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更稀缺的資源,掌控國產電池的命門,中國儲量僅占全球1%

2020年下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缺芯潮席卷全球。

截止目前,芯片荒已經從汽車產業蔓延到智能手機、遊戲機甚至小傢電領域,且仍然沒有停止的跡象。不少業內專傢都認為,這場芯片荒很有可能持續到2022年。

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還有一種比芯片更稀缺的資源,且這類資源掌控著國產電池的命門。

比芯片更稀缺的資源

該資源是一種稀有金屬–鈷。這是一種呈銀灰色的金屬,有鐵磁性,在常溫下比較穩定。

受特性影響,鈷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電子、陶瓷等領域,是發動機、渦輪機的高溫合金,以及動力電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但鈷的全球資源儲量並不多,非洲中部的剛果是儲量最豐富的地區,有340萬噸,幾乎占據瞭全球儲量的半壁江山。而我國的鈷儲量僅占全球的1%左右,進口依賴度超過90%。

而且,隨著全球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需要用到大量鈷的三元電池和鋰電池迎來爆發期,國內市場對鈷的需求量隻增不減。

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對鈷的需求量,將從2020年的2.45萬噸,增長至2025年的9.16萬噸。

那麼,嚴峻形勢下,到底有什麼方法能夠將國產電池的命門掌握在中國自己手中呢?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做得很好。

中企從源頭下手打破壟斷

既然先天性的資源分佈問題無法解決,那麼中國企業選擇從源頭解決問題。

依托於資本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上的優勢,中國企業直接深入鈷金屬的原產地,或購買或承包礦山,拿到鈷金屬的生產主導權。

如此一來,中國內陸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鈷支撐起各行各業的發展,成為全球鈷加工領域的第一大國。

而在中國鈷加工量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的背後,華友鈷業功不可沒。

據公開資料顯示,華友鈷業拿下瞭剛果多個礦山股權,控制的鈷儲量達到7萬噸。基於此,華友鈷業擁有鋰電正極材料產業最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佈局。

從礦山原料、冶煉端,再到前驅體、正極材料以及資源循環回收板塊,相比其他同類企業,華友鈷業具備上中下遊高效協同的核心優勢。

在筆者看來,華友鈷業等中國鈷產業相關企業的崛起,離不開以下兩方面原因。

首先,產業鏈、基建優勢。

剛果是全球鈷礦儲量最多的國傢,但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很落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低下。即使坐擁最豐富的鈷礦資源,也無法將這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拉動經濟增長。

而同時具備資金和基建實力的中國礦業公司剛好捷足先登,提前展開佈局。在大規模收購、承包鈷礦資源的同時,中國企業也順便在當地進行上遊產業鏈的建設。

例如鈷礦加工、精煉工廠等等,這些產業鏈的本土化,既有助於當地經濟水平的提升,也能夠有效降低中國企業在鈷產品上的運輸和關稅成本。

其次,資金充裕、通過收購壯大體量。

除瞭承包礦山、大搞產業鏈建設之外,不差錢的中國企業還善於利用商業並購來擴充業務規模,壯大公司體量。

據筆者瞭解,成立於2002年的華友鈷業,在2008年便收購瞭COMMUS、MIKAS、WESO三傢剛果礦業公司,借此機會在上遊資源端建立先發優勢。

大肆擴張使得華友鈷業在2015-2020年享受到瞭規模效應的紅利。營業收入從40.29億元增長至211.87億元;2021Q1實現營收64.24億元,同比增幅45.20%。

2021年,華友鈷業還計劃與永瑞等設立合資公司,擬投資20.8億美元於印尼建設12萬金噸鎳、 1.5萬金噸鈷的濕法項目。

隨著鈷產業的發展,華友鈷業等中國企業的提前佈局,將繼續為公司創造價值。

寫在最後

放眼全球市場,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對電池容量的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都將在很大程度上推進鈷需求的增長。

雖然受資源分佈不均的影響全球對鈷的缺口將更加突出,但筆者相信,在中國企業的精心佈局下,鈷供應和電池制造有望成為中國的一張王牌。

/諦林 審核/子揚 校對/知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