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夫妻親,還是兄弟姐妹親?心理學傢的答案非常統一

心理學傢埃裡克森說過:“人對唯一的一次生命,是將它作為不得不是這個樣子而接受的,把它作為必然的,不允許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責任”這樣一個事實而接受的。”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到底是夫妻親,還是兄弟姐妹親?心理學傢的答案很統一。

在人剛出生的時候,父母就是人們最親近的人,嬰兒剛來到人世間,對於周圍的東西都不瞭解,他們感到不安,需要尋求別人的幫助,父母就是他們最好的求救對象,因為血緣這種奇妙的聯系,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著別人都不能替代的感情。

孩子在睡覺的時候喜歡依偎在媽媽的懷抱,這就像是在媽媽肚子裡時的感覺,會讓孩子有一種莫名的安心感,所以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待在媽媽的身邊,要是醒來之後沒有看到媽媽,孩子就會立馬哭泣,這樣媽媽就要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

等到孩子不斷的長大,他們需要自己的空間,他們的心理也在不斷的變化,他們變得不再那麼需要父母,要是父母很嚴格的管教他們,幹預他們的決定,他們還會對父母發脾氣,他們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遭到質疑,他們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以前是迫於政策,人們不得不隻生一個孩子,隨著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兩個孩子,大多數的父母都覺得傢裡有兩個孩子,對於孩子的成長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兄弟姐妹之間可以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孩子的後半段人生需要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至少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有別人幫助自己,要是獨生子女就沒有這樣的待遇,當他們有煩惱的時候,隻能和自己的朋友傾訴,但不是所有的煩惱都能和朋友說。

每個人心裡面都有埋藏著不能說的秘密,但是一直藏在心底,會讓自己比較鬱悶,所以需要有一個人能夠傾聽自己的秘密,朋友畢竟不是自己的親人,就算兩個人的關系再好,也有一定的隔閡,要是有兄弟姐妹,人們就會選擇把這件事情告訴他們。

隨著人在不斷的成長,結婚就成瞭人們必須要經歷的一件事情,他們會組建自己的傢庭開始學著如何成為父母,做著當初父母對他們做的事情,人們需要承擔起自己在傢庭當中的責任,女人學著洗衣做飯,男人學著賺錢養傢。

人們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讓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人們會慢慢習慣某種生活方式,傢就是人們第一個出生和待著的地方,人們會用血緣和量彼此之間的關系,如果一個傢裡面的人非常團結,那這個傢就會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發展趨勢。

每個人在傢庭裡面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但也不是每一個傢庭成員都能夠相處的很好,人都是自私的,一個人的本能都會先保護自己,再去保護其他的人,要是兄弟姐妹侵犯到自己的利益,那自己也可以和他們翻臉。

心理學傢覺得夫妻比兄弟姐妹要親,因為男人和女人結婚之後就組成一個傢庭,兩個人是這個傢庭的一份子,他們是坐在同一條船上,所以要力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兄弟姐妹就會有所不同,他們都有自己的傢庭,自然會偏向自己的傢庭。他們對於一些事情就會有著主觀意識,很難有這絕對的公平,而夫妻在相處的過程中越來越默契,兩個人越來越瞭解對方,並不斷的適應對方的生活節奏,從而讓彼此之間的關系變好,兩個人還會孕育一個共同的生命,這個生命就是血脈的延伸。

人們的內心會偏向於自己的伴侶,他們知道伴侶永遠都不會傷害自己,至少兩個人都是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讓這個傢越來越好,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然後兩個人過著自己的養老生活。

不同的生活模式會決定著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人的一生會和伴侶待的時間最長,兩個人會對彼此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兄弟姐妹各自成傢之後就沒有那麼多的機會經常見面,人們會把自己的大多數愛給伴侶,這也就顯示兩個人的關系較好。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