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有人跳出來為美國駐華使館辯護瞭!

執筆/花叨叨、叨叨姐&刀劍笑

近日,美國駐華使館在官網上公開“撒狗糧”,補壹刀對此做瞭獨傢解讀。

獨傢揭秘!美駐華使館懸賞最高3萬美元,在中國招募“第五縱隊”

對此,有些人提出疑問,美國使館的招募信息,就一定是招“漢奸”?

其實,通過這種“小額贈款”計劃來拉攏年輕人和少數群體,然後在當地信息傳播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一招美國在過去幾十年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瞭。

美國使館到底想做什麼,在下結論之前,不妨先看看別國的美國使館都做過什麼。

1

美國駐華使館面向中國公眾推出的“公共外交小額贈款計劃”,將重點放在教育、文化交流、女權、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等方向上,單筆獎金最高可達3萬美元。

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招數,美國在過去幾十年裡,在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已經玩得爐火純青瞭。

咱都不說俄羅斯,先說俄羅斯旁邊的吉爾吉斯斯坦。

在吉爾吉斯斯坦1991年脫離蘇聯之後,美國就開始在這個國傢培養“自己的人”。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提供資金,通過NGO資助瞭當地十多傢媒體,並且培訓當地記者,尤其是那些能進行“調查新聞”寫作的記者。

此外,美國駐吉使館也定期在吉爾吉斯斯坦實施金額為3—5萬美元的“媒體小額援助”活動,挑選那些“符合條件”的媒體進行資助。(有沒有很眼熟?)

還有美國民主基金會等熟悉的“老面孔”,光是2020年這一年,民主基金會就資助瞭吉爾吉斯斯坦國內各種“破壞性新聞”項目200多萬美元。

最終的結果是,美國掌控瞭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信息傳播渠道,用自己挑選過的信息“淹沒年輕人”。

而吉爾吉斯斯坦,則陷入一輪又一輪的政局動蕩。

這隻是眾多例子當中的普通一個。

在今年4月16日,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監督部門悄悄發佈瞭一份對該機構2019年1月到4月在委內瑞拉活動的評估報告。

也許大傢都還記得,那段時間發生在委內瑞拉最被廣泛關註的事件之一,就是美國國際開發署從哥倫比亞向委內瑞拉運送的“人道主義物資”在邊境口岸被攔下並點燃。

現場充滿火光和混亂的畫面被迅速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很容易就激起人們的憤慨。

西方輿論和一些政治人物迅速將縱火歸咎於政府軍,稱此舉是阻止急需物資的民眾獲得重要物資的卑劣企圖。

但是很快,就被發現這場縱火是反對派自導自演的“苦肉計”。

而且,被燒的剛好是美國國際開發署提供的物資,有沒有太巧合?

正好,美國國際開發署在4月公佈的審查中也特別提到瞭這一事件。

在相關訪談中,該機構的高級工作人員承認,其項目“受國傢安全委員會和國務院的外交政策指導”。

據稱,美國政府在2019年1月到2月期間,認定美國國際開發署的人道主義援助也是提高對瓜伊多“臨時政府”支持、增加對馬杜羅政府壓力的“關鍵工具”,之後美國國務院和國傢安全專門以此為目的與美國國際開發署進行瞭接觸。

報告稱,美國國際開發署回應瞭此類“指令”,其中也包括向委內瑞拉派遣那批卡車。

換句話說,美國國際開發署當時提供的那批援助似乎從未打算到達加拉加斯,而這一煽動性事件實際上是華盛頓指導的“假旗事件”。

此前,維基解密就曾曝光瞭美國駐委內瑞拉大使發出的一份報告,在這份報告中,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過渡計劃辦公室(OTI)“為關鍵的政治過渡提供快速、靈活的短期援助”,“通過技術援助、能力建設、相互聯系以及國際流動,以及1500萬美元以上的資金支持”,支持全國300多個非政府組織。

而這些支持並不總是打著“民主”和“人權”的幌子,比如許多NGO的倡議包括“維護殘疾人權利”,推動“公民教育”來對抗“革命意識形態”等等。

總的來看,美國的這些活動有這樣幾個特點:

披著“援助”“去政治化”“慈善項目”等外衣;

以年輕人和小眾群體為目標;

做的事不一定多,但音量一定要大;

用“多元”來否定甚至消解社會主流價值。

2

美國國際開發署隻是“打手”之一,它的觸手也伸向瞭中國。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近日高票通過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毫不隱晦地提出,每年將豪擲3億美元,以對沖所謂中國的“惡性影響”。說得直白點,就是要花錢搞臭中國。

法案列明瞭對華“輿論戰”的主力選手,其中除瞭包括美國國際開發署,還有美國國際媒體署和全球接觸中心等。

所以,美國駐華使館的“公共外交小額贈款計劃”,不是某個具體駐外使館的所謂公共外交舉措,而是美國對華戰略大盤子裡的一份小菜。

大傢還記得中國外交部曾點名制裁在香港修例風波中表現惡劣的5個美國NGO吧,其中的3個——美國國傢民主基金會、美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它們都與國際開發署關系密切。

之前詆毀新疆棉花的黑手,那個名叫“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的組織,它的“金主爸爸”之一也是國際開發署。

國際開發署,就是把自己拿到的國會撥款分給下面的各個NGO,並且教它們如何用這筆錢組建反政府網絡、出版政治性書籍、發放教人如何進行“顏色革命”的小冊子、把積極分子送到美國培訓等等。

國際媒體署則主要負責“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臺”“古巴廣播辦公室”“自由亞洲電臺”“中東廣播網”五大外宣媒體,以及所謂支持網絡自由項目的“開放技術基金”的運作。

它們的宗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向世界講述“美國故事”,推廣“民主自由”,也就是針對美國的對手大搞輿論戰。

如今,根據法案,國際媒體署將獲得每個財年1億美元的撥款。這樣的強化,無疑意味著冷戰時期的輿論“王者”試圖重新獲得輸血,回歸全球輿論場。

如果說國際媒體署意在“宣傳”,那麼“全球接觸中心”(GEC)就是美國的“反宣傳”中樞,即針對所謂破壞美國形象的“大國宣傳”發起攻勢。

全球接觸中心在美俄關於疫情的信息戰中扮演瞭關鍵角色:它的一份報告指出,俄羅斯利用社交網絡系統性地散佈美國是疫情“幕後黑手”的假消息。

這樣的說法缺乏獨立信源,但不妨礙美國高官拿著這個沖俄羅斯嚷嚷。

除瞭俄羅斯,中國也被全球接觸中心列為美國在“反宣傳戰”中的“最主要威脅”。

全球接觸中心的主管曾詳細敘述瞭中心的主要工作:

一是,運用數據分析工具,為盟友、合作夥伴和國內利益相關者提供外國“虛假信息”的早期預警;

二是,分析美國競爭對手的各種企圖,並與利益相關者共享這些信息;

三是,培養公民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記者和其他當地行動者的技術技能,使他們能夠“揭露和反擊虛假信息的傳播”。

近來華盛頓炮制的關於中國的虛假敘述,比如抹黑“一帶一路”,捏造新疆人權問題等,幾乎都有全球接觸中心的推波助瀾。

3

但是,美國人在加大對華“滲透”力度的時候,也有些沮喪,因為中國年輕人似乎並沒有按照他們預設的路徑前進。

反而,他們似乎變得更加自信、愛國。

環球輿情調查中心4月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過去5年間,中國年輕人對西方國傢“平視”的比例上升瞭6個百分點,達到48.3%;而“仰視”西方的比例下降大約30%,現在僅有8.1%。

連“美國人”也註意到瞭這種明顯變化。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3月22日的一篇文章,《中國年輕人對西方失去信任》,被譯成中文後引起不少關註:

“美國人驚訝發現:中國年輕人對西方越來越不屑” “美媒文章:中國年輕人面對西方時愈加自信”……

文章試圖探究為什麼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不僅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感到憤怒,而且對西方最根本的社會和政治理念越來越不屑。”

問題非常值得深思,但文章列出的答案卻明顯避重就輕瞭。

隻是因為美國境內“白人至上主義”泛濫,導致近期對華裔乃至亞裔的種族歧視加劇,或是因為西方國傢抗疫表現不力證明“所謂的自由民主制度不如中國的制度”?

這還不能解釋為什麼美國這套手段在拉美或非洲第三世界國傢屢屢得手,而在中國明顯受挫。

一位中國學者這樣解釋:

其一,過去大部分時間,美國對拉美一些國傢的滲透或勢力培植,總體上隱蔽性較強。通過隱蔽性強的項目或機構,搞得都是“項莊舞劍”那套,它有耐心等著看一段時間之後的效果呈現。

相應的,過去選擇“滲透”的項目也很精心,抓的都是所在國傢確實存在的問題,比如性別平等等等,給人一種“對癥下藥”,真在幫助相關國傢解決社會問題的假象。

但這些年來對中國,美方的意識形態對抗和冷戰色彩越來越濃,越來越心急,手段和目的都越來越粗暴直接。

過去是打著“你有啥問題我們去幫助解決啥問題”的幌子,現在變成瞭赤裸裸的招募“價值觀認同者”。它的這個目的和面目一露出來,肯定會引起中國人的警惕。

其二,整個中國社會的國際視野越來越強,尤其年輕一代,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西方的平視正從“量變”變成“質變”。

說實話,美國灑向中國的“援助”“獎金”,有一小撮人還是想拿的,過去他們已經這樣做過。

但在當下社會整體警惕性和認知度都大幅提升的情況下,無論外部勢力還是拿這部分錢的人,他們的真實目的和所作所為都已經被識破,自然也就達不到他們預期的效果。

圖片來自網絡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