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蒸發20億!火瞭20年的呷哺,是如何作死的?

曾幾何時,呷哺呷哺還是不少年輕人的心頭好。

在熱氣騰騰的冬天,吃一頓有肉有菜有經典麻醬的小火鍋,價格不過是30-40元,哪怕是一個人去吃也不會尷尬!

然而這些年來,這個陪伴瞭自己整個學生時代的小火鍋,仿佛成瞭最熟悉的陌生人——服務依舊是愛理不理,但價格已經變得高攀不起,吃一頓往往要60-70元。

如今,在網絡上隨手一搜,有相同感受的消費者,似乎還不在少數。但即便是如此,沉迷擴張的呷哺呷哺卻似乎依舊沒賺到什麼錢,去年全年的利潤下滑同比超過九成。

屋漏偏逢連夜雨!呷哺呷哺還是迎來瞭自己的“至暗時刻”:

近一個月內兩位高管接連離任,資本市場給瞭暴跌20%和15%作為回應,相當於一天蒸發瞭20億港元左右,三個月股價跌幅超過60%,“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成為今年連跌最慘的港股之一。

越來越貴的呷哺呷哺,不是從前那個極具性價比的小火鍋瞭,年輕人也不再愛瞭。那麼,失瞭“魂”的呷哺呷哺,為什麼呷哺呷哺不香瞭?

曾經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小火鍋呷哺呷哺,正在經歷巨震!

財報利空尚未散去,呷哺呷哺再次發生高管動蕩,總裁被解任、股價腰斬,呷哺呷哺迎來至暗時刻。

業績不如人意,股價連續下跌,2014年就在港交所上市的“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剛剛宣佈,CEO走人!

4月19日,在公佈副品牌湊湊CEO張振緯離職後的第三天,呷哺呷哺股價跌幅一度超過20%;

5月21日,呷哺呷哺發佈瞭更換行政總裁的公告:由於集團若幹子品牌的表現未能達致董事會預期,故解任趙怡女士集團行政總裁職務,自5月20日生效。

公司CEO趙怡的離開同樣引發瞭資本市場的震蕩,5月21日當天,呷哺呷哺市值跌瞭19億港元。

值得註意的是,從2月11日收盤價創下27.15港元/股的高位至今,呷哺呷哺的股價就開始坐上“滑梯”, 今日收盤報9.44港元/股,總市值為102.46億港元,三個月市值蒸發近200億港元。

2020年疫情讓餐飲行業首當其沖,更是“天災”加劇瞭“人禍”,公司靠著削減員工薪資等方式節流,凈利潤也隻有183.7萬元。

除瞭股價受影響外,頻繁的高層動蕩與呷哺呷哺的業績慘淡有著很大關系。

呷哺呷哺財報顯示,2020年其實現營業收入54.5億元,同比下滑9.5%;經調整純利1.31億元,同比下滑67.1%;股東應占溢利183.7萬元,同比下降99.36%。

兩大核心高管離職背後,是公司深陷難解的開店惡性循環:門店越來越多,截止去年年底已超1200傢;但經營效率跟不上,翻臺率等關鍵指標連年下滑,公司盈利能力持續下降,2019年業績便下降瞭接近四成;想要增長,便隻有繼續開店。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日,上市近3年的海底撈推出一份價值近60億元的股權激勵,覆蓋1500餘名員工、顧問、董事及高管,人均400萬元。

值得註意的是,這份公告裡還提到,呷哺呷哺創始人賀光啟將出山,擔任行政總裁的職位;

高管空心化之後,創始人賀光啟重新出山獨攬大權,這傢火瞭20多年的公司能否重拾小火鍋當年的榮光呢?

呷哺呷哺於1998年在北京創立,其特點是新穎的吧臺式就餐形式和傳統火鍋的完美結合,開創瞭時尚吧臺小火鍋的新業態。

這種“一人一鍋”的模式在20世紀末的大陸地區極為少見,加上兼具快餐與火鍋屬性和親民價格在2003年的特殊時期迅速崛起走紅。

2014年,公司登陸港交所上市,成為“火鍋第一股”。 而海底撈在2018年9月才上市。

2020年,呷哺呷哺旗下各品牌門店凈增77傢,達到1201傢;其中,主品牌呷哺呷哺1061傢,凈增39傢;副品牌湊湊凈增38傢至140傢。

呷哺之所以能有如此之成就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呷哺呷哺”的創始人——賀光啟!

賀光啟曾經被人冠以瞭“敗傢子”的稱號,他曾一度揮霍瞭父親留下的5億傢底,害得父親差點跳樓,但最終卻突然悟道創業,逆襲成為瞭年賺36億的大佬!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賀光啟的話,那麼絕對是——“傳奇”!

出生於中國臺灣珠寶世傢的賀光啟,絕對是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到瞭他父親這一輩資產過5億,在北上廣等地擁有著超過10傢的珠寶店!

不得不說,賀光啟是真的不適合做珠寶生意,如此龐大的產業在他接手後每況愈下,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差點把所有的資產都賠瞭進去。

失望至極的賀光啟知道,想要在臺灣翻身是不可能瞭,於是在父親失望的目光下,獨自收拾行囊李踏上瞭“北漂”之路。

彼時的臺灣已經出現瞭日本盛行的“一人一鍋”火鍋吃法,而在北京還隻是有傳統的火鍋吃法,於是賀光啟從小小的火鍋中看到瞭商機。

1998年,賀光啟信心滿滿地在北京西單開出瞭第一傢小火鍋呷哺呷哺,然而現實卻很骨感,一個月下來後賀光啟才賣出去瞭60多鍋,店裡每天都很冷清。

原來,這種新奇的火鍋吃法雖然新穎,但與國人一直來的吃飯氛圍差別太大,向來國人吃飯更註重“熱鬧”、“感情”,自己吃自己的太沒意思瞭!

但是,已經失敗過一次的賀光啟,絕不允許自己再失敗一次,他不斷更新食材和環境,盡管前5年生意依舊是不溫不火,他沒有放棄直到2003年才慢慢被人接受。

俗話說得也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缺一不可”。

2003年的“非典”,讓很多餐飲店都倒閉瞭,這時候賀光啟的一人一鍋反倒成為瞭一種非常衛生的吃法,呷哺呷哺借此迅速崛起騰飛。

2008年開始,有瞭資本的投入,賀光啟更是將觸手伸向瞭全國各地,開啟瞭屬於自己的火鍋時代。

2014年,“呷哺呷哺”也成功登陸瞭港交所,成為瞭“火鍋第一股”!

上市之後的前兩年,公司經歷瞭一段平穩時間,營業收入持續增長,盈利能力穩步提升。

彼時,海底撈借著《海底撈你學不會》引領的風潮,在全國市場攻城略地,發展勢頭一點也不比這個“火鍋第一股”弱。

再加上市場上大量出現小火鍋餐廳,這一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即便其翻臺率高,但由於客單價並不高,加之房租、人工等成本不斷提升,小火鍋餐廳的盈利水平出現下降趨勢,這一細分市場也出現疲軟態勢。

可笑的是,靠“平價”起傢的呷哺呷哺,卻一直想要撕下這個標簽。

此後,呷哺呷哺尋求業態轉型,從快餐轉型做輕正餐,門店裝修不斷升級,同時增加瞭多人式餐桌。同時,一些高品質的食材出現在菜單上。

實際上,這種轉型並沒有獲得消費者的太多認可。有網友評論說:“呷哺呷哺就是丫鬟的身份、公主的要求,娶回傢瞭脾氣還死差。”

2017年,呷哺呷哺選擇從快餐向輕奢進行轉型升級,並將目標消費者從客單價40元的人群轉移至客單價200元的人群。

2020年,呷哺呷哺餐廳人均消費為62.3元,2019年為55.8元;湊湊人均消費126.6元,2019年為131.5元;呷哺呷哺餐廳翻臺率由2019年的2.6倍降至2.3倍,湊湊餐廳的翻臺率由2019年的2.9倍下降至2020年的2.5倍。

但自打升級之後,呷哺呷哺品牌的凈利潤就在不斷下滑:

2017年到2019年,公司門店總數分別為759傢、934傢、1124傢,營業收入分別為36.64億元、47.34億元、60.3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20億元、4.62億元、2.8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福佈斯中國臺灣富豪榜上,賀光啟位列第50位,財富為7.4億美元(約48億元)。

過去一年,突發的疫情讓實體經濟遭受重創,而火鍋作為以線下為主的行業,自然業績遭受瞭嚴重的影響。本就疲態盡顯的呷哺呷哺,更是迎來重擊。

呷哺本來作為一個主打性價比的品牌,卻硬要往高端路線上靠,結果裝B不成,反倒把自己的性價比優勢搞沒瞭,價格上漲,但產品和服務水平都變差瞭。

呷哺呷哺的轉型,原本是想要更好地“滿足年輕消費者的新需求”,包括但不限於更好的食材、更精美的擺盤和裝修、更流行的元素(比如奶茶)等等。

在當年那批消費者眼裡,呷哺呷哺早就丟失瞭“初心”,忘瞭平價、快捷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在如今的形勢下,無論是客單價高於海底撈,口碑卻全靠免費鴨血豆腐和大紅袍奶茶撐場面的湊湊,還是性價比驟降、定位尷尬的呷哺呷哺,想要繼續走下去,都需要多費一番思量。

參考資料:

AI財經社《呷哺呷哺拋棄瞭年輕人》、

斑馬消費《呷哺呷哺,難擋天災與人禍》、

阿爾法工廠研究院《失瞭“魂”的呷哺呷哺》、

新周刊《越來越貴的呷哺呷哺,95後不愛吃瞭》、

財經三分鐘《暴跌99%!被顧客罵慘!火瞭20年的呷哺,是如何作死的?》、

新浪港股《暴跌15%,呷哺呷哺高管巨震!聰明資金提前10天離場,一個辭職一個被炒,股民劍指這件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