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如此先進,為何無法研制出日本發動機?

中國制造雖體量龐大,卻仍有短板

如果說一句,21世紀是中國制造大放光芒的時代,應該沒有人會反對。正是由於曾經的技術落後,激起瞭中國人在工業制造上發憤圖強的決心。

從一窮二白到高鐵通車、火箭騰空而起,中國人對工業制造的重視與精益求精在世界范圍內都屈指可數。

現在的中國被人們稱為“世界工廠”,這也從側面說明中國已經具備瞭完整的工業體系,大大小小的產品均能制造,且在全球范圍內都有著良好的口碑。

中國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經歷瞭西方勢力的封鎖、他國產品的仿制以及自研自創的摸索。

好在如今的中國制造已經足夠強大,且已漸漸抹去瞭“山寨”、“仿冒”的標簽,開始在腥風血雨的全球商業當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中國的制造業有多成功?看看制造出來的東西有多全就能知道,大到5G、衛星、月球車,小到口罩、玩具、日用品,在我國完備的工業體系當中,統統可以制造出來。

央視綜藝《典籍裡的中國》有一幕是撒貝寧向明末清初時期的科學傢宋應星展示現代版“天工開物”,在古人看來遙不可及的上天入海,在現代竟是觸手可及。

這不由得令人想到,百年前我們面對西方的船堅炮利還是望洋興嘆,如今列強有的我國都應有盡有,而這一切僅僅用瞭不到一百年。

中國制造走到今天固然面臨瞭許許多多的不易,但也正是由於外國力量的封鎖,迫使中國人自立自強,將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產品陸續制造出來。

龐大的體量不僅支撐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道路越走越順,而且有效提升瞭中國的經濟水平,使得中國的國力在無形中呈倍速增長。

這在其他國傢是很難做到的,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奇跡,使得不少人贊美中國制造是無所不能的。

但隻有我們自己清楚,我國的制造業並不是完美的,雖然中國制造已經有瞭屬於自己的一張閃光的名片,但它仍然存在一個難以被忽略的短板。

這個短板就是汽車發動機領域,許多愛玩車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日本汽車的發動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我國要想趕超日本,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更加令人難以琢磨的是,中國制造強大的透析與仿制能力在日本發動機上竟像是失去瞭神通一般,即便是把日本發動機放在眼前,還是無法制造出來,這又是為什麼呢?

從研發經費的差距到國人心態的差別

有人說,日本發動機的技藝優良在全球市場上有口皆碑,而中國汽車起步較晚,做到如今這樣的水平已經實屬難得,雖然中國的汽車發動機性能不如日本,但滿足日常需求已經足夠。

還有人說,中國制造既然已經發展到現在這個水平,那就沒理由搞不定小小的日本發動機,之所以做不出像樣的發動機設備,恐怕與研發經費的投入多少有關系。

根據網上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自主品牌比亞迪公司的研發人員達到瞭2.7萬名,共投入62.66億元。

而銷量稍遜一籌的長城汽車公司研發人員也有1.8萬名,研發投入達到瞭33.64億元。

墊底的吉利公司2017年的研發人員隻有1.2萬名,研發經費僅有3億多元。

由於吉利公司這些年來連年增長的銷量,又是收購沃爾沃,又是與高鐵Wifi合作,那一股“炫富”的味道背後,科研投入被襯托得十分寒酸。

誠然在這麼一個土豪企業當中,這樣的數字顯然並不能令人們滿意,因此自研發經費曝出之後的幾年中,吉利公司曾經飽受詬病。

如果單純隻看以上數據,也許還會產生一種“投入資金已經十分高昂”的錯覺,可與日德等發達國傢對比起來就不夠看瞭。

事實是,我國自主品牌的研發經費無論頂點還是終點,與日本相比都差瞭很多。

據悉,2015年日本運輸工具產業的研發經費投入為3.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04.89億元),其中豐田汽車的研發費用高達10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30億元),馬自達和富士重工也分別投入1000億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60億元)用於研發工作。

如果說日本在汽車研發上已經算是大手筆投入,那不妨再看看歐美,尤其是德國汽車領域的研發經費更是高得嚇人,即便是豪擲千金的日本也難以企及。

相比之下,我國在汽車領域上的研發經費實在不能算高。

何況在其他領域,中國早已研究出令國人為之振奮的太行渦扇發動機,可在汽車領域,發動機仍然是一短板,這也從側面證實,資金的投入與國傢、人民的重視兩者都十分重要。

那日本為什麼有那麼多錢投入到汽車領域,而我國不行呢?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其實不難想象。

之所以會有如此差距,究其根本是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即消費市場的支持,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所有那些對日本汽車性能報以好感的消費者,都是日本汽車在資金鏈上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

中國汽車雖然在加緊追趕,但消費市場的冷淡和資金的缺失使得國產汽車在研究投入方面有心無力。

就連中產階級以上的國人自己都鮮有支持國產品牌的,更何況那些國外消費者呢?

現狀是,沒有資金回籠,就沒有大量金錢投入研發,而日本反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也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局。

無法忽視的細節:無縫銜接的發動機技術

隨著人均汽車擁有量的增加,汽車消費市場也不斷迎來一波又一波的火熱。甚至一些年輕人已經將“有車有房”視為基本要素。

而對這些人來說,車的好壞不僅表現在性能上,更能彰顯一個人的身份和財力。

不少人貸款買車,咬咬牙狠狠心還要買好車,如果是日產德產,開出去會顯得風風光光有面子,一旦開上國產車,其人的身份檔次則下降瞭許多。

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

我們不否認,日本的汽車發動機技術十分高超,是我國在短時間內難以追上的,但我國在有限的時間內發展到現在的科技水平,也實屬不易。

如果在有條件的基礎上,人人都能支持國產,給國產一點時間,或許到瞭今天,局面會稍有起色。

但即便如此,國產發動機在發展的道路上依舊是困難重重,因為目前來看,我們隻有自主研究制造這一條路。因為日本汽車發動機非常不容易仿制。

他們似乎預料到會有其他國傢的人對其技術進行仿制,因此提前就想好瞭對策,他們使用渾然一體的發動機技術,將一切仿制技術徹底拒之門外。

我國曾經試圖對日本發動機進行逆向仿制,可就是由於日本發動機使用的是無縫銜接的精密技術,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拆卸即刻全部損壞,因此我國一直無法成功仿制。

簡單來說,日本人先進於他國的發動機技術或許從一出世,就想好瞭對策。

他們寧可令這些精密制造出來的機器損壞,也不願意看到其他國傢將其仿制成功,從而在市場上對自傢的產品形成競爭。

這樣的設計不得不說十分符合日本人的個性,也將日本人嚴謹利己的一面彰顯得淋漓盡致。對於日本壓箱底的發動機技術,他們是“隻能授之以魚,決不授之以漁。”

這一點,即便對於與他們親近的歐美國傢也是同樣。

除此之外,日本的發動機技術之所以遙遙領先於我國,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他們的起步時間比我國更早。

在我國還處於小農經濟社會的時期,日本早已結束瞭明治維新,通過一系列改革邁向瞭工業化的進程。

他們的改革很成功,日本也由此成為瞭世界強國,而日本的工業技術則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不斷向前發展。

照理說,雖然制造一個汽車發動機的技術有些復雜,但也不至於復雜到難倒我國技術人員才對。

何況汽車發動機自問世以來,原理是不變的,幾乎人盡皆知,就是我們物理教科書裡說的“由燃料燃燒使氣體膨脹,從而推動活塞做功”。

難的是在此基礎上精益求精,將發動機的功率提升、壽命加以延長等等,這些才是汽車發動機技術上競爭的要點。

而這些因素的差距也使得購買相應汽車的人群能夠顯著感受到不同品牌所搭載的發動機的優越性,從而將這一優勢賦予到汽車的性能上去。

而日本的汽車在性能上之所以比國產的更有優勢,就是強在這些細節當中。

這些年,中國制造的迅猛發展使得我國迎來一個接一個的喜訊,許多行業的尖端技術被我國研究人員逐個突破,而作為市場巨大的汽車行業,卻總是令我國的車迷們失望。

許多我國的高端汽車要麼是合資,要麼直接購買別國的發動機用於制造,對於這一短板,也隻能是望梅止渴罷瞭。

新能源汽車的興起:綠色交通或成趨勢

從工業到科技,從全球化到地球村,人們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水平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

自工業革命開始,地球上原有的綠水青山逐漸被大城市的鋼筋鐵骨所取代,到瞭今天,科技發展到一定水平,對環境的破壞已然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地球上的石油資源雖然豐富,卻是有限的,為瞭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相比之下更為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汽車應運而生。

早在前些年,新能源汽車的概念就已經深入人心,有專傢指出,這幾十年來,全世界為瞭發展工業,對環境污染、空氣指數下降等因素視而不見。

直到積弊已久,各國人民均受其害,每天出門不但呼吸不到新鮮空氣,還要受汽車尾氣污染。

這樣的現狀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壽命和身體健康,甚至可以說,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已經到瞭迫在眉睫的地步。

相比於那些發動機強國,中國早早地捕捉到瞭這一趨勢,開始研究新能源汽車,將環境治理與便捷交通結合起來,致力於打造綠色出行環境,使這片美麗的土地再度煥發出自然的勃勃生機,回歸原有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2020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指出,要求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傢戰略,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

文件提出,要加強高循環壽命動力電池技術攻關,推動小功率直流化技術應用。換句話說,在新能源汽車的未來,渦輪發動機已經是要被慢慢淘汰掉的產物。

所以,與其在此領域大量投入資金你追我趕,倒不如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鎖定到未來新興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當中。

此文件充分彰顯出國傢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事實:想要打造汽車強國,已經沒有必要在汽油發動機上著手,反而從新能源起步,才有望更快更精準地達成目的。

在工業化的道路上,我國比日本慢瞭一個世紀,好在21世紀,機會再次降臨,而在新能源領域,我國再也不會“掉隊”瞭。

不僅如此,我們還立志於走在世界的前列,加緊研發高循環壽命動力電池技術,打造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汽車,順應未來的發展趨勢,打造科學而先進的汽車強國。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是否還能制造出日本的發動機已經不再重要。

因為就目前來看,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做出顯著成績,研發出更先進更有效且更能達成可持續發展的電池技術。

這,不僅是為強國,更是為地球環保事業著想,為全人類造福。

想要進步,先要承認不足。是的,我國的發動機不如日本,汽車銷量也遠遠不能支撐大量的研發投入,昔日無數的惡性循環也幾乎將我國的汽車事業壟斷到無計可施的地步。

好在今天的形勢已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能源的出現是一個契機,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創新作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基石,值得我們為之繼續奮鬥。

道路是坎坷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當世界重新洗牌,時間在我們這邊。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