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人魚大戰”澳大利亞一敗塗地,堵塞下水道,船板粘滿黏液

1、 亞洲鯉魚入侵澳大利亞

2020年澳大利亞政府決定針對亞洲鯉魚啟動一項名為“胎死腹中”的計劃:將錦鯉皰疹病毒投放到澳大利亞東部數以萬計的河流、湖泊中,以此將鯉魚及其幼卵徹底“絞殺”。

但這一計劃遭到專傢的強烈反對,理由就一句話:難道忘瞭90年代RHDV 出血病毒的教訓。

彼時澳大利亞政府為消滅稱霸草原的40/50億隻兔子,向國外重金求購瞭RHDV 出血病毒,這種病毒不到1年的時間把60%以上的兔子送上瞭斷頭臺。眼看大功告成,但剩下的兔子竟然不管再怎麼噴灑毒素,就是不能滅殺它們。

原來這部分兔子已經產生免疫,抗藥性暴增,結果不出幾年兔子又“卷土重來”,再次泛濫。更令當局氣憤的是現在的兔子,一般毒素對它們毫無效果。

那麼澳大利亞為何對亞洲鯉魚痛下殺手呢?

為搞清這個問題,先介紹一下澳大利亞鯉魚的來歷。入侵美國的亞洲鯉魚是青魚、草魚、鰱鳙、鯉魚等多個魚種的統稱,與澳大利亞的鯉魚不同,它以Boolara品系的鯉魚為主,1964年從國外引入,起初被養殖在農場裡的魚塘裡,後來趕上一場暴風雨,雨水溢出魚塘,Boolara鯉魚趁機逃竄到瞭米爾杜拉旁的默裡河,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亞洲鯉魚是典型的雜食性魚,河裡的植物碎屑、藻類微生物、軟體小蟲等等都是它的攝食對象,是不挑食且食量大的典范,一次可吞食接近體重40%的食物,結果個個長的膘肥體健。成年鯉魚普遍在0.6-1.0米,重15-25公斤,但也有例外。

2015年悉尼百年紀念公園內湖被釣友、民眾圍得水泄不通,都為一條巨型鯉魚的模樣。原來是釣手艾倫成功斬獲一條28公斤的亞洲鯉魚,和艾倫拉鋸瞭5個小時才耗盡體力、拖到岸邊。目前已知的澳大利亞最大的亞洲鯉魚,還要算漁民傑克在2018年在悉尼的一個偏僻湖泊網捕那條,體重足足有40公斤,至今還沒有突破的紀錄。

受水質影響,澳大利亞的亞洲龍鯉魚整體不如美國的“肥大”,繁殖能力卻不分伯仲。成年的鯉魚一次產卵少則80多萬,多則3/4百萬,由於缺少天敵,絕大多數的幼苗能長為成魚,成活率遠大於其他地區。

食物豐富又沒有競爭對手,實在是找不到鯉魚不泛濫的理由,短短60年澳大利亞的Boolara牌亞洲鯉魚由過去的幾十條迅速膨脹到現在泛濫成災的數量。

東部沿海是亞洲鯉魚聚集的核心區域,科研人員對4800個河流、湖泊、濕地做過調查統計,推算出整個澳大利亞至少活躍著3.6億條亞洲鯉魚,而集中度、密集度遠超澳大利亞的兔子、狐貍、野貓等知名動物。

Jarod是澳大利亞環境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傢,他這樣描述澳大利亞的鯉魚:東海岸已徹底淪陷瞭,95%的河流、50%的濕地及幾乎所有的湖泊被亞洲鯉魚侵占,它們在這裡胡吃海喝、拼命地繁殖,再不控制未來10年內亞洲鯉魚將增加到7億條。

Jarod教授還有一點沒有講清楚。自從亞洲鯉魚成為東部沿海水域裡的優勢魚種,至少有十幾個土著魚種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或缺少食物而淘汰;或孵卵場所被侵占而消失。最終現在亞洲鯉魚的數量已占據魚類總量的80%以上。

除此之外,亞洲鯉魚還幹擾瞭民眾的生活。鯉魚是典型的底層魚,喜歡一邊伏底遊弋,一邊用肥厚的嘴唇拱土,水體常被折騰得渾濁不堪。東部沿海的一些湖泊、河流風景秀麗,原本是泛舟湖上的絕佳去處,但鯉魚時不時躍出水面2米多高,一頭撞向遊船、遊客。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些躺在船板上的鯉魚不斷從口中吐出白沫、甚至是血液,折騰的餐桌、衣物上竟是黏黏的東西。為此遊客人數暴跌,每年旅遊收入減少瞭上千萬美元。

更重要的是,亞洲鯉魚遇到風浪,喜歡集體逆流而上、順流而下,成片的鯉魚聚集在一起——浩浩蕩蕩。澳大利亞某知名媒體報道,鯉魚產卵高峰期,數以萬計的鯉魚朝著河口、淺灘一擁而上,把原本給農田灌溉的河道阻塞,農場主不得不敷設潛水泵、水管,避免農作物將會減產,乃至絕產。

2、 澳大利亞與亞洲鯉魚的戰爭

為控制亞洲鯉魚的數量,澳大利亞政府可謂是煞費苦心。

除去開篇提到的使用毒素對付鯉魚外,水產部門還在重要的河流、湖泊、溝渠之間設置柵欄,規定孔徑不得大於31毫米。魚類專傢曾猛烈批評水產部門是瞎搞:大鯉魚孔徑翻2倍也能擋住,幼苗怎麼辦?早就穿過挖孔逃跑瞭!修建柵欄及各種水壩、阻擋,澳大利亞為此每年需要支付上千萬美元的費用。

為鼓勵民眾積極參與獵殺亞洲鯉魚的運動中,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在各地組織各式各樣的釣魚比賽,亞洲鯉魚自然成瞭唯一的目標魚。

2012年以釣手Manning為發起人的釣魚競賽拉開序幕,總計350名釣手參加,最終冠軍被一名年輕釣友斬獲,8個小時時間釣到瞭300多條亞洲鯉魚,賽後釣手連舉竿的力氣都耗盡瞭,坐地就想休息。最熱鬧的是2016年,400名釣手參加耗費9個小時共計收獲瞭1.7萬條鯉魚,引得媒體廣泛報道。

為吸引更多的釣魚人積極參與獵殺亞洲鯉魚的活動中,悉尼想出瞭一個新奇的玩法:將一枚芯片置入一條鯉魚體內,然後把它放到帕拉瑪塔河裡,隻要誰能釣到它,哪怕是捕獲它,都會獲得100萬澳元(約500萬人民幣)的獎勵。一時間河岸兩側熱鬧非凡,每到周末河岸全是釣魚人揮竿的身影。水產部門安排瞭收集漁獲的車輛,每盛滿一車立即拉走處理掉。

帕拉瑪塔河是悉尼最大的3條河之一,除瞭與眾多大小支河連通外,還是不少湖泊的水源。意味著這條價值500萬、帶有芯片的魚可能在整個悉尼的所有水域出現,釣到芯片鯉魚無異於大海撈針,所以4年時間裡竟無一個釣友碰到。

正當釣魚人熱情降低時,悉尼政府又放出消息,將把獎金調高到200萬澳元,並且把植入芯片的鯉魚提高到50條。在悉尼政府眼裡,釣魚人這把獵殺鯉魚的槍簡直是太好使,怎能輕易丟棄呢?

事實上,澳大利亞政府曾鼓勵民眾大膽食用亞洲鯉魚,而響應者寥寥無幾。一方面澳大利亞人的飲食與西方相似,討厭鯉魚肉裡雜亂、密集的肌間刺;另一方面鯉魚肉質松散、口感偏柴,而澳大利亞海產品豐富、不愁魚吃,自然無人問津。不過,最近幾年冷鏈技術越發成熟,澳大利亞開始嘗試出口冷凍鯉魚,到底這條路能走多遠,隻能是“且行且觀察”。

原創:老高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