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買是徒弟,會賣是師傅,會空倉是祖師爺

何時賣股票

1. 隨著經驗的增加,你會慢慢地產生“這是該賣的時候瞭”的感覺。不要忽略這樣的直覺,這是經驗。要獲得這樣的經驗,你通常已付出很多學費。相信自己。

2.任何情況下,股價超出你的入貨點,你應考慮在你的進價之上定個止損點。賺錢的先決條件便是不虧錢。

3.以我的經驗,如果我的入場點選的正確,股票開始上升,它不應跌回我當天入場的最低點。

4.華爾街將炒股的訣竅歸納成兩句話: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意思即是一見股票情況不對,即刻止損,把它縮的越短越好!一旦有瞭利潤,就必須讓利潤奔跑,從小利潤跑成大利潤。

買賣點的制定是每次操作的中心點,重中之重,因為缺瞭這一環節,也就是沒有瞭操作的機會,沒有買賣點,即使價格不管怎麼漲怎麼跌,都是不理睬的。

至於買賣點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方法,總之適合自己就是好的方法:

均線金叉死叉或者MACD金叉死叉判斷做多還是做空,弊端有大部分時候出現金叉以後立即大跌,那是因為此次操作的買賣點正好趕在瞭外周期的頂部或者背離部的一波引發,有效的金叉是在處在大趨勢同步的時候中期使用效果不錯。

有的是用突破判斷買賣法:此法遇到順勢市場快速期比較不錯,不過進場還是有些晚,就怕遇到震蕩市場,剛一突破立即轉向,用此法必須瞭解市場,方可使用。

生命線判斷買賣,這個倒是不錯的方法,唯一就是最後一次清倉的時候價格回落幅度太多,造成利潤縮水並且很多時候也是平進平出,如果單倉操作是不合適的,必須配合加倉並且還是要操作大級別的趨勢,一年操作的機會並不多,但是一旦趨勢對瞭,合適的加倉位可是很爽的。

正因為這樣市場裡面不停的做空做多,才能造成市場的波動,如果大傢都在使用同一個方法,估計也就沒有瞭市場瞭。

一個單一的周期趨勢,是可以輻射出前後三個趨勢的,所以最簡單的操作模式當市場均線向上發散,多頭排列時,很簡單,遇到MA40或者60做多就是瞭,下跌反彈到此價位做空就是瞭,多麼簡單的原理,還有的用21線等等都是不錯的做盤方式,方法雖多其實都離不開順勢。沒什麼好神秘的。

一個好的買賣點,必須跟隨一個有效的止損點,如果不設置止損點,很容易把短線變成長線,即使每次大賺,也會一次失誤,重新回到解放前。

一個好的買賣點,也必須離著止損點很近,如果離著太遠,那也算不上一個好的買賣點。

從短線的操作來說,如果掌握好瞭短線的操作原則,其實止損是不需要的,但是雖說不需要,那是對於技術的精煉,但是實際操作中,止損點設置是必須的。

設立止損點一方面是為瞭防止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檢驗自己的此次下單的正確還是錯誤的,畢竟這個市場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率。

要點:一個標準的買賣點,必然跟隨著一個安全的止損點。沒有買賣點任何趨勢也不操作,

買賣點即使趨勢,趨勢即是買賣點。

買賣點出現的時候,止損位過大或者盈虧比例達不到2:1以上堅決不下單。

一個標準的買賣點是由相鄰的4個周期共同完成的。

止損的比例設置在總資金的3%以內。根據實戰中總結分倉做盤股票、期貨、外匯的買賣點同時帶著止損點的話,這筆單即使虧損一般也是總資金的1.5%左右。

好處:止損能讓操作者的資金不會受到很大損失。但是切記那種變態的、頻繁的、沒有買賣點、亂下單設置的止損點,基本是砍倉,本金縮水的地步,正因為這樣的操作造成瞭很多人對短線交易的反感。

最後,在結構分析的體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貫徹始終的理念是:結構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思維定式。這裡面有三層意思:

1. 結構的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否定的思維方式;

2. 通過結構分析得出來的結論不一定是市場的本真;

3. 所以,在實踐中需要有控制損失的保護措施,以控制失誤判斷帶來的風險。

雖然,結構分析是一種基於市場價格自身行為的描述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推論,但描述或者說范式(以一組假設為前提的推論)恰恰是藝術的特質,在這個意義上,結構分析的本質是藝術而不是科學,它更像是一門思維的藝術。這樣說來,並不排斥結構分析方法體系的實用性,事實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交易系統是其真正價值所在。

在金融市場,衡量一個方法體系或交易模型的優劣,唯一的標準就是實用性。比如道瓊斯理論,盡管它在技術分析體系中具有開拓性的巨大貢獻,但它在實用性上卻非常差。分形分析也是如此,它對金融市場的解釋具有顛覆性的貢獻,但它不是一個交易系統,幾無可行性。

波浪理論對價格行為的數量化嘗試以及“5-3”模式的分形思想無與倫比,給予多高的評價都不為過,但它作為一個交易系統,它的多可性卻令人生畏。眾所周知,均線系統的可靠性極其有限,但它畢竟構成瞭交易系統,是一個買、賣的閉環。

與傳統的分析體系相比較,結構分析“兩點一面(兩點是賣點與買點,一面是基本面)”的交易系統在實用性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它簡潔、完備、實用、高效,既有深刻的內涵,又具有外在的形式美,其他分析方法難以望其項背。一個被理論所保證的高效的交易系統,就使得交易者有瞭操作上的一致性,使得交易者就有瞭蛻變而為卓越的堅實基礎,使得交易者逐步建立起高度的交易自信與勇氣。建立在交易系統基礎上又被理論所保證的交易自信是無可匹敵的!

在結構分析的體系中,“不預測、跟著走”是核心的交易策略。因為技術分析是一門如何應對變化的學問,是對變化的測量,“不預測、跟著走”的策略是技術分析的內在要求。

卓越交易者沒有立場,不會預設,他隻是等待走勢告訴他市場要向哪裡去,他屏息斂氣隻是等待獵物自己進入伏擊圈,他扣動扳機的那一刻,隻不過是對市場的走勢(變化)做出的自然而然的反應。

華爾街有一種說法:一個好的操盤手是一個沒有觀點的操盤手。要達到這樣的交易境界,交易者要過兩道關:向市場求真是第一個,向自己求證是第二個。前一個是對市場的認知,後一個是對自己的認知。前一個通過結構分析的學習很容易解決,但要過自己這一關則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

我們說,交易者所交易的其實是自己的交易系統,獲取一定的經驗後,多數交易者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檢討並修正自己的交易系統,刪減或增添一些條件使之趨於圓滿,至於交易系統背後的思維邏輯是什麼卻被有意無意的忽略瞭。人類天性喜歡確定性,但技術分析卻是一種帶有否定性的分析方法,它需要交易者以“懷疑”的態度去運用它。

但部分交易者很難接受技術分析“否定”的思維邏輯,不會輕易接受控制損失的觀點,而傾向於低位補倉或被動持有。此外,這些交易者往往篤信指標分析並試圖預測頂底,這顯然是一種“肯定”的思維邏輯表現,或者他們運用的方法本身並不符合否定的邏輯結構。比如,價值交易者大多會形成偏向肯定的觀點,當價格下跌並低於內在價值時,交易者將做買入操作;如果價格繼續下跌,交易者必然加倍買入,因為此時投資價值變得更大,這事實上就復制瞭“等價鞅”制度。

其實,很多交易者雖然運用技術分析的交易模式,但並沒有接受技術分析的思維邏輯。具體的表現就是不接受控制損失的觀點,而采取低位補倉、降低成本的做法——這個方法其實就是在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一種“肯定”的思維邏輯,而有經驗的成熟交易者通常會接受“止損”的觀念。也就是在進行交易之後,隨時會給出證明自己錯誤的基準。這個基準主要包括:基於時間的止損、基於空間的止損、基於盈利的止損等等。這些交易模式的關鍵思維邏輯就是形成瞭“否定”的方式:隻有在沒有證明自己錯誤以前,這項投資才是有效的。虧損總是要發生的,關鍵的問題不在於何時發生,而是在於:它發生瞭,你怎麼辦?“如果一個頭寸與我的判斷相悖,我就出局;如果它與我的判斷一致,我就繼續持有。風險控制是交易中最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個虧損頭寸讓你感到不舒服,解決辦法很簡單:賣出,因為你總有機會再進來。”——吉姆.瓊斯

看來,風險控制和錯誤投機的危機處理(這也是風控問題)是交易者必須優先解決的課題。失敗或者錯誤無法避免,交易者所能做到的僅僅是設法控制失敗所帶來的損失,使它不至於陷我們於一敗塗地之中而無法東山再起。

伯納德.巴魯:“如果一個投資人的全部買賣能夠對上一半,他該是滿賺的,即使10次買賣隻對3、4次,如果他在作錯時迅速停損退出,還是可以賺上一大筆財富。”

然而,很多交易者往往把風險控制與危機處理簡單理解為“止損”,這就從一個誤區跳進瞭另外一個誤區。固然,止損很重要,鱷魚法則說的就是止損的重要性,它的原意是指如果鱷魚咬住你的腳,唯一的逃命機會就是犧牲這隻腳。延伸到金融市場,鱷魚法則就是,如你的交易背離市場的方向,馬上平倉,不要心存僥幸。一般認為,止損的原因在於市場存在的隨機性,如人為操控、群體心理、周期等,使得“歷史會重演”這個假設隻能在概率的意義上存在,因此,正確的交易與錯誤的交易在概率上就是各半的關系。

與此對應,交易者總結的止損方法各式各樣,概括起來,大致包括常規性止損與輔助性止損。前者意味著,當保有部位的條件消失,無論盈虧都要平掉這個部位;而輔助性止損的常見方法包括百分比平倉法,即當虧損幅度達到某個百分點時強制性止損,這個百分比往往根據交易者風險偏好、策略、交易期限而定,一旦定下來就果斷執行。

但,認真研究這些止損方法就會發現,它隱含一個前置條件,就是把交易策略建立在概率的基礎上,這勢必帶來頻繁交易的問題,考慮到交易成本,這些止損的方法往往把利潤吞噬殆盡。

有鑒於此,另一類交易策略即被強化,那就是提高交易的勝率或減少交易的頻率以保證穩定的收益水平。提高交易的勝率以保證收益的策略,理想的情況就是提高交易決策的正確率(準確率)以減少止損或不止損。

深入思考,會發現這個策略存在一個微妙的悖論,即交易系統添加“止損”指令以後,交易勝率將趨於降低,因為止損指令本來就是糾正錯誤的手段,所以提高勝率的方法必然是弱化止損,如此就出現瞭很微妙的循環:提高勝率的同時,交易者就必須容忍虧損。

這樣一來,就出現瞭類似於“等價鞅”的循環:即必然存在某一點,即使交易者放棄止損,容忍虧損,也不可能獲得提高的收益率,這樣提高交易勝率的初衷也失去瞭意義。那麼,減少交易的頻率以保證收益的策略怎麼樣呢?減少交易頻率必然降低止損的總數量,這一點是一定的。但是,這又帶來另外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即降低交易的頻率並不意味著交易成功率的必然提高,哪怕一生隻交易一次,也不能保證這一次的交易必然是成功的交易,或許是最糟糕的交易,比如破產退市。看來,降低交易頻率的策略它隻能起到節約交易成本的作用而無法保證交易勝率的提高。

交易是零和博弈:為瞭在交易中獲得利潤,你一定要知道你的優勢,你一定要知道它什麼時候存在,而且當你可以做到的時候,你一定要充分利用它。如果你沒有優勢,那就不要想從交易中獲利。瞭解自己的優勢,是從交易中獲利的必要條件。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