行有效社交?簡單來說有兩點:一是明確自己的社交目的。漫無目的地交朋友,不利於目標的實現。如果是為瞭脫單,可以去尋找相親群體,比如相親會、同城會、校友會……如果是為瞭工作,同事、上司、其他同行,一些圈內的交流會、小講座,都可以主動出擊。其次,多發揮熟人的力量。不要小瞧“朋友的朋友”。心理學專傢Stanley Milgram提出過“六度分隔理論”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而且“朋友的朋友”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圈層,也省去瞭很多篩選的時間。克倫威爾說過:友誼之光像磷火,當四周漆黑之際最為顯露。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