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不如德國?工程機械屆的華為,如何吊打德國“世界泵王”

2012年1月20日,中國“工程機械屆的華為”三一重工將有著“世界泵王”之稱的全球混凝土機械巨頭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收於門下,震驚全世界。三一重工究竟是如何上演“蛇吞象”的逆襲大戲的?

普茨邁斯特到底有多厲害?

二戰結束後,整個歐洲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工程機械來滿足基建需求,一大批優秀的工程機械企業在歐洲興起。

普茨邁斯特公司就是其中一個,成立於1958年,主要從事混凝土輸送泵、工業泵及其輔助設備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工作。

其設備主要用於攪拌和輸送水泥、沙漿、脫水污泥、固體廢物和替代燃料等粘稠性大的物質。

隨著設備的使用量越來越大,普茨邁斯特開始將混凝土泵、拌漿機安裝於拖車或卡車等平臺上,新型的工程機械出現,取名混凝土泵車。

1971年普茨邁斯特生產的混凝土泵車就已經銷售一千臺,獲得瞭“大象”的美譽。

混凝土泵車主要由混凝土泵、攪動器、隔篩、臂架、臂架管道、末端軟管、分配閥、專用汽車底盤、取力裝置、操縱系統、液壓系統和電氣系統等組成。

其工作原理不復雜,就是利用混凝土泵車的泵通過分配閥的轉換,完成混凝土的吸入與排出動作的。

而“大象”的分配閥在全球取得瞭專利,靠專利也獲得瞭不少收益。因為分配閥是泵車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功能直接影響整個設備的效率。

除瞭分配閥,泵車的臂架也是核心,我們經常看到混凝土泵車背上背著一個大臂,一般由2至5節絞接組裝完成。

臂架的高度能決定混凝土輸送高度,一般不高的樓層可以直接通過臂架輸送混凝土,進行超長距離輸送。

目前臂架的世界記錄是由中國中聯重科的泵車創造,最長臂展可以到達101米,能夠完成30層以下建築的混凝土輸送任務。

在此之前的記錄則是由三一重工86米的的泵車打破。

而泵車的動力一般情況下來自汽車發動機,通過操縱液壓系統進行驅動。

發動機通過變速箱給驅動液壓泵提供動力,促使液壓泵、攪拌泵及臂架泵一起行動,混凝土的泵車長臂高度不夠時,就需要搭建輸送管輸送。

例如世界第一高的建築迪拜塔,高度828米,塔尖高174米,建築底層就是用普茨邁斯特和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車輸送混凝土。

而頂層是由普茨邁斯特超高壓混凝土泵完成,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完成用混凝土泵和管道將混凝土送到瞭601m的高處,並刷新世界記錄。

除瞭這些,混凝土泵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液壓系統。泵的壓力、臂架和支腿的移動,包括混凝土的攪拌都需要液壓系統幫助。目前最頂級的液壓技術都被美、日、德的企業掌握,我國大部分工程機械的液壓系統都需要從國外采購。

普茨邁斯特誕生以來,已經參與瞭很多重要工作,除瞭迪拜塔以外,還有科威特第一高樓、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在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和日本福島核電站均發揮瞭不可代替的作用。可以說,普茨邁斯特曾經也是不可一世的存在,直到遇到瞭中國的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如何收購普茨邁斯特?

一個大型企業的創建,一般都會有一個“天降猛男”式的傳說。三一重工的創始人梁穩根也是。1983年梁穩根畢業於中南大學,被分配到一個軍工企業-洪源機械廠。

三年時間梁穩根就成瞭副處長,就算不創業梁穩根也能創造一片輝煌,但是不滿足於現狀的梁穩根毅然而然辭去瞭“鐵飯碗”,下海創業去瞭。

創業初期,梁穩根就是當“倒爺”,賣過羊肉、白酒、玻璃纖維,但都以失敗告終。

後來梁穩根無意中發現國內缺乏有色金屬的焊料,所以聯合幾個大學同學,東拼西湊弄瞭幾萬塊錢成立瞭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廠。

初期也是諸多不順,生產出的105銅基焊料達不到市場要求,所以跑去學校找老師幫忙,在老師的指點下,成功改進工藝,賺得盆滿缽滿。

隨即幾人就決定開始向機械制造發力,雖然賺得不少,但是比起同時起步的湖南遠大空調,經濟規模差瞭幾個量級。

梁穩根百思不得其解,和幾個兄弟一談論,發現原來是市場規模的差距。而此時一個叫向文波的年輕人加入,還帶來瞭一個消息,那就是混凝土拖泵市場基本被國外企業壟斷,目前有價無市。

所以幾個人一合計,認為企業要突破現有的困境,走一條不一樣的路,1993年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廠更名為“三一集團”,開始全面研制混凝土輸送泵等工程建築機械產品,並開始四處挖人,並很快就將產品制造出來。

但是受制於國內液壓技術起步較晚,沒有合適的企業能提供合適的液壓設備。同時那些年我國冶金技術確實有點差,所以制造機械設備用的鋼板需要進口。

為瞭不被“卡”脖子,梁穩根決定自己造,核心技術必須掌握。此時又有“大牛”加入三一,他就是原北京機械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易小剛。

三一重工傾盡全力支持易小剛的研發工作,而易小剛長期在一線加班加點,即使累病住院也想著工作,最後終於在關鍵技術有所突破,為三一重工成為國內頂尖的機械工程設備制造商打下基礎。

到瞭21世紀,國內工程機械遇到瞭一個大事情,就是眾所周知的徐工收購案。

美國凱雷是美國最大的私募投資基金,通過收購優質的瀕臨破產企業,進行重組創造價值。此時徐工就面臨這個情況,希望通過“賤賣”給凱雷獲得融資進行重組。

但是被三一重工插手阻止,三一重工的總經理向文波通過微博發酵此事,強調“外資危及民族產業安全”。既然徐工要賣,那三一就用超過凱雷30%的價格收購。因為徐工作為重工工程機械龍頭,制造能力絕對一流,這筆買賣絕對劃算。

而此時三一重工最大的競爭對手中聯重科卻反對三一重工插手,雙方大打口水戰,最後官方斡旋將此事壓下。徐工沒賣凱雷,也沒接受三一重工的投資,在國傢出資扶持下徐工重新復活,到瞭 2020年市值超過500億,成為世界第五大機械制造商。徐工蒸蒸日上,而三一卻和中聯卻結下瞭梁子。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瞭全球經濟危機,美國通過大量印鈔轉嫁國內風險,讓全球經濟衰退,此時國內也開始瞭4萬億基建計劃。

鐵路的“四縱四橫”、“八縱八橫”,南水北調工程、機場、高速公路的建設,以及最重要的房地產項目,讓中國工程機械進入瞭爆發式發展階段。

三一、徐工、中聯的混凝土泵車、挖掘機、壓路機供不應求,有瞭錢必然加大研發工作,所以中國工程機械開始走出海外和國外企業競爭。

而三一重工從一個手工作坊到站上世界的舞臺,從市值六萬元到幾百億,隻用瞭二十多年,創造瞭工程科技企業的奇跡。但是三一在外國競爭中,屢屢受挫,尤其是在混凝土領域多次被普茨邁斯特碾壓。

德國設備一直都是技術高、產品好但是價格太高。相同的產品技術,三一確實和普茨邁斯特有差距,但是功能都能滿足的情況下,大傢都希望買便宜的。

三一發現瞭這一點,便在低端下沉市場不斷發力。這樣的案例類似於如今的拼多多,走低消費市場,實實在在地搶瞭淘寶很多份額。

而普茨邁斯特的德式嚴謹雖然實用,但性價比沒法跟三一比,市場被中國工程機械一步步蠶食。2012年,三一重工正式收購普茨邁斯爾,創造瞭令全世界震驚的奇跡。

三一收購之後開始整合技術,中國混凝土機械一直沒有擺脫的技術短板,一個是泵車的液壓系統和控制系統這塊。自產的技術勉強能用,但是確實達不到國外的標準,所以高端產品還是需要從日本川崎采購。

所以三一通過收購普茨邁斯特,來彌補自己技術的差距,也獲得瞭歐洲的市場份額,可以說好事成雙。

但是三一的收購計劃其實也不順利,受到瞭同行中聯重科的阻擊,中聯重科也想收購普茨邁斯特,所以雙方開始掐架。

因為之前在海外泵車及相關設備的市場占有率上,三一領先中聯4%,隨著中聯收購意大利CIFA以後,市場占有率中聯超過三一5%。但是德國普茨邁斯特無論從技術還是市場比CIFA強太多,三一得到普茨邁斯特的“大象”,必然會對中聯的市場進行擠壓,兩方鬧得不可開交,不過最後還是三一收獲瞭勝利。

此次收購獲得瞭世界的矚目,三一賺足瞭眼球。不過樹大招風,三一的意氣風發遭到瞭大洋彼岸的嫉妒。因為三一擠壓瞭世界第一工程機械美國卡特彼勒的市場,美國開始出面打壓。但三一也不是好惹的,硬是和美國正面剛,並在多年的官司審判中獲得勝利。

可以說,三一重工就是妥妥的“工程機械屆的華為”,面臨美國重重針對,但就是不認慫!這是骨氣,更是底氣!

這樣的事情也曾經發生在美日之間,美國卡特彼勒競爭不過日本小松,成為世界老二。美國便通過廣場協議讓日元大幅升值,小松的市場瞬間被卡特彼勒蠶食。但是中國畢竟不是日本,三一也不是小松,美國算是碰上瞭硬骨頭。

普茨邁斯特收購案讓美國酸溜溜,但這隻是開始。隨後徐工又在2012年收購瞭德國施維英的控股公司51%的股份,讓美國大跌眼鏡,尤其是德國施維英是世界第二大混凝土機械制造商。

這些外國公司被收購後極大的提高瞭我國機械工程的水準,讓我國在混凝土機械領域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為我國一些世紀奇跡工程例如港珠澳大橋、川藏鐵路、世界第一長高架橋丹陽昆山特大橋、世界最高橋北盤江大橋的建設做出瞭非常重要的貢獻。

發展到2020年,全球十大工程機械品牌中國,中國三傢在榜,分別是三一、徐工和中聯,分別在第四、第五和第十。成績雖好,但是和前三的美國的卡特彼勒、利勃海爾和日本小松還是有差距,差距在哪呢?

舉個例子,普斯邁斯特雖然在混凝土的領域世界第一,但是基本沒有拓展其他業務,意大利的CAFT和德國施維英都是如此,最終導致瞭衰弱。

但美國卡特彼勒和利勃海爾以及日本小松業務拓展極為廣泛,涉及起重機、挖掘機、采礦設備及重型運輸設備。

還記得“流浪地球”裡那個超大的運輸車嗎?現實也是存在的,世界十大巨型卡車美國卡特有三款,載重量都在四五百噸,可以一次運輸十輛99式重裝坦克,高度超過三層樓,就是個龐然大物。

類似的產品小松和利勃海爾都有,而國內隻有徐工開發瞭一款巨型卡車。

另外,不管是三一、徐工、還是中聯的產品都有一定的重合性,內卷比較嚴重,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市場需求下降,曾經過剩的產能就會成為企業發展的累贅。

雖然我國工程機械全球市場份額越來越高,但是工程機械的技術短板,例如動力換擋變速箱、液壓泵及液壓馬達的制造、液壓操作系統及集成系統還是大量依賴進口。

經過統計,國內機械工程70%的利潤都被國外的核心零部件瓜分,直接導致瞭我國工程機械無法超越美國和日本。那我國工程機械企業該如何破局?

中國工程機械如何破局?

我在德國留學的朋友給我說,目前在德國學習純機械已經很難找到工作,因為隨著德國工業4.0開啟,不管是西門子還是博世對於純機械或者純電氣自動化的人才需求不大。

掌握電氣及其機械自動化的復合人才更有就業的可能性,如果再具備編程和系統設計那就完全契合企業需求。

同樣的,單純學習汽車工程的畢業生已經滿足不瞭德國的汽車巨頭奔馳、寶馬、大眾等公司的需求瞭,所以學習汽車設計的畢業生必須具備開發車載系統的能力才能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

目前來看,中國工程機械的轉型已迫在眉睫,尤其是我國十四五規劃將制造強國提到重要地位,教育部的“雙一流計劃”和“雙高計劃”已經啟動,開始逐步培養復合型研發人才和技術人才。

加上新基建的34萬億的刺激,尤其是關於特高壓、城際軌道交通、以及能源發展都需要大量的新型工程機械參與。

目前來看我們的機械工程要破局,首先要在核心技術縮小和西方的技術差距,加大研發,將自己的技術劣勢盡快彌補起來。

同時通過提高制造的工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營收繼續投入研究,形成良好的循環經濟。

其次在新材料、控制技術及工程互聯網化加大研發。我國的冶金工業和西方國傢在部分領域還是有所差距,所以新材料的出現將會幫助我們迅速擺脫差距,甚至實現彎道超車。

尤其是目前碳纖維技術的不斷升級可以作為新技術的切入點,作為制造材料可提高工程設備的壽命及應用領域。

在控制技術方面,我們需要提高機械手的自由度和驅動系統,形成仿人操作提高作業精度,同時利用我國大數據和智能AI的普及,發展生態鏈,並且降低操作難度,吸引大量的從業人員。

最後就是在仿生制造、納米制造、材料科學和信息科學加大研究,在全新的領域打破西方技術的壁壘,實現超越。

目前我國的新基建計劃已經逐步開始,中國自上而下的產業升級必然會促使中國工程機械走向一個新臺階。中國工程機械引領全世界的那一天終將到來!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