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嫂子憑什麼不回老傢伺候咱媽”,哥哥:就憑咱媽不是好婆婆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註』,你就是我的人瞭。

01

很多人活得累,都跟這樣一個原因有關:身負“情感債務”

所謂“情感債務”,簡單來說就是“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從別人那裡受到恩惠之後,感覺欠瞭人情,從而就不敢對別人不敬。

這種事從某些層面來說是好事,可以讓一個人懂得感恩。但是,這種事一旦變成“情感債務”,就成瞭一種壓力。

有不少人活得累,放不開,是因為和父母之間有“情感債務”,而且這種問題在內心根深蒂固: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說為你付出瞭多少,說他們把自己沒享受過的生活都給瞭你,說你隻有變得有出息,才能不枉費他們的苦心。這種看似平常的事很不尋常,無形中就會讓子女背負情感債務,感覺自己活著就是為瞭還債

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人討論“窮病”的問題,說的其實就是“情感債務”的問題,因為從小到大被灌輸瞭太多“亂花錢是不對”的觀念,以至於長大後連正常花錢都不敢瞭。

身負情感債務的人,通常情況下會活出這樣兩種狀態:有的人長大之後賺瞭大錢,飛黃騰達瞭,很輕松就可以報答父母瞭,他們往往不會再有情感債務方面的壓力;而有的人長大之後,自己的生活越困難,越是覺得對不起父母,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摻和自己的婚姻,他們往往不敢反抗。

能夠認清這種問題並加以糾正的人,才能真正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中,就像朋友秀秀對她老公的評價:“我之所以愛他,是因為他是個有主見的人,不接受任何道德bang架,包括來自他傢人的道德bang架。我覺得一對夫妻要想一生相伴,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否則別人摻和你們的婚姻,你們卻不敢反抗,就會使得婚姻一點一點潰爛。

02

談及婚姻的時候,雖然每個人都能明白“主見”有多重要,但不同人對此理解的深度很不一樣。有些人就隻是理解為“我的事情我做主”,並沒有具體想過在應對不同的問題時應該表達怎樣的態度;有些人則跟秀秀和她老公阿傑一樣,會讓“主見”貫穿婚姻的所有事情當中。

從秀秀前面說的那番話來看,不難發現她老公曾經也背負“情感債務”,如果不曾背負的話,也就無所謂反抗不反抗瞭。

阿傑所背負的情感債務,跟很多人一樣,源於父母給他灌輸的觀念,總是說為他付出瞭多少,總是有意無意要求他回報。他是個懂得感恩的人,做好瞭報答父母的準備,但是,在他跟秀秀結婚以後,父母的要求超出瞭他的承受范圍,他就不願意感恩瞭。

他跟秀秀的規劃是先顧好他們的小傢,然後再去顧及雙方傢人。而他母親卻不理會他們的規劃,覺得他們作為兒子兒媳,必須無條件對婆傢人好,必須服從婆婆提的所有要求,甚至說讓秀秀辭職回老傢伺候她。

背負情感債務的人,“自願還債”跟“被要求還債”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會讓人心安理得,而後者則很容易讓人逆反

即便是那些愚孝的人,被父母要求還債,就開始對妻子施壓的男人,他們同樣也會逆反,隻不過他們不敢把氣撒在父母身上,而是撒在瞭妻子身上。除此之外,其他的逆反表現,就是反抗,不接受父母的過分要求。

阿傑覺得必須反抗,否則不僅對秀秀不公平,而且必然會毀掉他們的婚姻,他不願意以犧牲婚姻為代價去報答父母,覺得這是一種愚蠢的做法。

父母的要求他都敢反抗,小姑子蠻不講理質問他:“我嫂子憑什麼不回老傢伺候咱媽?”他當然更會反抗:“就憑咱媽不是好婆婆,你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因為你們亂提要求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後果,根本就沒有在乎我的感受,我不能縱容你們犯錯,更不允許你們毀掉我的婚姻,該盡孝的事我自己會做,如果非逼著我盡孝,我寧願不盡孝!

秀秀本身是沒什麼情感債務的人,她的父母都是通情達理的人。讓她這樣的人去替自己的丈夫償還情感債務,肯定對她不公平,她也不可能接受。阿傑能認清這個事實,用心去維護婚姻,就足以說明秀秀沒有愛錯人。

03

不光是秀秀和阿傑,對其他夫妻來說也是一樣,想要相伴一生,都需要舍棄“情感債務”,不管是來自一方傢庭還是來自雙方傢庭,如果不舍棄情感債務,婚姻生活就會負債累累,兩個人活著就隻為瞭還債,婚姻會因此失去意義。

所謂“舍棄情感債務”,並不是說完全跟父母之間斷瞭聯系,而是舍棄能力和義務范圍外的東西,追求一種平衡狀態。

作為父母,本就有養育子女的義務,自己生的孩子憑什麼不養。既然是義務范圍內的事,就不該為子女制造情感債務。所有父母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你能用心把子女養育好瞭,你在這個過程中傳達的正能量越多,子女長大後就會越懂事,等你老瞭,不用你提任何要求,子女也會盡孝。反而是那些為子女制造情感債務的父母,總是索取甚至要求子女報恩的父母得不到善待,因為你的關註點錯瞭,你讓子女在壓力之中長大,子女對你並沒有太多的好感,你還要求他承受能力范圍外的事,根本行不通

特殊情況就隻能特殊對待,有這種經歷的人,在結婚以後就不能任由父母破壞你的婚姻,不該被你背負的情感債務腐蝕你的婚姻,不該以犧牲婚姻為代價去償還情感債務,否則不會有好結果,你的婚姻很難保得住。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