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裔Eric He:長大後,我終於明白傢人堅持吃中餐的意義

我國著名考古學傢張光直曾指出:“極少有別的文化像中國文化那樣,以食物為取向,而且這種取向似乎與中國文化一樣古老。”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的輪回中,實則蘊藉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幾千年來中國人不變的傳承,而談起這份傳承的載體就不得不提起中餐。

“餐”是什麼?這是我們每天都要朝夕相伴的、永不會被我們遺棄的果腹之物。不論何種民族、哪樣地域,誰都不能不重視它的作用。

歷經時間的沉淀,“餐”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代名詞,尤其是中餐所綻放的光芒已經超越瞭果腹的生理性需求,演變成一個最有活性、最具特色的媒介符號,它的背後使人認識到一股強大的人文精神和對共同價值的一種深深認同!

“兒時的執著——美式快餐”

在中國僑網的美國《僑報》中有一篇關於自由撰稿人Eric He的報道,他在當地的網站上發佈瞭一篇名為《我是如何開始尊重中餐、尊重傳統的》的文章。

他在文章中講述瞭自小生長在美國的他,是如何通過傢人的潛移默化及傢庭食物的影響理解到傢人的思鄉之情和品嘗到故鄉的味道的。

都說孩子會有叛逆期,有的是對人、而有的卻是對其他事物

就比如Eric He,他的表現就是在經歷瞭美國食物的誘惑後,對中餐開始瞭猛烈的攻擊,在他和傢人外出度假時,曾在父母和祖父母的面前,直接宣稱“我討厭中餐”

當時一傢人正在聖地亞哥的Best Western酒店吃早餐,他母親聽後,聲音很大的斥責瞭他,以至於連酒店的一名工作人員也聽見瞭,這名工作人員說道“你應該尊重你自己的文化。”

但這些對Eric He來說根本聽不進去,因為他正在因能享用美式快餐而欣欣自喜。

Eric He小時候,一傢人都是吃中餐,但等到上瞭小學,Eric He便註意到一些新穎的選擇。他的朋友們在學校會吃漢堡、墨西哥卷和雞塊,而他卻隻能吃母親準備的中餐。

新奇的食物似乎更讓人眼饞,Eric He也羨慕那些買午餐便當吃的同學,因為夾在餅幹當中的冷餐火腿看起來大有不同。

在他的軟磨硬泡下,父母終於訂瞭學校的午餐。此時,在Eric He的眼中閃現的是巨無霸、火雞和火腿等,而不是雞肉、米飯和蔬菜,尤其是肯德基成為瞭他那段時間的常客。

在吃這些食物的同時,他感覺自己很像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美國的餐食的表現就是一個字“快”,似乎沒有可以呈現出它的任何特點。這讓Eric He在以後與中餐進行對比時,竟找不出美國餐食的獨到之處。

“身居異國他鄉——父母不變的餐桌飯”

飲食之禮,聖賢所貴,以奉君子,以親宗族”,這是中國文明時代食禮的根底。

你可以看到,在中國,不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都離不開飲食,中餐所包含的復雜的文化意義,已經上升為一個文化象征系統。

在他們的眼中,飲食可以作為一種非語言的信息傳遞方式,把人們心中各種觀念意識感受和心理狀態表現通過特定的食物方式來表達個人的心理願望和信仰情感。

你不經歷長久的吃中餐是感受不到這種刻在靈魂之中的食之感觸。

Eric He一傢住聖塔克拉拉,這是一個多樣化的地域,在這裡你的感受就像是位於一座中國城,這也是Eric He一傢人能夠一直吃中餐的供養地。

他的記憶中這裡每條街、每個廣場是都擠滿瞭亞裔商店,最出名的就是王朝海鮮酒樓瞭。他父母周末都要去那吃飯,而他們就像是去看朋友一樣。

在父母的餐桌上永不會少的一樣就是魚,“我始終理解不瞭中國人對魚是有多麼的喜愛。”Eric He這樣說道。

有時為瞭吃到那一丁點肉,需要耗費極大的時間將極細的魚刺挑出來,同時又抱怨著Eric He這一代出生於美國的華裔是多麼懶惰。

這些都是Eric He對他父母的真實感受。王朝海鮮酒樓就像是一座靈魂駐留地,它給予瞭身在異國他鄉之人一個把酒言歡的場所。

無論身在何方,總會有人每天吃傳統的中國食物,我想這些人永遠不會舍棄的就是他們心中那份獨特的文化信仰,而這種文化信仰的表達大多時候就是通過食物來呈現出來的。

Eric He的父母周末都要到華人超市買中餐食材,然後又在廚房花上數個小時隻為做出一頓完美的蒸魚,這些都是因為他們一直在思念著傢鄉。

在他們的心中,餐桌上的每一道菜吃起來一定都是傢鄉的味道。中餐所反映的一定是我們心靈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取向,是一種不同群體和個體信仰的外化和表露。

它所展現的就是交融的群體意識和文化精神,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展現著個體與個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情感交流、心靈溝通和文化認同的目的。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真正的轉變總是來的悄無聲息,在不知不覺中Eric He也徹底的融入到父母的團體中去。他說道:“長大後,我終於明白傢人吃中餐的意義。”

在大一之後,學校餐廳由於開辦亞洲食品餐吧,Eric He聽聞這個消息也是眼前一亮,現在的一頓中餐對他來說是那麼的令人向往。我想中餐帶給他的一定是傢的存在與溫馨感,才能讓他有這樣的能安心感。

大三那年,Eric He因為要在NBC Sports實習,他就在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德獨居瞭4個月。那時他必做的事情就是到亞洲食品超市買食物,回到公寓切油菜,自己學著做中餐。

在這許多個寒冷的冬夜裡,他獨自做飯時也一定是倍感舒心的,因為他知道3000英裡外,他的傢人也在吃著同樣的中國食物,也在思念著自己故鄉。

也許這就是中餐的魅力所在,Eric He的故事雖是冰山一角,但他所呈現出來熱愛中餐的背後一定是同許許多多的亞裔人有著一樣的情感。

中餐在異國他鄉就像一位舊友一般,在寒冷時,總能給予你最溫暖的呵護。如同他鄉遇故知,初識淺嘗輒止,再看已入心間。

美食應該成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信仰、審美情趣最生動的展現。它所凸顯的應該是普通人的人生價值和生活信仰的禮贊,這是美式快餐所不能表現出來的。

也許隻有長大後才能深深地感受到中餐所貫穿日常生活的儀式,中餐的“奧秘和力量在於它的普遍性。它是如此單純和普遍,以至於我們會覺得它與我們同生,是我們的一部分。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