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逐漸被“拋棄”,還被印度搶走過訂單,到底“輸”在哪瞭

自從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進宇宙以後,人類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向太空探索的步伐。截止2018年11月,在軌的人造地球衛星已經達到瞭1957顆之多,在這些人造衛星中,數量最多的是美國的衛星,有800多顆,而近年來航天事業迅猛發展的中國則位居第二,大約有300顆。

除瞭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這些航天強國以外,太空中還有著不少來自小國傢的衛星,比如盧森堡就有33顆。這些小國傢自然是沒有能力建設自己的火箭進行人造衛星發射的,這時候就需要向那些航天大國購買商業運載火箭,來發射自己的衛星。

一直以來,中國的運載火箭一直都以高性價比著稱,但是此前我們在海外的火箭市場卻變小瞭,曾經甚至還被印度搶走過訂單,這是為什麼?我們究竟“輸”在哪兒?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們國傢也不僅僅滿足於制造自用的火箭,已經開始專門為商業衛星發射制造一些成本更低、性價比更高的運載火箭。以往,我們對外出售的往往是“長征”系列火箭,雖然在成本上已經算得上是比較低廉,但我國還是精益求精,又研發出瞭“捷龍”小型運載火箭,有著快速、靈活、成本低等特點,是未來我國商業火箭的發展重點。

不過,即使是將火箭的成本盡量降低,我們的火箭發射成本還是達到瞭每千克5000美元,印度的運載火箭則要低於這個數字。這就使得很多國傢更願意選擇印度的運載火箭,甚至在原本敲定我國的運載火箭之後,還反悔選擇印度,讓印度搶走瞭原本屬於我們的訂單。

所以為什麼印度可以將火箭的價格壓得這麼低呢?其一是因為印度國內的材料和人工價格都更低,這讓印度火箭有瞭成本優勢。

另一個原因是,印度在火箭的研制方面確實有一些比較出眾的地方。我們在談到印度科技的時候,往往會認為印度全方位落後於我國,但其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印度在一些技術上同樣達到瞭世界頂尖水平,比如運載火箭就是一個例子,印度正在用自己傑出的成本控制來搶占全球的市場。中國如果要奪回自己的優勢,還要不斷地尋求技術進步才行。

如今,我們的科技發展確實取得瞭一些成就,但我們絕對不能夠躺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一定要正視自己的問題和不足,才能夠在今後持續進步。在我們的身前還有很多強國,我們要徹底完成趕超,還需要每個中國人不斷地努力和奮鬥才行。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