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正式確認,2021年新規已生效,儲戶“這3種高利息”全面取消

雖然現今的移動互聯網已經非常發達,股票市場也逐漸的入瞭普通民眾,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對有風險的理財或者投資,還是比較拒絕的,因為大部分人都有風險厭惡心理。

而去年大火的股票和基金,大傢紛紛湧入,沒想到年後就狠狠被割,這個痛相信很多人會記住很久。而且投資理財各種騙局頻出,還有很多高級騙局,甚至是知名人物站臺,在沒有一定理財知識和辨別能力的情況之下,隨便入坑就隨時有可能血本無歸。

因此,大傢還是喜歡將錢存到銀行,這剛好也符合中國廣大儲戶的性格,隻有把錢存在銀行才覺得安全。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銀行的各種存款產品也在發生著變化,從而利息也在不斷調整,這就直接影響到瞭儲戶收益。結構性存款、異地存款和靠檔計息三款高利息存款產品,央行已經陸續出新規,明確要求全面取消。

第一個取消的是假結構性存款。

為什麼是假結構性存款而不是結構性存款呢?事實上央行並沒有真正的叫停結構性存款,儲戶都認為結構性存款不但保本,而且高利息。但對於銀行來說,結構性存款保本,但是並不一定是高利息。

因為結構性存款時間較長,銀行會通過這段時間將結構性存款去購買金融衍生品,這是存在風險的理財產品,但可以博取更高的收入。銀行再將獲得利潤的一部分作為利息分給儲戶。當然,如若購買的結構性存款出現虧損,銀行也會給到用戶本金。

但事實上銀行在操作的過程當中,並沒有真正的將結構性存款去購買金融衍生品,也就是說給用戶做瞭一個假結構性存款,而且基本都是保證到用戶高利息,這顯然不是結構性存款的本質。但用戶隻認利息,相信銀行,所以就自然會選擇這個產品。銀行又為什麼要這樣操作呢?當然是為瞭吸納儲戶來存錢,銀行吸納的錢多瞭,自然就可以賺更多瞭。

第二個取消的是靠檔計息存款。

靠檔計息也是很多儲戶非常喜歡的一個產品,它相當於結合瞭活期存款的靈活以及長期存款的高利息。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呢?有去銀行存款的用戶就會發現,銀行的活期存款利息是非常低的。長期存款的利息雖然高,但是長期存款有一個弊端就是一定要存到足夠時間,才能足額地拿到利息。

而銀行為瞭吸引儲戶盡量存更長的時間,就衍生出瞭靠檔計息這款產品。比如銀行推薦儲戶定存三年,但你怕一年之後就要將錢取出來,按銀行規則這個時候隻能拿到活期的利息,但是活期的利息又非常低,所以儲戶很矛盾。

這個時候銀行經理就會告訴你,先按三年的定期來存,如果達到三年,你剛好可以拿一個最高的利息。但如若隻達到一年,銀行也可以給到一年的定期存款利息,而不是活期的利息。如此一來用戶既不用擔心存款期限太長而影響資金使用,又可以根據存款時間拿一個最高利息,用戶當然願意接受瞭。

第三個取消的是異地存款。

所謂的異地存款,其實就是前段時間大傢都在討論的互聯網存款,和大部分的互聯網平臺相關,比如支付寶、京東金融等。事實上,異地存款的銀行基本上都是小銀行,而不是全國性的大銀行。國有大銀行以及其他全國性的銀行,在各城市都有分支機構,大傢隨時都可以前往存款,根本就用不著異地。

在一些比較小的鄉鎮或者地方銀行,由於在當地吸儲有限,沒有太多的資金,於是就和支付寶京東等合作,這樣就可以吸引到全國的儲戶進行存款。針對非銀行當地的儲戶來說,這些互聯網吸納來的就是異地存款瞭。

為什麼大傢不願意選擇全國性的大銀行,卻選擇異地的小銀行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小銀行給到更高的存款利息,同時又有網上的各種金融平臺提供入口,大傢無論是存款還是取錢都非常的方便。在高利息之下,大傢自然就願意將錢存到異地的小銀行。

無論是假結構性存款還是互聯網存款,又或者是靠檔計息產品,他們都在無形當中推高瞭銀行的融資成本。銀行多付出的這些成本,必然也會轉嫁給前來貸款的中小企業以及其他社會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體的社會融資成本也會隨之推高,往大的講就是增加瞭金融泡沫的風險。

銀行雖然也要盈利,但是銀行承擔的更重要的是整個金融的基礎,在風險管控方面要比其他相關的金融機構更為嚴格,所以央行不得不及時叫停這三款高利息的產品。你有享受過這三款高利息的產品嗎?

本文由商事奇談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平臺、渠道,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想瞭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

商事奇談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