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vs印度!看到印度棉花的瘋狂與無奈!沒有人再罵中國茶葉瞭

同是經濟作物,

中國茶葉與印度棉花,有很多相似之處:龐大的種植面積,令人淚奔的單產量,最原始的機械化水平,都沒有大企業。

不同的是:中國一杯茶,喝得開心舒適,玩成瞭文化。印度的棉花,隨時都可能種死幾萬人。

– 01 –

印度的棉花夢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中國商品,可以賣到全世界瞭。

依托人口紅利,中國承接瞭歐美淘汰下來的紡織業,中國服裝廠開始裂變般擴張。

到2004年,中國紡織業占GDP的比重達到6.2%,2005年,上升到6.8%。

2005年,中國對外出口總額達到7620億美元,紡織品出口額1150.3億美元,紡織品占瞭15.1%。

中國出口100塊錢,就有15.1元是賣紡織品掙來的。世界上10件衣服,就有7件是中國產的。

中國紡織業迅速擴張,嚇壞瞭印度。

2005年,印度紡織品的世界份額,從2.8%下降到1.6%。

紡織品市場份額下降,印度很慌。雖然印度紡織業在世界占比不高,但紡織品出口,占瞭印度總出口的30%。

其背後是:13億印度人,有5000萬人從事紡織業。26個印度人中,就有1個靠手搖紡車生活。

面對中國紡織業的沖擊,印度玩起瞭老一套。先喊口號,至少在氣勢上不能輸。

2005年10月24日,印度紡織部長拉姆 辛格表示:

印度將投資2000億盧比,在2010年前搶占全球紡織份額的15%。然後,下一步超越中國,做到紡織業世界第一。

印度打算把紡織品的原材料棉花,作為重點投資。方法也簡單粗暴,擴大面積,拼命地種。

2005年,印度棉花種植面積達892萬公頃,同期的中國為565.1萬公頃。面積:印度是中國的1.6倍。

2019年,印度棉花面積達1264萬公頃,同期中國為333.9萬公頃(的確是減少)。此時的面積,印度是中國的3.8倍。

然而,印度棉花3.8倍的種植面積,創造瞭與中國棉花差不多的產量。(中國茶葉,用5倍於印度的面積,創造瞭2倍於印度的產量)

果然,一波口號猛如虎,一看產量二百五。

棉花單產量,隻有中國的三分之一

2019年,印度去籽後棉花產量640萬噸,同期,中國產量為588.9萬噸。

印度人,1264萬公頃的土地,種出640萬噸棉花。其單產量,十分感人。

2019年,印度棉花畝產34公斤,中國棉花畝產117公斤。印度棉花的單產量,隻有中國棉花的三分之一。(我國棉花,76%的種植面積,85%的產量,集中在新疆。單產量高,得益於新疆的氣候和高達54%的機械化水平)

單產量低,是因為印度棉花,清一色手工種植,印度棉花品種有140多個(全球最古老的棉種,都能在印度找到),分佈在不同的邦。

棉種不統一,機械化從何談起。印度棉花機械化,基本為零。

印度棉花,不敢推廣機械化

印度也有大平原,茶葉都能使用機械化,為何單單棉花不行?

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印度種植棉花的人相當多,一旦機械化代替瞭手工,解放瞭生產力,很多底層人沒瞭棉花收入,又沒有別的謀生技能,隻會被逼到生死邊緣。

為瞭讓手工種植,也能提高棉花產量。印度曾向臭名昭著的孟山都(就是它搞壞瞭中國大豆),引進轉基因棉種。

轉基因種子,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但成本也高。一畝轉基因棉種,成本就要35美元。

這對零幾年畝產隻有20多公斤,而且沒有價格優勢的印度棉花來說(標準皮棉,中國1.5萬元/噸,印度1.2萬元/噸),壓力太大瞭。

而且,轉基因棉需要大量灌溉,一旦缺水,產量還不如老品種,絕收也不是沒可能。

印度降水豐富,但水利工程少之又少,灌溉幾乎靠天,棉花絕收的可能性很大。

轉基因棉花生產成本高,印度人隻能向銀行貸款。棉花絕收,還不起貸款,棉農隻能借高利貸。

棉農本來就窮得隻能糊口,來年再還不上高利貸,隻能被迫自殺。這絕非危言聳聽。

1997-2010年,印度已經有20萬棉農自殺。自殺人數這麼龐大,印度政府不得不免瞭30萬棉農300億盧比的貸款。

順便挽救瞭1.5萬個手工紡織合作社。

印度棉花企業

印度財閥塔塔集團旗下的塔塔飲料,雖然是世界第一茶企。但棉花企業,就尷尬得多瞭。

印度《勞資糾紛法》規定:員工數量超過100人,裁員時,要獲得政府批準。

本來就是手搖紡車,生產力不高。這條規定一出來,嚇得印度棉企牢牢控制著雇傭人數。幾乎都少於50人。

印度棉企的“塔塔”夢,更是遙不可及。

總之,印度棉花:種植面積廣,單產低,機械化水平低,還沒有大企業。

印度棉花的背後,仿佛看到瞭中國茶葉的影子。

– 02 –

中國的茶葉之痛

世界最大的茶園面積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2018年,世界茶園面積488萬公頃,中國茶園面積303萬公頃。

中國的茶園面積,占世界茶園面積的62%。同期,印度茶園面積隻有60.1萬公頃。

2020年,我國茶園總面積進一步擴大,為4747.69萬畝,約316.5萬公頃,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茶葉單產量低

中國用世界62%的茶園面積,創造瞭44.3%的茶葉產量。我國茶葉單產量並不高。

2018年,我國茶葉產量261.6萬噸,種植面積303萬公頃,單產量為0.86噸/公頃;

同年,印度茶葉產量133.9萬噸,種植面積60.1萬公頃,單產量為2.22噸/公頃,

中國茶葉的單產量,隻有印度的38.7%。

單產量低,成瞭一些人抨擊中國茶葉的理由。

印度茶葉產量高,得益於機械化和氣候。機械化不分老嫩,機器過一遍,全部收走。

氣候則決定瞭采摘次數。普洱茶一年可以采摘春茶、夏茶、秋茶三次,得益於雲南的熱帶氣候。印度也是如此。

中國茶葉,講究擇嫩采摘。5萬個芽頭制一斤明前龍井,最具女漢子氣質的普洱茶,也講究一芽兩葉、擇嫩采摘。

用單產量低抨擊中國茶葉,並無半點高明之處。

機械化水平低

我國茶葉機械化水平低,到如今,茶葉還是手工生產,這不假。

印度茶葉,在19世紀中後期,在宗主國英國的加持下,就已經使用機械化,這也是事實。

沒有大茶企

中國茶企,長期活在立頓的陰影中。

立頓,一年全球營收將近30億美元。而中國茶企的營收,略顯尷尬。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2017年,我國隻有87傢茶企總資產超過1億,6傢茶企總資產超過10億。

大多數茶企,都是一傢一戶,做茶賣茶。幾乎沒有規模化。這的確是中國茶企的現實。

寫在最後:

無論中國的茶葉,還是印度的棉花。

都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誰優誰劣,無法言說,也不重要。

因為,茶葉也好,棉花也罷,終究還是要適合國情,惠利於民。

如果,印度也機械化制棉

穩定棉種,推廣機械化,能增加產量,還能在棉花方面,從中國身上找點成就感。

然而,這實現不瞭,也不能這麼做。因為:

印度,就像中國的西周,邦與邦之間做生意還要交稅的南亞傳奇國度,除非天降男神,把印度徹底梳理一遍。否則,大到整體經濟,小到棉花產業,都不可能實現一盤棋運作。

更重要的是,不能這麼做。一旦機械化解放瞭生產力,棉農無路可去,砸掉他們的飯碗,他們沒有別的謀生手段,根本活不下去。

如果,中國也機械化制茶

中國茶葉,一旦工業化生產。憑著今天世界工廠的地位,沒準還能造出一個大茶企。

但中國手工茶與機械化制茶的背後,是飲料與文化的差別。

機械化制茶,如立頓紅茶,口感一年四季一個味,這是飲料,不是茶。可以喝,卻不能品。

中國茶葉,講究慢工出細活。喝的是茶,也是人生。一人一茶,一壺一杯,品味的是:人生天地之間,亙古恒變的真理。

茶,和葡萄酒一樣,正因為香氣、口感、回甘千變萬化,才值得品味。

機械化象征著生產力。中國茶葉,可以在保證口感的前提下,適當解放生產力。但為瞭機械化,放棄古法制茶帶來的口感,則是得不償失。

機械化水平雖然提高瞭效率,但我國是最大的茶葉市場,我國茶葉也以內銷為主。茶葉做出來,國內消費者不喜歡,又有什麼意義呢?

工業才是最強大的生產力,機械化的推廣,或許還能創造一個大茶企。

但是,國內8000多萬涉茶人口,以茶為生,很大一部分是茶農。大茶企的出現,必然造成行業壟斷,剝奪行業內很多人的飯碗,把他們推向失業的邊緣。

如此一來,縱然有瞭大茶企,卻讓茶行業很多老百姓丟瞭飯碗。這樣的大茶企,有什麼意義?

中國茶葉,有媲美立頓的大茶企固然是好。但沒有(也不可能有),也不必妄自菲薄。

因為,相比茶行業千千萬萬人的生計,一個大茶企,或許隻是面子工程。

但藏富於民,卻是實打實的民生。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