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蕭條到底是什麼回事?揭秘12個被我們完全誤解的真相

大蕭條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但不知為何,關於大蕭條的神話比比皆是。雖然大多數經濟衰退在幾年內就結束瞭,但大蕭條持續瞭十多年,出現瞭大量的失業和財富的破壞。它塑造瞭在物質財富較少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讓他們瞭解瞭貧窮和奮鬥的含義。這也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總統之一的原因之一。然而,它也催生瞭許多關於美國歷史上,這一黑暗時期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的流行傳說。

關於大蕭條有許多誤解,至今仍在持續。而在大蕭條發生後的這段時間裡,各種利益相關方,都在精心制作關於大蕭條的描述,以支持他們的政治議程。幸運的是,仍有一些嚴肅的歷史學傢,從多個角度審視大蕭條,並試圖揭示事情的真相。

大蕭條是由1929年的股票市場崩潰引起的

實際上,1929-30年的經濟衰退,沒有1920-21年的那麼嚴重。然而,雖然1921年出現瞭經濟繁榮,但1930年之後卻出現瞭10年的經濟困難。那麼,如果不是股票市場崩潰,那麼是什麼導致瞭大蕭條?

首先,請記住,大蕭條的頭號特征是高失業率。1929年崩盤後,失業率激增,但並沒有達到兩位數,最高時為9%。實際上,失業率還在恢復中,到1930年6月下降到6.3%。

當月,斯穆特·霍利關稅被通過。雖然該關稅被說成是對進口商品征稅的一種方式,從而激勵國內商品的生產,但來自主要公立大學的1000名經濟學傢,簽署瞭一份反對該法案的公開呼籲。關稅也引發瞭其他國傢的報復性關稅,使美國人更難在國外銷售他們的商品。在該法案通過後的五個月內,失業率首次達到兩位數,並在20世紀30年代餘下的時間裡,保持不變。

關稅是許多錯誤的政府幹預措施中的第一個,這些幹預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蕭條的原因。一些人認為,美聯儲在20世紀20年代的寬松貨幣政策,以及隨後在30年代初的緊縮貨幣政策,是造成大蕭條的最大原因,而其他人則對這一理論提出瞭強烈的質疑聲。

大蕭條僅限於美國

到1929年,在“股票投機者”推波助瀾下,美國股市被膨脹到不可持續的水平,並且許多股票還是用保證金購買的。用保證金的方式購買股票,意味著購買者以現金支付股票成本的一定比例,其餘部分由經紀人或代理人墊付。因此,當這種股票失敗時,這個人仍然欠著由經紀人墊付的那部分銷售費用。

將股災歸因於此的問題是,1920年代的邊際交易,並不比前幾十年的情況差。而且保證金要求實際上在1928年秋季開始上升。

相反,一些人認為,美聯儲在20世紀20年代的行動,可能助長瞭股票泡沫。從1921年到1929年中期,美聯儲將貨幣供應量增加瞭約60%。還有人認為,對斯穆特·霍利關稅的支持增加,也是導致市場崩潰的原因之一(該關稅於1929年5月在眾議院通過)。

赫伯特·胡佛是一位支持自由市場、實行放任政策的總統

赫伯特·胡佛是一位“坐視經濟自我修復”的總統,但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現實依據。除瞭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關稅,胡佛還參與瞭大量的經濟幹預政策。胡佛大壩是胡佛公共工程項目的文字紀念碑,其中還包括金門大橋。

1932年,胡佛還將最高所得稅水平從25%提高到63%,最低所得稅從1.1%提高到4%。他向商業領袖施壓,要求他們維持工資(盡管消費價格下降),但這實際上使許多美國人失去瞭工作。胡佛在短短四年內,將政府開支翻瞭一番。因為極端的政策,甚至FDR批評胡佛是 “和平歷史時期,支出最大的政府”。

國內生產低迷

起初,國內生產確實下滑瞭。在1930年和1933年之間,工廠、礦場和公用事業的生產下降瞭一半以上。然而,在最初的下降之後,生產開始穩步增長,在1937年達到1929年之前的水平。

雖然沙塵暴造成的大量農作物歉收,確實給許多美國人帶來瞭巨大的困難,但這隻是在農產品價格大規模崩潰之後發生的。主要是由於斯穆特·霍利關稅和隨後的貿易戰,出口市場對美國農產品基本上是關閉的,這就造成瞭國內過剩。一蒲式耳(等於27.216千克)小麥的價格,從1929年的1美元跌至1932年的30美分。

實際上,當時有很多農業項目不斷生產,以至於美國聯邦政府積極地銷毀農作物。根據《農業調整法》,美國政府買下瞭整片可耕種的農田,並屠殺瞭數百萬完全健康的牲畜。這是為瞭遏制供應,使其與人為降低的需求更好地匹配,反過來提高價格。這一計劃的遺產今天仍然以保護性儲備計劃的形式存在;在某些地方,人們仍然被政府支付不種莊稼的費用。

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綱領

1932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以472張選舉人票,對59張選舉人票擊敗瞭赫伯特·胡佛,但這並不是因為他承諾提供新政計劃。民主黨的綱領實際上要求削減25%的聯邦開支,平衡聯邦預算,並將政府從它不適合的領域中撤出。

而羅斯福作為總統所做的事情,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在短時間內,他放棄瞭他的綱領,努力建立一個龐大的聯邦官僚機構,在許多情況下,這隻是擴大瞭胡佛創建的項目。結果,預算局局長劉易斯·W·道格拉斯在工作僅一年後就辭職瞭。1933年至1936年期間,政府支出增加瞭83%以上,而聯邦債務增加瞭73%。

大多數美國人,堅定不移地支持新政

雖然大多數美國人在總體上支持FDR(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簡稱),但他們對他的新政政策的胃口,卻被誇大瞭。特別是,許多人對FDR對商業界的抨擊感到不滿。美國輿論研究所在1939年的一項民意調查中問道:“你認為羅斯福政府對商業的態度,是否會推遲商業復蘇?” 人們2:1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些人,包括《巴爾的摩太陽報》的知名記者H.L.Mencken,對FDR的政策進行瞭公開批評。1933年,Mencken寫道:“共和國正以迅速加快的速度走向地獄。債務負擔已經壓垮瞭每個人,羅斯福現在提議通過再花50或60億來減輕我們的負擔。我主張讓他當國王,以便我們可以砍掉他的頭。”而他隨後為FDR寫的訃告,也同樣尖銳。

銀行關閉,是因為他們無法獲得信貸

相反,美聯儲創建於1913年,其明確目的是在銀行間交易枯竭時,成為最後的貸款人。那麼,為什麼在1929年和1932年之間,有這麼多的銀行關閉呢?

當時,美國的許多州有單位銀行法。基本上,這些法律規定大銀行在某些地方開設分行,是非法的。另一方面,單位銀行是獨立運作的小銀行,為單一的特定地點服務。分支銀行得到大型金融機構的支持(並最終控制),而單位銀行則沒有。

1927年的《麥克法登法案》明確禁止瞭州際分支銀行。由於無法獲得廣泛的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單位銀行對金融衰退更加敏感。在美國,對單位銀行業務的廣泛依賴(通過法律)是許多銀行關閉的一個主要原因。分析發現,在大蕭條期間,允許分支銀行的州,倒閉的銀行更少。此外,加拿大沒有禁止分行業務的法律,也沒有看到一傢銀行倒閉。

大蕭條期間,人人都很窮

雖然大蕭條確實產生瞭廣泛的負面影響,但高達40%的美國人,並沒有面臨真正的經濟困難。有些人甚至在這一時期想方設法發瞭財。這一時期也被認為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當時制片廠系統正處於頂峰。《德古拉》、《弗蘭肯斯坦》和《亂世佳人》等經典影片,都是在1930年代拍攝的。

新政結束瞭大蕭條

根據一些人的說法,在最好的情況下,新政是無效的;在最壞的情況下,它實際上延長瞭大蕭條的時間。不過正是二戰的人力需求,最終使人們重新開始工作。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作為士兵,找到瞭有報酬的工作,有效地使失業率自1930年以來首次低於兩位數。其他人也很快由於戰爭中生產需求的增加,而找到瞭工作。

有些人認為,由於戰爭年代的配給制和經濟困難,大蕭條直到1947年才真正被認為結束瞭。計算戰爭支出增加的GDP,是“破窗謬論”的一部分,其前提是認為破壞對經濟有利是謬論。

大蕭條最終的結束,部分原因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傢的制造能力被摧毀,使美國具有競爭優勢。另一個因素是杜魯門總統的監管和稅收減少。

堅持金本位制,導致大蕭條的發生

首先,自一戰以來,世界就沒有采用傳統的金本位制,而是在大蕭條時期,采用瞭“黃金兌換本位制”。在這個體系下,貨幣主要與英鎊和美元掛鉤,而英鎊和美元又可以兌換成黃金。隨著1920年代的發展,黃金本身在國際金融中發揮的直接作用,越來越小。

然後,在1933年,FDR開始沒收美國公民的私人黃金資產。他使用其行政權力,代表政府強行購買金條和金券。而這完全清算瞭現有的自然黃金交換系統。該行政命令實質上使擁有黃金,無論是實物還是資產,都是非法的。

然後,由於國會授予的權力,FDR可以任意改變美元相對於黃金的價格。他選擇瞭21美分的漲幅,因為,21美分是一個幸運數字。因此,FDR不僅沒有創造一個穩定的貨幣(金本位制的目的),反而直接幹預,顛覆瞭金本位制,使美元膨脹。如果堅持金本位制,確實是大蕭條的原因,那麼這些行動將終結大蕭條是理所當然的。相反,貨幣價值的突然變化,加劇瞭困擾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

FDR的新政政策,結束瞭大蕭條

在最好的情況下,新政政策是無效的;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實際上延長瞭大蕭條的時間。實際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瞭大蕭條(在某種程度上)。它直接結束瞭失業問題,數百萬美國人成為士兵找到瞭“有報酬”的工作。還有數以百萬計的人被拉去服役,為戰爭的唯一目標生產商品。這場戰爭也打破瞭1930年代,主導全球的保護主義政策。美國又開始瞭國際貿易,至少是與盟國的貿易。

然而,有些人認為,直到二戰結束,大蕭條才能真正被認為結束瞭。在戰爭期間,常態的配給制,讓即使戰時生產增加,美國的生活水平,仍然處於大蕭條的水平,而經濟活動仍然很低。戰爭結束後,杜魯門收回瞭許多政策,降低瞭稅收負擔,並將政府開支從占GDP的42%減少到14%。後來美國也成為世界上一個主要的工業中心,主要是因為美國並沒有像其他國傢一樣被炸得體無完膚。並且正是這種戰後的情況,最終帶來瞭經濟的繁榮。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