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輪行情躺平才是贏傢!

近來內地也橫空出世一門“躺平學”,並迅速在年輕人中引發共鳴。讓人們不得不聯想到形容日本年輕人的“平成廢宅”。

和香港的被動印鈔類似,日本是主動QE多年,貨幣泛濫,利率負值,國債捅破天。值得警惕的躺平學,以及種種暗流的背後,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選擇又來到瞭十字路口。

“匯率,是今年觀察中國水位的核心浮標。”近段時間以來,金融市場發生瞭兩件大事。

一是前期漲勢如虹的大宗商品普遍出現劇烈回調,例如螺紋鋼主力合約突然暴跌瞭23%。

二是人民幣猛烈升值,兌美元一舉突破6.4關口。

就前者而言,意味著“輸入性通脹”壓力的減少。就後者而言,一方面意味著平抑瞭大宗商品的漲價;一方面也意味著出口面臨壓力,需要抑制人民幣匯率過快上漲。

兩者疊加,意味著之前市場預期的貨幣政策收緊難以成立。同時,市場甚至開始往反方向預期,即:央行可能采取更寬松的貨幣政策,用放水對沖匯率升值的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5月25日,兩市高開高走,突破三個月來的盤整區間。

這一輪超預期的上漲,核心資產明顯又有內味瞭。啥味?水位!

人民銀行2021年工作會議,部署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匯率穩定”的決議。道理其實不難理解,匯率大漲不利於出口,而出口等於就業。

特別是在目前消費復蘇遲緩的背景下,出口穩定在“三駕馬車”中越發重要,也就在決策中越發重要。

要實現“匯率穩定”,也就是壓制人民幣升值,主要有兩條路:

一是放開管制,讓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

一是放水,縮小國內外貨幣政策差。

兩者相比,前者是個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後者作為權宜之計,就很容易,你印我也印,大傢一起比爛。

那麼如今這位沒有什麼實權的所長出來說這一番話,其實從側面可以說明。

央行剛剛面臨收緊貨幣政策壓力,馬上又面臨著放水的壓力。

人們常笑稱央行的貨幣政策就是一腳油門,一腳剎車。

但根據我們對央行的長期跟蹤,央行其實不願為瞭短期目標而開動印鈔機,更願意著眼於長期目標,最終放棄外匯管制,完成人民幣國際化。當前各種高層會議一再重申的“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要落實這種摸棱兩可,其實是門高超的技術活。

下面,我們結合近期的經濟現象,進入水位觀測時間。

眾所周知,最近國際及國內大宗品價格快速上行,PPI出現類似2016-2017年的快速走高。一個叫“輸入型通脹”的概念,開始在媒體上頻頻出現。

這個概念之所以受市場高度關註,在於通脹是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

往往意味著未來貨幣政策會收緊。

貨幣收緊,會導致無風險收益率走高,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將壓制權益類市場估值。過去幾個月市場,尤其是核心資產的走勢疲軟,可謂這一預期的反映。

4月的政治局會議未提及通脹問題,國常會的表述,也隻是“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

那麼在決策層看來,所謂“輸入型通脹”抓不住核心矛盾,隻是對宏觀經濟一知半解的胡說八道。

現在的中國,是大型經濟體,而“輸入型通脹”的概念一般隻適用於小型開放經濟體。

作為最大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信點!中國的供求本身就是決定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決策層保持佛系的背後,除瞭這一層,還有供給層面的分析。

雖然和2016-2017有類似的供給側改革因素,即碳中和政策對高碳排放產業進行限產。但從需求看,2016-2017年有大幅的刺激政策,即棚改和7萬億的PPP項目。

那麼目前顯然沒有當年那種刺激力度。一季度企業財報反映,上遊產業鏈普遍利潤暴漲,中下遊則愁雲慘淡。

這其實說明消費復蘇的滯後,壓制瞭上遊向中下遊傳遞通脹的壓力。

再看國際情況

疫情帶來瞭巨大的供給沖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生產運輸,比如秘魯、智利銅礦的開采運輸均受到幹擾,全球港口清關效率明顯降低;

二是供應鏈的避險需求,即被迫囤貨,從而加劇瞭供給缺口,這一點在芯片上表現明顯。

所以本輪大宗商品的上漲並非源於國內需求的強勁,而更多是結構性因素所導致的。

換言之,沒有動用貨幣政策這一全局性工具的必要。那麼什麼時候,央行會祭出收緊貨幣政策這一大殺器呢?

盡管通貨膨脹的表象,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產品”。但實質上是經濟結構性的問題。這就是微觀經濟學的范疇,所謂結構,也就是供給需求上的分析結構。

在新時代觀察水位,不應簡單盯住價格,而是應盯住形成價格的微觀基礎。

2017年1月PPI同比上漲至6.9%,央行態度就明顯轉緊,即:提高瞭MLF和SLF的操作利率。2017年央行之所以收緊貨幣政策。就是因為宏觀經濟已經表現出過熱的苗頭。

道理很簡單,在房地產熱的推動下,中國經濟的景氣已被某經濟學傢形容為“新周期”。在後續貨幣從緊和金融整風監管趨嚴的環境下,A股開始步入熊市。

從歷史可以得出結論:

祭出從緊的貨幣政策,必然是全局性的經濟過熱。回到當前,雖然2021年Q1我國經濟迅速回升,但經濟復蘇並不均衡。

4月政治局會議的定調:

“要辯證看待一季度經濟數據,當前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從Q1經濟數據看,疫情後,地產銷售修復較快,甚至強於疫情前水平。但是以餐飲為代表的服務和制造業投資,依然較弱。

換言之,貨幣政策沒有驟然收緊的風險。

在當前嚴格的“房住不炒”調子下,很難重現類似05~07年,16~17年那樣經濟全面過熱的場景。相反,我們認為貨幣未來甚至會繼續加碼寬松。

中國很可能會在貨幣實質寬松的狀態下,動用極端的行政手段,從供給需求兩端下手定向緊縮房地產行業。具體效果如何,這裡我們不做評判。

但緊信用緊不到其他資產頭上,我們可能正迎來一場綿延許久的牛市。盡管人人生而平等,但時代賦予的機遇又極不平等。在當前的宏觀環境下,留在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本身就是贏傢。在貨幣政策收緊之前,躺平就好,無視市場合理的波動,任憑風浪起,我自魏然不動!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