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鋼材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又將改變下遊行業的格局

記得10多年前,一個賣一桶賺三桶的國際第一塗料公司的大中華區CFO跟我說,他們正在主抓嚴格的成本管理工作。我當時是大吃一驚,因為我們國內的企業毛利很低,成本管理事關企業的生存,必須大力來抓,而這個毛利率近80%的國際巨頭也要這樣嗎?

她當時的解釋是,不管是多牛的企業,遲早都要拼成本的。因為暴利不會持久,隨著競爭的加劇和行業增長天花板的出現,龍頭企業也要參與打價格戰。因為從長遠來說,所有的品牌溢價都隻是暫時的,隻是有些行業和某些品牌持續的時間足夠久而已。

那麼本來今天要說鋼材和大宗商品漲價,為什麼要說這些呢?因為漲價又來瞭,不管這一輪是疫情導致的產能不足,還是某國貨幣大放水帶來的輸入性通脹,或者是貿易戰的副作用。總之,大宗商品都在漲價,最為典型的就是鐵礦石,並由此傳導至鋼材市場。

我隨機選瞭兩個品種的澳大利亞鐵礦石和一個國產鐵礦石在唐山地區的價格,做一個簡單比較,3個月來分別漲價瞭33%、25%和23%。當然這是在高位再漲價,因為和2020年5月相比價格更漲得厲害。

漲瞭這麼久的價格,當然要傳遞到鋼材上,大傢耗一時是可以的,但無法一直耗下去,當然體量小的,能力弱的鋼企必然主動或被動地退出。這也就是我先前為什麼要說成本管理重要的原因,因為貿然漲價的企業可能最先出局,但那些成本管理差的企業,又被迫先漲價,不然拖著也受不瞭,他們中很多就這樣成為瞭行業調整期間的烈士。於是,後續慢慢跟進漲價的企業風險就下降瞭,漲價在業內大多數企業的跟進中慢慢就坐實瞭。

這是我在某鋼材信息網站搜集的近一年幾個時間點的建築用鋼材的價格對比情況,其實從2020年下半年起,價格就在相對溫和地上漲,這時的上漲幅度是小於鐵礦石的。但在剛剛過去的4-5月這段時間,漲價竟然就達到瞭30%,一年來累計上漲瞭73%。

從工業和結構用鋼材的情況來看,隻是在上漲的時點上略有差異,但總體也是上漲的趨勢,還比建材用鋼的上漲幅度要更大一些,達到瞭74.5%。

在從鐵礦石向鋼廠傳遞成本的過程中,2020年就超過30傢鋼企倒閉,當然他們不全是因為原料漲價的原因,但原料漲價是其主要原因卻是沒有疑問的。

那麼現在從鋼企又要向下流的機械行業、建築施工企業傳遞,後續的情況還會變得更復雜。從很多新聞報道來看,有些工廠已經暫停接單瞭,因為原料漲價後,前期接單的成本猛增,已經大幅虧損瞭,在價格不穩的情況下,真不敢接瞭。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客戶指定原料,但由加工方自行購買,卻又包幹產品價格的模式,其實市場上這種模式還是主流模式。

有些實力較弱的企業,連已經接下的訂單也通知中止交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悔單”或“毀單”,至於說要承擔合同法律責任,他們已經沒有實力來考慮瞭,隻能寄希望於客戶諒解。

對於建築施工企業來說,問題就更加復雜一些。通常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承包是包幹一口價的招標和合同,施工企業如果還要包工包料,那麼好多的工程因為鋼材漲價就已經虧損瞭,後續如果甲方不同意調價,可能就要發生糾紛,嚴重的工期就要耽誤。

另一種情況是,隻包工,甲方自采主要材料的情況。現在這種情況是主流,如果是房地產企業,財大氣粗的開發商們,對這些材料的上漲雖然也頭痛,但大多數還能承受。但那些工業項目,比如大型工廠建設、大型非土建類基礎設施建設,可能原有的預算就不夠瞭,而且缺口還相當大,有可能業主方就得馬上想辦法再融資之類的。當然大多數也要影響工期,嚴重的還會導致工程爛尾。

對於一些制造業企業來說,這些基礎材料的上漲,多少都會有一些影響,比如,就有新聞說,本次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汽車的利潤下降瞭25%左右。當然這說的是整車企業,對於那些給汽車做配套的企業就麻煩大瞭,因為很多技術含量低一些的汽車配套企業,毛利已經低到10%以下,哪裡還能承受如此高的材料漲價。而找整車廠漲價,僅僅是那個談判的時間,可能就虧損得受不瞭,於是他們可能也會停止供貨,因為確實受不瞭。當然那些靠關系進入配套體系的配套廠,可能實力較弱,也是最先被淘汰的對象。這樣看,成本上升的時候,其實也是有正面意義的,隻是和負面影響比,相對少一些而已。

不知道這一輪漲價還要持續多久,大傢隻有煎熬著過瞭,希望能盡快過去,還企業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