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錢多瞭許多人卻並不感到富有?

錢多起來瞭這句話,用來形容中國人確實一點也不過分。首先國傢很富有,這是沒的說,我們的外匯儲備多得都讓專傢們憂慮瞭。

從人們的財富上來說,也確實多瞭起來。就比如,在農村農民們蓋起小洋樓,電燈電話不用說,傢用電器也齊全瞭,雖然消費習慣和設施選擇等方面的差異還是很大,但室內設施其實已經跟城裡並沒太大差別。

至少,同十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同三十年前比,那改變更是天翻地覆。但是,為什麼如今人們的幸福感還不如三十年前呢?

為什麼中國錢多瞭許多人卻並不感到富有?

陳志武教授說過這麼一段話:以前基於親情和友情從而實現的互助互惠的經濟活動,如今已經是市場化、經濟化的東西瞭,全部都滲透到瞭隱性的金融交易裡。

而現實裡顯性的金融服務,如同保險、養老、信貸以及其他投資產品又無法跟上,保障不夠健全,那麼中國人在錢多起來的同時,可能仍舊感到很不安。就像我們古有養兒防老的說法,而現在,老瞭不要養兒子就已經很好瞭,生活壓力似乎遠超過我們的收入,即使今天能過上富有的生活,但人們對未來依然是喘息不安。這會導致人們的一個儲蓄偏好,消費跟不上收入水平,因而會導致內需不足,無法增長,總體的經濟增長仍然需要依靠大量外需來拉動,而中國人的幸福感也無法提升。所以說起來就是:人們富起來瞭,但是金融工具沒跟上。

在幸福感裡面,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房子的問題

在中國的文化裡,本身就有一種置業文化,就類似於有房才有傢。沒有房子,即使結婚生子,卻仍讓人感覺浮萍無根,內心始終不覺得安定和充實,總有那麼一種空虛感存在。

因此,不管怎樣,每個人幾乎都有這麼一個目標:要為房子而奮鬥。正常來講,也許為房子而奮鬥隻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而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年輕人要為房子奮鬥終生。即使是老年人,也許也還要為下一代操心,為兒女買房子付上首付才算完事。

更重要的是,變身房奴之後的人們消費會更少,有人流傳說供上房子以後不敢換工作不敢生孩子甚至都不敢生病,雖然有些誇張,但反映瞭一個現實:除瞭房子這個本身不動產,不可流通之外,人們的消費力度更加下降,流通性更加減弱,因此更加阻礙瞭經濟的增長。

我們再想一想,為什麼我們總感覺美國人那麼有錢?為什麼他們很樂意全世界到處亂跑去旅遊?為什麼他們敢於賺多少錢就花多少錢,花沒瞭再去賺?

一方面這是觀念上的差異,東西方消費觀確實存在很大的不同;另一個方面就是西方國傢保障比較好,而我們則還與其存在很大的差距。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金融系統發達,他們的資金很自由。相對來說,中國金融系統則沒那麼發達,這是我們經濟制度需要努力發展和創新的方面之一。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