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哈德良這是我們的長城,中國人:這難道不是籬笆嗎?

中國的萬裡長城給人的感覺一直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以前的印象之中一直是這個樣子的,但誰也不會想到其實在外國也是有類似於中國人長城這種建築的,隻是他們的長城和中國人的長城差距實在太大瞭,雙方完全不是在一個維度世界裡面的。那英國人的哈德良長城與中國人的萬裡長城差距到底在哪裡,為何中國人見到英國的哈德良長城之後疑惑這隻是籬笆呢?

中國萬裡長城起源和作用

說起中國的長城那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中國更是流傳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說法,所以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在有生之年如果有合適的機會的話一定要去長城看一看,領會一下兩千多年之前中國祖先的風采。既然要領會中國祖先的風采就必須要瞭解中國長城的一個形成歷史,才能夠更好的知道長城的由來,這樣也才能做一個真正知道中國歷史的人,不至於被外國人恥笑數典忘祖。

中國長城最早的時候應該是起源於戰國時代位於北方邊境的諸侯國傢,那個時候的中原大地四分五裂,各個諸侯國為瞭爭奪霸權不斷的發動戰爭,隻有強大的國傢才能繼續在亂世之中生存下去,地理位置上最靠近北方的分別是秦國,趙國,燕國這三個諸侯國,這三個諸侯國的命運其實是十分悲慘的,他們不僅要防禦南方的其他朱諸侯國發動戰爭,更要隨時應對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為瞭更好的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這幾個北方邊境上面的國傢就不約而同的修建瞭長城這種防禦性質的工程。

戰國時代的長城主要是分為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他們的主要作用就是在遊牧民族來犯的時候起到一個阻礙警示的作用,因為農業文明的性質決定瞭我們的國傢是要在一個地方長期耕作的,而遊牧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我們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基本上都是靠著放牧牛羊馬匹然後逐水草而居,草原之上哪裡的水草豐盛,他們就會遷徙到哪裡,這樣的生活性質決定瞭草原民族生長在馬背之上,所以打仗的時候他們也是來去如風,喜歡用輕騎兵作戰。

而農業民族則是喜歡兩軍集合,面對面的直接作戰,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前期的戰爭基本上就是幾萬人站在一個空曠的地方打群架,農業文明的這種特點使得他們和遊牧民族作戰起來十分的不利,遊牧民族每次到秋天馬肥的時候就開始南下收割,搶一波就直接回去,而修建長城這種辦法看起來雖然十分笨拙,但的確能夠在遊牧民族到來的時候舉起烽火給於後面的軍隊警示,讓他們做好抵禦外敵的準備。

而有一定高度的長城上面所駐守的士兵也可以利用一些石頭木頭順著斜坡滾動而下阻礙草原騎兵,這些都給後面的軍隊反應時間,當邊境大軍作好準備抵禦之後,遊牧民族的突襲也早已經失去瞭意義瞭,所以說長城在邊疆防線上面的作用巨大,就算是耗費巨大的民力和財力也得修建,還需要派遣一定數量的軍士沿線佈防,不然內地的農民就得遭受跟更嚴重的損失!

秦長城和明長城的區別

今天我們看到中國北方境內的長城其實大部分都是明長城,但中國人依舊喜歡將其稱為秦始皇修建的萬裡長城,並說萬裡長城兩千多年一直不倒,以此作為中國人的驕傲,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明長城和秦長城有著很大的區別。秦長城從距離上面來說也的確擔得起萬裡長城這個說法,因為從遼東那邊一直到甘肅一帶距離的確足夠一萬裡瞭,而秦始皇修建的長城本身基礎就是戰國時代燕國,趙國,秦國的一個總和。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就已經意識到瞭來自於北方匈奴人的威脅,所以他調用瞭秦國數十萬民力去北方修建長城,而這也成為瞭秦始皇暴政的主要證據,被後世認為這是秦始皇滅亡的主要原因,但秦始皇當時連接各國長城其實也是很有講究的,他並不是按照個人喜好卻征發百姓,那些去修長城的人大部分都是國內的罪犯或者戰爭的俘虜,一個好好過日子的人很少會需要去那種苦地方修建長城的,而秦始皇連接燕國,趙國,秦國之後的長城雖然在距離上面達到瞭一萬裡,但是在高度上面卻也沒有如今明長城那樣高不可攀。

根據中國當今秦漢史專傢王子今天的研究表明秦長城的高度也就是2到3米左右,這樣的高度其實就剛好像是一個大門這樣,這樣的目的其實就是受到瞭當時的技術限制。而秦代長城制作的主要技術和當今中國農村的那種夯土房屋其實是差不多的,夯土技術所能夠保證的一般就是這個高度,所以我們在中國古代的木質房屋之中見到的基本上都沒有超過三層的房屋,而秦長城高度在2到3米其實就是受到這個技術的限制。

從秦朝滅亡以後,長城就被歷代學者說成是瞭暴政的產物。可是歷代皇帝卻又都知道長城的作用有多大,所以在每個朝代之中都會把長城保護的很好,目的就是為瞭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其中辱罵秦朝最狠的漢朝對於秦長城的保護也是最好的。而在後面的朝代之中對於秦長城改造最大的是明朝時期,明朝中後期的時候,整個大明帝國都陷入到瞭一種危機時刻,可謂是內憂外患。北方不斷受到蒙古人的侵襲,東北方受到建州女真人的攻擊,這種時候和漢初面臨的情況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朝中後期時候一個叫做戚繼光的偉大人物出現瞭,他手下的戚傢軍平定瞭明朝東南地區一百多年的倭寇之亂。然後成為瞭大明王朝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戚繼光平定東南倭患之後來到瞭中國的北方,在他的主持之下對秦長城進行瞭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來自於技術上面的革新。

明朝時期已經出現瞭青磚堆砌。數十萬的老百姓和數千人的工匠在戚繼光的主持下開始瞭加固長城的偉大工程,過去的秦長城開始變得更加高大。夯土城墻上面加固瞭一層又一層的青磚,中間用糯米漿水粘連在瞭一起,這種糯米漿的粘附作用堪比今天的水泥,所以今天中國人看到的長城高大7到8米,有的地方甚至10多米,其實是來自於明朝戚繼光帶著一批又一批的工匠修建而成的。

英國的哈德良長城

英國人也有長城,這個說法說出來確實是沒有幾個人敢於去相信,但在英國的國土之中的確是有這個長城存在著,它的名字叫做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修建於公元122年的時候,主持修建的是羅馬帝國,那個時候羅馬帝國強大到整個地中海都是他們的內海。

當時羅馬帝國的皇帝叫做哈德良,他在位的時候就將自己國傢的領土推到瞭今天英國大不列顛島上的北部地區,為瞭抵禦大不列顛島上北部的皮克特人,保護羅馬帝國既得的土地和財產,哈德良下令修建瞭這座長城。這座長城主要是由泥土和石頭構成,整體長度有120公裡左右,平均高度是3米左右。用羅馬人的話說這段長城以北都是野蠻人,而他們羅馬給這片地區帶來的則是真正的文明。所以哈德良長城其實和秦長城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瞭防禦外敵入侵。

哈德良長城的歷史其實就是羅馬帝國的興衰史,在羅馬帝國強大的時候,這段長城就是北方蘇格蘭野蠻人南下最後的界限,但這種光榮時刻到公元4世紀的時候就開始不行瞭,羅馬帝國內部開始出現中衰,意大利半島上面到處都是爭權奪利的人,地方上的各個諸侯也開始坐大,已經開始不聽從羅馬帝國皇帝的指令,對於這種現實情況,新即位的羅馬皇帝無奈隻能將軍隊力量內縮,既然不能像以前那樣維持龐大的疆域,那還不如將有用的兵力收回來保護羅馬城和皇帝元老的權力。

所以從公元410年的時候開始,大不列顛島上面的羅馬士兵就已經成為瞭一支孤軍,既沒有人給他們發放薪水,也沒有帝國的糧食補充,這支海外孤軍開始渙散,很多人投靠瞭野蠻人,最後在北方皮克特人的進攻之下,哈德良長城成為瞭一道沒有用的防線,羅馬帝國在大不列顛的統治也不得不宣告結束,可是哈德良長城的歷史卻並沒有結束,他看著羅馬帝國從輝煌走向中衰,然後步入滅亡。

羅馬帝國與哈德良長城本來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在失去瞭羅馬帝國武力的保護之後,哈德良長城成為瞭大傢都可以取用的公用品,大不列顛島上面很多城堡,城墻所用的磚塊就是取自於哈德良長城,今天倫敦大街上面的維多利亞大道上面都有著來自於哈德良長城上面的優質石料。

而當哈德良長城從英國走向世界和走入到中國人眼中之後,中國人習慣性的拿著哈德良長城和中國的萬裡長城進行對比,也就自然而然的覺得哈德良長城實在是太過於矮小,和明長城比起來不像是長城,反而更像是中國農民傢門口那種夯土技術糊弄而成的籬笆院子!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