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房價“崩盤”紀實:當年沒跟風買房的人,後來過得怎麼樣瞭?

1945年,隨著兩顆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相繼爆炸,日本天皇由此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後的日本支出瞭大量的賠款,國內軍隊也被美國徹底拆解,以軍工業立命的日本工業因為戰爭的結束而陷入停滯,加上國際社會的制裁,讓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

但日本作為東亞離島,就像是懸在東亞咽喉上的一把利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緣戰略意義。因此這份制裁並沒有持續太久,自5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將國內的低端制造業逐漸轉移到日本。

日本承接瞭美國的制造業轉移之後,這讓讓日本經濟在之後連續20年的時間裡始終保持著8%以上的增長,在短短20年的時間裡,戰後蕭條的日本就成為瞭極其繁榮的東亞島國,由發展中國傢一躍進入瞭發達國傢的行列。

到瞭1968年時,日本已然成為瞭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僅僅隻次於美國。可日本的總人口僅僅隻為美國的四分之一,總體來說,當時的日本人甚至比美國人還要富有。

此外,經過20年的工業發展,日本的工業也日漸成熟,不僅僅隻拘泥於低端制造業,還開始不斷發展汽車制造、數碼產品制造以及半導體產業相關的高精尖工業,讓日本一躍成為瞭工業大國,在上世紀80年代時,索尼、松下、東芝、本田、三菱等等品牌都一度蓋過美國的風頭成為全球第一,其年均出口增長率甚至一度達到瞭18.4%之高,日本對外貿易可謂是欣欣向榮。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日本城市化也極其迅速,東京等等城市很快成為國際都市,隨著人口的湧入和城市地位的提升,日本各大城市的房價也由此迅速上漲。人們高望著房價一日一日的不同、一日一日地增長,於是大量的資金開始湧入房地產。

那是一個極其瘋狂的年代,在日本經濟極速發展並長期保持高增長的情況下,沒有人會認為房價有降下來的一天。因此炒房成為瞭日本在80年代司空見慣的事。不僅幾乎所有的資本都湧入瞭房地產上,甚至於日本普通公司的白領都十分緊迫地存錢乃至借債買房,為的就是等著房價上漲後賣出而賺取大量利潤。

這也怪不得那時候的日本人如此狂熱,當時日本股市的年增長率達到瞭30%以上,低價的增長率達到瞭15%以上,這意味著投入股市的錢和投入房地產的錢每3年和每5年就會翻上一倍,而且實際上的速度比這還要更快,因為增長本身是不均勻的。

再舉個實際的例子,當時日本有個叫做渡邊喜太郎的人,他原本隻是一個普通的摩托車和汽車銷售員,但他靠著借債買下土地和房子,升值之後再賣出,而後再用收益做信用抵押借取更多債款買入更多土地和房子,由此循環套利,最鼎盛時期他在東京擁有100多塊地皮,個人買下瞭一棟33000平米的房子,甚至還將產業發展到瞭夏威夷,在1990年的“福佈斯全球富豪排行榜”排到瞭第6位!

而諸如渡邊喜太郎這樣在短時間內獲取暴利的日本人在當時並不在少數,即使無法像渡邊喜太郎一樣這樣大開大合地賭博,但到底也靠著炒房和入股房地產公司而賺取瞭頗多錢財。

但好景不長,當大量的資金湧入房地產和股市之時,也意味著制造業這樣的實業失去瞭營養供給。尤其是在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之後,美元大幅貶值而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對外貿易直接被腰斬。

日元未升值之前,有大量的外國資本湧入日本,幫著日本營造瞭繁榮的幻象,當日元升值之時,這些外資自然要轉移到勞動力和成本都更加低廉的地方。這不僅僅意味著資金鏈可能發生斷裂,還意味著日本的制造業將會失去競爭力。

而實際上也的確如此,自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之後的10年間,日元升值達到瞭整整50%之巨!制造業的成本由此越來越高,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大量的制造業開始外流,日本國內資本普遍脫實向虛,形成泡沫經濟。

日本之所以在當時能夠崛起,本身靠的就是制造業,制造業外流,就相當於在放日本的血,等到放幹凈的時候,也就是日本經濟消亡的時候。因此,自1989年開始,日本決定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極大程度地減少貨幣發行數量,降低貸款額度和利率等等。

就這樣,泡沫經濟被戳破,“放血”也由此大幅減緩,一定程度上挽救瞭日本經濟。但是副作用也是極其明顯的,當時的日本地價在短時間內就降低瞭50%以上,房價更是年年下跌,原本上千萬日元買下的房子,不幾年就跌至百萬級別,這讓一眾炒房黨虧得血本無歸,而整個日本經濟也就此進入瞭長達十幾年的衰退期。

好在在當時那般的全民狂歡之下,依然還有一些比較理智或者說保守的人。他們守著自己的錢財,始終沒有被房價的虛幻繁榮所迷惑。因此當無數人因為房價大跌而尋死覓活之時,他們還能守著自己的小日子過活。

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整個日本的經濟都陷入瞭衰退,他們的日子自然也不好過,隻是相比於當時的炒房黨,他們的日子沒有變得太壞而已。而日本的這段歷史,對於我們也有著重大的啟示,甚至於在未來還依然有很多值得引以為戒之處。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