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哪怕多活一個月,世上將再無德國

彼得大帝死後,沙皇俄國的皇位繼承被搞得亂七八糟:先是葉卡捷琳娜一世繼位,實際應該由老沙皇的孫子繼位更合理;

好在葉卡捷琳娜一世死後又把皇位給瞭彼得二世,也算撥亂反正瞭;

沒想到彼得二世早亡,皇位被最高樞密院幾個守舊的傢夥當作交易給瞭安娜一世;

其實,這時候最應該繼位的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兒伊麗莎白;

安娜一世死後,她又自私地把皇位傳給瞭自己姐姐的外孫伊凡六世,還讓大批德國人把持俄國;

這時候最應該當沙皇的仍然是伊麗莎白,但是,安娜就是沒有傳給她;

更讓人吃驚的是,

伊凡六世的父母發動政變,政局被伊凡六世的父母把持瞭,伊麗莎白作壁上觀;

忍無可忍,在許多大臣和近衛軍的支持下,伊麗莎白發動政變,奪回瞭皇位,

史稱伊麗莎白一世

一、她有傾國傾城之貌,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伊麗莎白一世”

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個女兒,全名是: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

,是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十位沙皇,俄羅斯帝國第六位皇帝,也是第三位女沙皇。

伊麗莎白出生於1709年,她出生那天,正好她的父親

彼得大帝打贏瞭波爾塔瓦戰役,彼得大帝打瞭勝仗回來,一聽說多瞭個女兒,欣喜萬分,立即下令把慶祝勝利的活動改為慶祝公主誕生。

小時候的伊麗莎白就是個人見人愛的漂亮小公主,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對這個女兒喜愛得不得瞭,尤其彼得大帝,到什麼地方都帶上寶貝女兒;晚年時,因為殺瞭蒙斯,和葉卡捷琳娜再不如以前那樣親密,就更加隻親近伊麗莎白一個人。

二、她終生未嫁,與侄子彼得二世感情真摯深厚

在伊麗莎白那個年代,法國的波旁王朝在歐洲算比較牛的。伊麗莎白長大瞭,一般人也不能嫁,門當戶對隻能找王室。

彼得大帝找人和法國溝通,想把伊麗莎白嫁給路易十五。但是法國卻有一搭沒一搭不當回事,這事就黃瞭。

路易十五就是那個說“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的主,他們對這門婚事不熱心,說到底還是瞧不起俄羅斯皇室,這是血液裡的東西,改不瞭,現在還是這樣。實際上,我們現在看歷史,路易十五真的配不上伊麗莎白。

後來彼得大帝又找瞭個德國王子,結果這個王子是個短命的人,沒訂婚就死瞭。這件事就這麼耽誤下來,彼得大帝死後,葉卡捷琳娜一世繼位,一方面忙著國政,一方面忙著喝酒,更加沒人管伊麗莎白的婚事,結果,美麗的公主成瞭大齡姑娘。

伊麗莎白小時候皇宮裡和小彼得關系很好,小彼得是她同父異母哥哥阿列克謝的兒子,後來的彼得二世,按輩分來說,伊麗莎白是他的姑姑雖然伊麗莎白隻比他大六歲。伊麗莎白天性開朗活潑,總是帶著這個可愛的小侄子到處玩。

葉卡捷琳娜一世死後,小彼得成瞭彼得二世,他雖然隻有十二、三歲,但對這個姑姑特別依賴,還有點暗戀。每當有貴族有追求伊麗莎白的意思時,他就把這人派到國外或者找個借口給打發得遠遠的,搞得伊麗莎白更加沒有機會。

也有人覺得彼得二世幹脆娶瞭伊麗莎白算瞭,但是這種查著輩的近親,招來教會和大部分貴族的一致反對。總之,伊麗莎白就這樣變成瞭老姑娘,盡管她有驚世容顏。

三、她屢遭打擊,最終奪得皇位,眾望所歸

一開始就說瞭,伊麗莎白好幾次都可以名正言順地接任皇位,但是總是得不到,盡管她不是很在意,但是心裡也是很不服氣;

尤其安娜一世在位,還想著辦法對她打壓,更讓她心灰意冷,在和安娜一世大吵一架之後,幹脆搬離皇室,躲得遠遠的。

安娜一世死後,又把皇位傳給瞭自己嫁到德國的姐姐的孫子、還不會走路的伊凡,這本來就讓俄羅斯貴族不服;因為這就是個德國傢庭。

沒想到這個被德國人操縱的皇帝傢庭還搞政變,想更加集權。於是,在貴族的支持下,在對伊麗莎白特別忠誠的禁衛軍的幫助下,伊麗莎白也來瞭次政變。

伊麗莎白的政變很成功,她幾乎是被禁衛軍抬進王宮的,王宮的守衛早就不滿皇室不公平對待伊麗莎白,他們不但不阻攔政變,還倒戈加入政變。

所以,兵不血刃地,伊凡六世和他的父母都被抓瞭起來,所有德國勢力都被逮捕。

伊麗莎白上位後,立刻宣佈繼承彼得大帝的傳統,把那個聲名狼藉、安娜一世為瞭爭權而設的內閣廢除瞭;

恢復彼得大帝時代的樞密院,設樞密院總理大臣,總領國務,雖然這個樞密院在帝位繼承上幹過壞事,伊麗莎白也不計前嫌。

四、她重情重義,為深愛的人安排好一切

雖然沒有嫁人,但伊麗莎白有很多情人,這在當時的歐洲貴族中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反倒是沒有情人是件丟人的事;

即使是王後,完成生育接班人的任務後,都會自己找情人,皇帝一般不管,各玩各的,比如葉卡捷琳娜一世。

伊麗莎白最愛的一個情人是烏克蘭歌手

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實際上,伊麗莎白和拉祖莫夫斯基秘密結婚瞭,隻是沒有生個孩子。拉祖莫夫斯基相貌堂堂,嗓音優美,演唱技巧高超,讓美麗的伊麗莎白折服。

伊麗莎白登基後,常常帶著

拉祖莫夫斯基出席活動,她一點也不避諱別人的眼光;大臣們都知道這層關系,所以對拉祖莫夫斯基也很尊敬。

拉祖莫夫斯基更是個明白人,他知道自己身份低微,所以待人更加謙和有禮,不幹涉任何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伊麗莎白登基後,對拉祖莫夫斯基大加封賞,封他為伯爵;冬天出門,女皇也要親自為拉祖莫夫斯基披上裘皮大衣;

拉祖莫夫斯基生病,女皇衣不解帶地陪在邊上;有重大宴會,女皇邊上的位置是拉祖莫夫斯基的,這是規矩。

1762年,

女皇重病時,她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拉祖莫夫斯基。女皇把繼任者彼得三世和朝中大臣叫到面前,讓他們發誓:不得在她死後為難拉祖莫夫斯基。所有的人都發誓瞭,女皇才放心。

伊麗莎白逝世後,拉祖莫夫斯基自己搬回封地去瞭,他是個低調的人,也是個聰明人,更是個愛著女皇的男人,他甚至把和女皇的結婚文件都燒瞭,以維護女皇的聲譽。

五、她開明仁愛,品味高遠,重視科學,奢華時尚,俄國面貌在她手上為之一變

俄羅斯在伊麗莎白時期,變化很大,一方面是伊麗莎白女皇不折騰,她能聽取別人正確的建議;

作為一個封建獨裁的政權,高高在上的皇帝能廣開言路,聽得進建議,這個國傢不會差。比如我國“文景之治”、“開元盛世”,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伊麗莎白思想有一定進步成分,她重視科學,註重變革,還有仁愛之心。

比如她在位期間,就決定

不處死一個人,這種尊重生命的思想是超強的;她在國傢進行瞭大量的建設,尤其是道路建設,對當時沙俄帝國的經濟發展起到的別好的推動。

按照現在的話說,這就是在搞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美國現在就要大抓這方面事情,這是在學習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在很多方面延續瞭她父親彼得大帝的政策,她的政策使貴族們獲得瞭很大的自主權,貴族們有權處置自己的農奴,這對下層的農民是有害的;

伊麗莎白特別重視教育,支持創建瞭莫斯科大學、帝國藝術學院;伊麗莎白還資助建設瞭大量宏偉的巴洛特風格建築;

比如彼得霍夫宮、冬宮、斯莫爾尼大教堂,這些都是國寶級的寶貴遺產,毫不誇張地說,是她開啟瞭俄國非凡的啟蒙時代。

伊麗莎白是在俄羅斯政治制度變化中當政的,她把俄羅斯已經出現的君主立憲制萌芽打壓下去,使俄羅斯的封建專制制度重新加強;

但她是個開明的專制君主,她廢除國內關稅,建立

貴族銀行和商人銀行,大力發展國際貿易;

在國傢財政復蘇後,大力推行各項富國強兵政策,

建立瞭符合俄羅斯特點的各項國傢制度。

伊麗莎白長得很漂亮,

受過法國式教育,對生活時尚和服裝打扮品味很高。作為皇帝,她擁有穿不完的衣服,過著奢華的生活;是她引領瞭,或者說開創瞭俄羅斯上流貴族的生活模式。

實際上,在這之前,歐洲貴族很看不起俄羅斯貴族,出生低微的葉卡捷琳娜一世、粗魯低俗的安娜一世,都沒有辦法讓西方貴族認可。而伊麗莎白的美麗與高雅,不但讓歐洲貴婦們接受並喜愛,她們還紛紛效仿。這或許也是國傢軟實力的體現。

六、她哪怕多活一年,德國將不復存在

“她哪怕多活一年,德國將不復存在”,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德國在發展的關鍵時刻,也就是

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取得對周邊的影響後,一個大德國的模樣已經出現。

歐洲各國對德國都很警惕,以前受日耳曼人蠻力攻擊的歷史總是讓他們擔心。要不是所謂“三大蠻族”,羅馬文明不會那麼早的消亡,歐美白人那種“以武壓人”的變態文化也不會發展到現在。

總之,

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和奧地利的

特蕾西婭皇後為爭奪“

神聖羅馬帝國

”大打出手。歐洲一亂,英國最高興,所以英國興高采烈地支持

腓特烈大帝。

就這樣,歐洲打瞭場“七年戰爭”,英國、普魯士是同盟,法國、奧地利、俄國是另一個同盟。

法國當時內政受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所左右,所以有大男子主義情節的腓特烈大帝說他的對手是“三條裙子的聯盟”,但就是這三條裙子聯盟,把他打得節節敗退。

有歷史學者認為,“七年戰爭”實際就是一場世界大戰,戰場遍佈世界各地,普魯士被打得鼻青臉腫,俄國已經占領瞭柏林。

1762年初,普魯士瀕臨絕境,

眼看著就要滅亡,

腓特烈大帝在考慮如何體面地投降時

,伊麗莎白女皇病故瞭,

彼得三世即位。

彼得三世是伊麗莎白姐姐的兒子,出生在德國,不會講俄語,他還是腓特烈大帝的鐵桿粉絲。他一上臺,立刻和德國媾和,退還占領的德國領土,退出同盟。

腓特烈大帝和他的帝國終於死裡逃生,還一臉懵逼地、戲劇性地取得瞭戰爭的勝利,他們把奧地利的西裡西亞並入版圖,薩克森、波蘭成為普魯士附庸。

普魯士成為歐洲強國,從此開始瞭百餘年的德國統一進程,對日後的歐洲政治格局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伊麗莎白女皇哪怕多活一年、甚至一個月,普魯士就會被肢解。因為在

1762年1月,腓特烈大帝已經沒兵可以打仗瞭,他要體面地投降。

歷史不能假設,人生不能重來;歷史上那些文治武功的厲害人物都有個相同的特點:他們看起來都很仁慈,連死刑都不想要;但他們做的決定卻往往造成無數人傢破人亡、無數的生命輕拋沙場。

總之,俄國的這個女皇帝還是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俄羅斯因她而改變:

她長得漂亮,情人也不少,但終生未嫁;

她溫柔忍讓,但也斷然地發動政變上臺;

她開明賢德,但又造成農民負擔,削弱下層權力;

她引領潮流,讓歐洲人對俄羅斯高看一眼,但也生活奢華;

她文治武功,差點滅瞭普魯士,但卻功虧一簣······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