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億隻蟬“突襲”美國,黑壓壓一片成災,人看瞭都“頭皮發麻”

1、17年蟬

美國衛生及動物部門聯合發佈的通知顯示,2021年4-5月份至少有300億隻蟬從地面湧出,民眾應提早、立即做好防禦措施,以減少損失。對於美國民眾而言,這種身軀為黑色的蟬是 “老顧客”瞭,因為它們每17年光顧一次,所以又被稱為17年蟬。

17年蟬原產自北美洲、是當地特有物種,體長2.5公分;一雙褐色、半透明的翅膀,翅膀上的脈絡清晰可見;頭頂兩側分別有一個紅色、碩大的眼睛,在漆黑的夏季夜晚能發出光亮,像是點燃的兩個小火把。目前17年蟬主要分佈在美國的3個區域,覆蓋瞭15個州,比如紐約、西俄亥俄州、印第安那州、及弗吉尼亞州大部分地區等等。

17年蟬一生中有16年蟄伏在地下,等到瞭第17年的春季後昏睡的蟬蛹才蘇醒,從4月份開始向上打洞,在一些成年老樹的周邊不斷湧現出新鮮的泥土。科學傢研究發現,17年蟬對溫度極為敏感:土壤溫度低於18℃,它們會待在洞穴閉門不出,直到溫度高於18℃後才頂破最上的一層泥土。

17年蟬蛹爬向離它最近的樹幹、電線桿、植物莖葉,落腳高度整體偏低矮,遠不如我國能爬七八米高的土著蟬蛹。幾個小時後蠶蛹會脫掉外殼,接著翅膀、軀幹舒展開來、變硬,最後脫胎換骨、蛻變成具有飛行能力的17年蟬。

17年蟬以植物的汁液為食,雖然每次食量不大,但架不住數量多,幾乎同一時間數以億計的蟬集體“瘋狂吸食”。樹幹粗壯的老樹還能挺住,要是碰到隻要2/3年的小樹苗,壓根經不起17年蟬的折騰。資料顯示,每逢17年蟬集體作業後的第二年,相當一部分樹苗因枯萎而停止生長

17年蟬壽命短,有幾個月的壽命,在死亡的前一個月,它們會積極交配。雄蟬交配完成後立即死去,等雌蟬把卵產到樹枝後也會丟掉性命。第二年卵會孵化成幼蟲,再鉆入地下、在洞穴裡繁育成蟬蛹。洞穴深度為8英寸或2英尺,在這裡待上17年後再破土而出,完成下一個輪回。

科學傢認為17年蟬擁有這種大周期的繁殖方式,可避免天敵侵害順利延續後代。不過,有科學傢研究發現,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17年蟬很可能存在一種宿敵,持續纏鬥多年、鬥得難解難分,逼迫著它們朝著最有利的方式進化,而宿敵卻沒能抵抗住環境驟變,隻剩瞭17年蟬,但17年蟬的這種繁衍方式卻延續瞭下來。

2、17年蟬在美國折騰

關於17年蟲最早的文字記載要追溯到1715年,這一年來自費城的牧師Andreas Sandel首次用文字記錄瞭這種黑色有紅色眼睛的蟬種。1749年博物學傢見證瞭短短十幾天裡千百萬隻蟬蛹爬出地面的場景,並記下瞭蟬蛹羽化成蟬、飛舞、鳴叫、交配繁殖的過程。轉折發生在1756年,發表在瑞典的一本科學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生物學傢第一次明確瞭這種蟬的繁衍周期為17年。

而後民眾發現17年蟬呈現顯著的擴張態勢:一方面由以前的七八個州增加到瞭近年來的15多個州;另一方面則是激增的數量,起初隻有幾億隻,到瞭二十世紀中期的幾十億隻,專傢預測2021年17年蟬的數量將達到瞭300億隻。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將來很可能突破1萬億隻,屆時短短幾周大片的林地、植被將把一掃而光,後果不堪設想。

1987年應該算是17年蟬肆虐比較嚴重的一年,這一年至少超過50億隻在幾周時間裡爬出洞穴,它們爬到最近的障礙物等待脫皮、蛻變,場面令人驚悚:一個10幾米多高的老樹,主幹全部被蟬蛹霸占,而耷拉下的枝葉上,蟬蛹像蕩秋千那樣緊緊抓住樹葉。而像一些低矮的盆景、花草上,竟是蠕動的蠶蛹直至找到合適的位置才停歇下來。

17蟬善於鳴叫,尤其離死亡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內,它們會拼瞭命地鳴叫,以此吸引異性完成交配。不過,一些旅遊景點因為有刺耳、不間斷的嗡嗡叫聲,遊客忍受不瞭、不得不離開。更令人不可接受的是,數億隻17年蟬幾乎是在一個時間段內死亡。

密集的林地裡,不斷有從樹幹、樹枝落下的死蟬,堆積在一起足足有厚厚一層。人走在上面有明顯的踩踏感,最多時每英畝死蟬數量能達到100萬隻,一些密集恐懼癥者看到這場面,無不是“頭皮發麻”。當然這個時候最開心的要算鳥禽和蛙類瞭,它們都是敞開肚子大吃、特吃。

美國民眾為避免受到17年蟬的侵擾,可謂“煞費苦心”。首先是各州會在17年蟬到來的春季,不間斷通過網絡、廣播宣傳提醒民眾做好準備。其次也會噴灑一些農藥制劑在農田,目的不是為殺死17年蟬,而是利用農藥強力的味型,使之不願靠近。民眾則常購買一些特征帆佈,把院子內的貴重物包裹起來,以免被蟬蛹、蟬留下的汁液弄得液跡斑斑。

事實上,17年蟬第一次出現在地球,應該是在2萬年前,隨之被冰山時期的惡劣環境消滅瞭絕大部分,隻有少部分在美國的幾個州保存下來瞭。最近2000年時間瞭,17蟬數量開始快速增加。早期的印第安人在與17蟬抵抗中,17蟬或被紅燒吃掉、或被拌點調料吃,隻是現在美國人已不再吃這種小型動物瞭。

原創:老高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