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不宣而戰?伊朗同一核設施再遭襲擊,給中國帶來什麼警示?

“雌雄自決已無策,尺寸必爭唯上流。”這是元曲裡的一句話。早前有國與國之間寸土必爭的意思,現在又演變成瞭新的含義,那就是國與國之間利益不讓渡的意思。

目前很多國際上的糾紛,基本都是利益糾葛,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因為利益變得更加微妙。現如今的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而近期,伊朗核設施再次遇襲,想必背後緣由也沒那麼簡單。

核設施遇襲,戰爭爆發前的征兆?

近日,伊朗總統魯哈尼下令啟動納坦茲核設施內的164臺IR-6型離心機,開始生產濃縮鈾。但第二天,納坦茲核設施電力系統就發生瞭故障。這時機實在是太巧妙,不得不令人懷疑是故意針對伊朗的。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該核設施第一次遭受攻擊。早在2010年,納坦茲核設施就曾遭遇“震網”病毒攻擊,導致1000多臺離心機癱瘓。但沒想到時隔多年,納坦茲核設施再次遇襲。

如果這次襲擊最後明確是網絡攻擊,那麼與當年相比,主要有這幾方面的變化。第一是攻擊的時間更加精準。要知道,伊朗總統前一天才下令啟動納坦茲核設施內的近200臺離心機,僅僅過去一天,納坦茲核設施的電力系統就出現問題。這意味著發起病毒的攻擊者,早就潛伏在伊朗的核設施裡,並且對手還能對其進行精準的操控,這對於伊朗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威脅。

第二是攻擊面擴大。與2010年相比,這次攻擊不但對離心機造成破壞,還對電力系統造成破壞,同時還引發爆炸,導致地下設施停電。第三,造成的損失更大。這次攻擊對伊朗核設施內部的安全電氣系統是一次徹底的破壞,伊朗方面至少要花9個月才能恢復該廠的鈾生產。

值得註意的是,這起核設施故障事件發生之際,美國和伊朗相關方代表正在維也納舉行會談,就美國重返伊核協議進行討論。但這對於反對美國重回伊核協議的以色列來說,卻不是一個好消息。

因此,在美伊恢復伊核協議在即遇襲,實在很難讓人覺得和以色列無關。不僅伊朗的輿論認為此次事件是以色列所為。

以色列媒體方面也聲稱,是以色列情報局和薩摩德對伊朗納坦茲核設施發動的攻擊。

這一切好像都在暗示著,以色列與伊朗核設施遇襲事件難逃關系,而如果此次事件真的是以色列一手策劃的話,那它的目的也很簡單,可能就是為瞭阻擾美國和伊朗的談判。

因此,伊朗把矛頭直接指向瞭以色列,誓言會要對以色列進行報復。並且還將還將鈾濃縮豐度從20%提高到60%,這無疑是對以色列和美國發出的警告。

而美國方面則在第一時間“撇清”,表明沒有參與對伊朗核設施的襲擊行動。美方明白自己沒必要在這個時候去惹惱伊朗,也明白如果真的對伊朗核設施發起攻擊,無異於引火燒身。

並且以色列方面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卻對媒體表示,以色列絕對不會接受伊朗有核,更不會接受伊朗能制造核武器。可以說,以色列是恨不得將伊朗的核設施除之而後快,為此它也曾演練過很多次,比如用F-35隱形戰機,直接炸毀伊朗核設施。

但這極有可能會引發新的中東戰爭。因此,雙方目前的狀態還是比較平穩的,並沒有釋放什麼危險信號。

而一直以來,伊朗都對美國“不認慫”,這次襲擊事件,也敢於暗中警告美國,那麼,伊朗到底是有什麼底氣,敢和美國對著幹的呢?

伊朗為什麼敢於跟美國作對?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伊朗有霍爾木茲海峽,它有關閉海峽的能力,而霍爾木茲海峽在能源運輸上有重要的作用。要知道,波斯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大部分是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往美國、西歐等地,大約承擔西方石油消費國60%的供應量。

所以,西方國傢也把霍爾木茲海峽視為“生命線”。除瞭原油因素外,霍爾木茲海峽對美國來說,也有非凡的意義。因為美軍給伊拉克和其他海灣國傢輸送武器、供給,也必須依靠霍爾木茲海峽。

對於伊朗來說,霍爾木茲海峽就是它手上的最大籌碼,所以它和美國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達到瞭一種微妙的平衡。

話又說回來,伊朗的核設施三番兩次遭受網絡攻擊,損失不可謂不大,教訓也不可謂不深刻,對於我國,也是有一定的啟示。

中國能否扛住“國傢級別的網絡攻擊”?

中國作為網民數量全球第一的網絡大國,網絡在我國社會運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伊朗同一核設施依然被網絡攻擊毀癱,這給我國帶來三個警示。一是沒有攻不破的網絡,沒有絕對安全的網絡,必須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應急方案;二是,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就難免會被外界乘虛而入,此次雖然沒有掌握攻擊的具體情況,但從美國掌握芯片到操作系統的優勢可以看出,其提供給以色列便於發動攻擊的重要因素;三是不突破攻擊手段,就難以對等制衡,從此次伊朗核設施再次遇襲就能看出,其攻擊能力差距的存在。

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危機感,做到4個“避免”。一是避免顧此失彼的思維,要顧全大局,重視全體網絡安全;二是避免單純追逐經濟利益,防止網絡安全產品的簡單大面積復制;三是避免單純引進而失去自我,需要鼓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創新;四是避免因方式不當而畏手畏腳。

隻有多管齊下,基於網絡安全平臺實施攻防對抗,才不會落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而伊朗也在數次“網絡戰”中吸取瞭教訓,在中伊25年合作計劃中,請求中國幫忙建立網絡系統。

相信中伊關系隨著不斷合作、互幫互助,定會更加深厚。

事實上,中伊良好的關系,對於中國來說是很重要的。

中國60%的原油都需要依靠進口,而且隨著中國迅速發展,能源需求愈加緊缺,當下中國石油的進出口主要依靠的就是中東和中亞地區,但中國能分到的石油份額極少,而且在石油的投資上,中國所持有的份額也並不多。想保持穩定的石油供應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而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產油國,它已發現的石油儲量位居世界第二,並且還掌握著中東地區石油運輸的關鍵位置,對於中國的能源安全能起重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我國如果能和伊朗保持友好的關系,這將有利於我國的經濟能源命脈得到保障。

另外,伊朗橫在中東“腹部”,是阻擋歐美各國對中國“入侵”的關鍵,對我國來說重要性非常突出。除此之外,中伊的交好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聯系歐洲和亞洲作用的伊朗,積極參加“一帶一路”,能幫助消除歐洲國傢對“一帶一路”的敵視,相反地,如果伊朗這一環節出瞭差錯,必是會被本就歧視這一舉措的西方國傢拿來大做文章。

最後,伊朗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因為中東任何一個國傢石油的運輸,都必須經過伊朗的霍爾木茲海峽,可以說,伊朗捏著霍爾木茲海峽,就相當於緊握世界各國的能源命脈。

而這就更不能讓伊朗倒向西方國傢瞭。假如伊朗倒向西方國傢的話,無異於把中國的能源大動脈暴露在敵國面前,到那個時候,中國想要獨立自主發展的夢想,也隻能成為空想。

不過,相信一直致力於“反美”的伊朗是看不慣美國的霸權主義的,絕不會有加入西方陣營的這一天,而會與堅持和平外交政策的中國建立愈加深厚的友誼。

鄧小平同志曾在會見緬甸總統時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的確,隻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世界才能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而以美國主導的霸權主義為基礎所建立的舊秩序,則是世界進步和發展的最大阻礙。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