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分裂成瞭哪些國傢?

一戰對20世紀的世界政治格局有著深遠影響,它嚴重的消弱歐洲各主要國傢的力量,俄羅斯、奧匈、德意志、奧斯曼帝國因此瓦解,英法地位下降,美日興起,促發瞭半殖民地,殖民地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潮,苛刻的戰後條約也成為二戰爆發的重大誘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

諸國中,最為悲情的當屬奧匈帝國,戰後直接解體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個獨立國傢,南部地區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餘部分被意大利、波蘭、保加利亞等國瓜分。作為帝國核心的奧地利僅保留瞭約8.4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僅為1908年全盛期的13%左右,海岸線更是喪失殆盡,使這個戰前擁有總排水量達37.2萬噸,排行世界第八的海軍大國,淪為瞭沒有海軍的內陸國。

奧匈帝國地理位置

是什麼原因導致奧匈帝國在10時間裡,喪失瞭近90%的領土呢?下來阿越一起來瞭解下奧匈帝國的前世今生。

奧匈帝國的概況

奧匈帝國的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是一個雙元制帝國,由奧地利、匈牙利及直屬於帝國中央的波黑三部分組成。前兩者是帝國的兩個主體,各自內政獨立,各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政府。但擁有共同的君主,在對外關系中是一個整體。

奧匈帝國的疆域地跨中歐、南歐、東歐,國土面積約68萬平方公裡,在當時的歐洲諸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帝國。人口約5135萬,僅次於俄羅斯和德意志,位居歐洲第三。兵力龐大,僅次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位居歐洲第四。軍工業發達,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位居世界第四,其中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經濟發達,僅次於美國、德國、英國、俄國、法國,位居世界第六國力極為雄厚,與英、法、德、俄並稱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

1867年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能有這等規模,與其統治傢族息息相關,哈佈斯堡傢族號稱歐洲最能賺傢產的傢族哈佈斯堡王朝的奠基人魯道夫一世,於1273年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很快奪得瞭奧地利公國,作為傢族根基。此後五百多年中這個傢族立足於奧地利,通過聯姻的手段,攝取瞭龐大的領地,奠定瞭奧匈帝國的基礎。

1806年,在拿破侖的脅迫下,神羅宣告解散,前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於1804年整合各哈佈斯堡領地,改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侖稱帝。1815年,反法同盟在滑鐵盧戰役擊敗拿破侖後,原神羅地區組建瞭一個奧地利帝國為首的德意志邦聯。不過,奧地利的統治地位遭到來自北部的普魯士王國的挑戰,因此這個邦聯結構很是松散。

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因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而爆發戰爭,結果奧地利被普魯士打敗,邦聯瓦解,普魯士王國成功地獲取對北德意志邦聯支配權。戰敗的奧地利為應對普魯士及國內問題,不得不於次年將自己改組為二元帝國,也就是奧匈帝國。

復雜的國內民族問題

奧匈帝國表面雖然光鮮,內部卻隱患重重。與通過戰爭獲得統一的德國,及長期中央集權的法國不同,奧匈帝國的大多數領土是哈佈斯堡傢族通過聯姻手段繼承而來的,這從奧匈帝國皇帝的頭銜就可以看出。如一戰的發起者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頭銜為:受上帝護佑的奧地利皇帝;匈牙利和波希米亞,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加裡西亞和羅多莫裡亞,伊利裡亞,倫巴第和威尼斯的國王;耶路撒冷國王;奧地利公爵;托斯卡納和克拉科夫大公;洛林,薩爾茨堡,施蒂利亞,克恩滕,卡尼鄂拉和佈克維納公爵;尼伯龍根大侯爵;摩拉維亞伯爵;上,下西裡西亞,摩德納,帕爾馬,皮亞琴察,拉古紮和薩拉公爵等等。

奧匈帝國國內民族人口占比及宗教信仰情況

這長長的一串看得人實在是崩潰,同時也預示著奧匈帝國是一個民族眾多、宗教信仰各異的多民族帝國。更為關鍵的是這個帝國不存在起主導作用主體民族,在帝國的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非但在全國范圍內不占統治地位,連在各自區域內部也沒能占到半數以上。

電影《茜茜公主》裡面,茜茜公主的婆婆問她:“你會幾種語言?”茜茜公主回答:“德語和俄語。”結果換來婆婆嚴厲的指責:“這太少瞭。作為皇後,你至少要會5種語言。”這並不是婆婆的刁難,而是奧匈帝國內部情況的真實寫照。

奧匈帝國內部主要民族分佈情況

更要命的是,這些民族沒有一個好惹,許多地區民族主義思想不斷加強,紛紛要求在帝國內部獲取更大的自主權,叛亂不斷奧地利帝國改組為奧匈帝國,就是帝國皇帝被迫對國內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妥協的結果。獲得與奧地利同等地位的匈牙利人,也不得不對境內的克羅地亞人做出妥協,允許其成立自治王國。而塞爾維亞人則想加入塞爾維亞王國。

導火索

導致奧匈帝國走向瓦解的導火索,疑是發生於1914年的,引爆一戰的“薩拉熱窩事件”皇儲被刺殺,激起瞭年邁的約瑟夫一世無限怒火,在德、意的支持下,向塞爾維亞宣戰,英、法、俄等與塞爾維亞結盟的協約國集團成員,隨即也對同盟國集團宣戰,一戰正式爆發。

一戰爆發後,奧匈帝國的戰場主要在東線和南線,對手為沙俄、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國,相較於德國面臨的敵人,對手較弱,但即便如此在整個一戰期間,奧軍的表現也缺善可陳,甚至沒有制定過戰略計劃,戰線打到哪算哪。綜合來說,表現也就比意軍稍稍好些

最致命的根源還在於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雜燴帝國,內部的常用語言就多達二十幾種,語言得不統一給奧匈帝國軍隊造成瞭極大的困擾。奧軍內部分成德語軍團和匈牙利語軍團,不管你是捷克人,波蘭人,還是克羅地亞人,隻要是奧地利部分征召的士兵,就全部編入德語軍團,在匈牙利部分征召的士兵就全部編入匈牙利語軍團,如此一來就導致軍隊內部交流困難,相互之間雞同鴨講時有發生,如此還怎麼打仗。

一戰時的奧匈帝國

所以當德軍陷入兩線作戰、意大利“反水”後,內部民族矛盾嚴重的奧匈帝國開始連吃敗仗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在1916年登基後,立即派出使節秘密地與協約國成員進行接觸,希望能以“體面”的方式退出戰爭。英、法等國對此歡迎態度,反倒是戰爭中表現拉胯的“二五仔”意大利一意刁難,要求奧匈帝國割讓整個沿海地區給自己,這自然不被奧匈帝國所接受。

與此同時,奧匈帝國與協約國密談的內容被泄露,卡爾一世遭到德皇威廉二世的責難。兩相交加之下,卡爾一世不得不終止談判,奧匈帝國跟協約國停戰的計劃以失敗而告終。

解體時刻

1918年夏,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奧匈帝國對各地的約束也越來越弱。被壓迫數百年的各民族,看到瞭獨立建國的希望,哪還願意再做二等公民。於是乎,一戰還沒結束,奧匈帝國的各民族區域便紛紛宣佈獨立,相繼退出戰爭。

1918年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佈獨立,匈牙利隨即跟進。

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但為時已晚。11日,卡爾一世被奧地利推翻,盛極一時的奧匈帝國覆滅。

戰後分崩離析的奧匈帝國

1919年9月10日,奧地利共和國與協約國集團在聖日耳曼昂萊簽訂條約,規定:包含大部分德語地區的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南斯拉夫王國獨立;奧地利將卡尼奧拉和卡林西亞兩省的部分地區以及奧地利濱海區和南蒂羅爾割讓給意大利;佈科維納、特蘭西瓦尼亞劃歸羅馬尼亞。

《聖日耳曼條約》的生效,宣告奧匈帝國正式解體。

今天在奧匈帝國的故地上,除劃歸羅馬尼亞、意大利、塞爾維亞、波蘭、烏克蘭外,還建立起瞭八個獨立國傢,他們是: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