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近鄰,獨立快三十年卻依然貧困,時運不濟的吉爾吉斯斯坦

這個國傢,是我國西部的一個重要鄰國。歷史上曾是各方勢力角逐的戰場,蘇聯時期,它是各加盟國中畜牧業最為強盛的國傢。但在解體之後,原本平靜祥和的國傢一下子陷入瞭動蕩的境地,經濟也一落千丈,它就是時運不濟的吉爾吉斯斯坦。

但回過頭來看這個中亞國傢的發展之路,發展不平衡與各方勢力插手才是這個國傢無法擺脫動蕩與貧困的主要原因,而這一切還得從1991年說起。

一、失去靠山的貧瘠國度

從1936年正式加入蘇聯開始,吉爾吉斯斯坦(下文簡稱\”吉爾吉斯\”)就是蘇聯有名的農業和畜牧業提供國,羊群飼養量排在蘇聯各加盟國第三位。另外加之國內高山谷地、自然資源眾多,因此發展水電和礦產也成瞭這個中亞小國的主要經濟方向。

好景不長,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這個完全依賴蘇聯的國傢經濟一下子跌落谷底。為瞭解決國傢的生計問題,政府不得不將大量羊群宰殺作為物資來賺取外匯,礦產資源也大量賤賣來還清外債。一時間,失去經濟主要來源的吉爾吉斯經濟開始巨大滑坡,在1990年以前,98%的吉爾吉斯出口產品是輸往蘇聯的其他地區,但解體後,吉爾吉斯的經濟比其它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都差,僅好於陷入戰爭的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塔吉克斯坦。

首都比什凱克的農貿市場

作為國傢支柱產業的農業,無論在蘇聯時期還是解體之後都是吉爾吉斯重要的經濟來源,畜牧業、瓜果種植、棉花種植和小麥種植都是當地農業的主要項目。但至今當地依然沒有擺脫糧食自給自足的情況,主要就是蘇聯時期片面般的專業化分工造成瞭生產畸形發展,造成解體以後的吉爾吉斯無法擁有獨立自主的經濟基礎,最終導致國內經濟開始出現滑坡,國民生活陷入貧困。

另外吉爾吉斯先天沒有發展自身經濟的優勢。吉爾吉斯是一個山區內陸之 國,90%以上的國土面積是1500多米的山地,可耕土地和平原面積較小,大規模發展農業本身不現實。

而在自然資源方面,吉爾吉斯又不像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或者土庫曼斯坦那樣擁有充足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隻是在北部和南部山區擁有一些數量不多的有色金屬,如黃金、鈾礦、鋁礬土等。國傢的財政收入有將近一半來自庫與我國相鄰的庫木托爾金礦,由此可見吉爾吉斯的經濟是多麼地薄弱。

伊塞克湖州的庫木托爾金礦,當地的戰略企業

根據數據統計,吉爾吉斯的主要出口產品是有色金屬和礦石、羊毛制品和其農產品和一些工程產品。主要進口石油、天然氣、黑色金屬、化學產品以及一些輕工業產品。其主要貿易夥伴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德國及中亞鄰國。

二、南北間的紛爭與不合

如果說吉爾吉斯資源不足是客觀因素限制,那麼國內南北兩地糾紛則是徹徹底底的人為因素。作為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國傢,獨立之後的吉爾吉斯在民族管理上出現瞭嚴重偏差:烏茲別克族對吉爾吉斯認同感大幅下降,反而對回歸烏茲別克斯坦產生瞭濃厚興趣;俄羅斯族公民在解體後失去瞭主導者地位,因此造成許多人出現嚴重的心理落差;主體民族吉爾吉斯族此時又爆發瞭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與其他民族出現對立,使得原本緊張的局勢更是雪上加霜。

而南北的差異最早可以追溯到浩罕汗國時期,\”南方靠農業,北方靠遊牧\”就成瞭當地主要的基本生產格局。也源於此,南北方在土地資源的爭奪也為未來的矛盾與沖突埋下瞭隱患。

另外在文化上,南北地區人們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天然山脈的阻擋,南部的文化相對比較保守且封閉,在宗教信仰上也是氣氛濃厚,虔誠的穆斯林教徒也是人數眾多;而在北部地區,因為交通較為便利的緣故,當地人比較自由開放,宗教世俗化很高。最具代表的就是國內兩大城市——首都比什凱克和南部重鎮奧什,一個現代化程度較高,另一個傳統民風濃厚。

左邊比什凱克,右邊是奧什,完全不同的感覺

在經濟發展上,南北方也依然暗中較勁。在北方地區看來,南方地區看是國傢的\”毒瘤\”,原因就是貧困與落後的精神面貌;而南方地區則認為北方是壓迫者,除瞭錢什麼都不認。蘇聯時期,吉北部率先發展工業,隨之就在經濟水平上大幅超越南方,再加上政府高官主要來自北方,因此國傢發展更是出現瞭\”北多南少,北富南窮\”的情況。

地方發展的不均造成的惡性循環,除瞭影響國傢安全穩定外,對於內部的內政也產生瞭不利影響:自獨立以來,吉爾吉斯總統主要以北方地區居多,因此人口眾多的南方一直產生不滿,因此利用南北發展不平衡進行對立就成瞭該國政府高層的主要對決方式。這種不良的政治氣候,最終體現就是該國政局的長期動蕩,政府經常撤換,國傢始終處於不穩定階段。

吉爾吉斯斯坦的議會

由此可見,因為發展不平衡造成的南北對立,最終讓吉爾吉斯這個本來就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的中亞國傢陷入瞭發展的死循環。同時也進一步加劇瞭國內經濟的不利因素,國傢貧困的情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越發嚴重,資源、土地、貿易的不平等隻能一次又一次折磨這個不堪重負的國傢。

三、地緣政治的角力場

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紛紛脫離蘇聯,新興的國傢就此出現,因為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因素,中亞就成瞭許多大國爭奪和鬥爭的必選之處。首先立足的就是大洋彼岸的那隻\”白頭鷹\”。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為瞭打擊恐怖勢力,決定在中亞等國建立前線基地,吉爾吉斯的瑪納斯軍事基地(2009年關閉,2014年回到吉政府手中)就是這項措施的產物。原因就是當地據阿富汗的距離較近,是美國通往阿富汗的重要的戰略物資中轉站,後者也是不遺餘力地保持在當地的存在。

另一股力量就是蘇聯的繼承國——俄羅斯,因為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習慣,吉爾吉斯的百姓還是更願意與俄羅斯交好,官方也是緊密地與俄進行著聯系。為瞭搞好關系,吉還在境內建立瞭另一處軍事基地——坎特軍事基地,用於俄軍展開戰略部署工作。政府也通過兩處基地獲得瞭巨大的投資回報。美俄兩國的互相博弈,最終讓這個中亞小國不得不承受選擇的困難,想要平穩地發展經濟也成瞭一紙空文。

另外由於吉南部靠近動蕩的費爾幹納谷地和阿富汗,因此在國傢安全方面也有十分緊迫的局面:一些極端勢力和恐怖勢力對中亞地區進行滲透,多次在以上地區展開襲擊,因此當地的安全形勢惡化,也讓當地平穩發展經濟變得困難。

總之資源匱乏、南北歧視嚴重,加上政治角力復雜、安全穩定不利…..這一系列因素結合在一起,\”成就\”瞭吉爾吉斯這個悲催又無奈的尷尬局面,也讓這個中亞小國的經濟陷入瞭兩難的境地,經濟不平衡的情況還會繼續下去。

結語

吉爾吉斯的貧窮,其實更多地代表瞭小國發展的無奈。處在地緣政治核心的它,隻能被迫地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至於選擇的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那就隻能靠當地政府的判斷瞭。

參考資料

1. 《列國志:吉爾吉斯斯坦》

2. 《大國的博弈:困境中的吉爾吉斯》

3. 《中亞五國的政治分析》

4. 《中國周邊國傢文化外交:中亞卷》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