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愛你的人,往往是“不聞不問”的

《道德經》裡寫道:“善行無轍跡。”

我們習慣瞭記住別人的不好,很少記住別人的好。善舉,似乎總是那麼卑微,不值一提。

當然,行善的人,本身就不希望別人放肆渲染,也沒有期待別人的回報。因此,我們總是把善良的人忘掉,卻牢牢記住瞭別人的惡行。

你知道嗎?真正愛你的人,往往是“不聞不問”的,他們的愛,就像空氣一樣,分明存在,卻一點也不熱烈。

01

真正願意幫你的人,往往是很少聯系的朋友。

上個周末,同事老張講瞭一件心酸的事:老張在去年冬天買房子,把傢裡所有的錢都拿出來,還差五六萬。雖然錢不算很多,但是在關鍵時候,借五六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張的父母七十多歲瞭,他不好意思開口借錢。於是乎,老張打電話給同學和朋友,一口氣打瞭八九個電話,但是沒有人願意借錢給他。身價過百萬的同學,支支吾吾地說:“最近,我把錢都給瞭妻子,她管得很緊,我也沒有辦法。”

就在老張很沮喪的時候,他撥通瞭一個多年沒有聯系的老同事的電話。早些年,老張在東莞打工,和這位老同事交往甚密,周末常常一起出去遊玩。

老同事和他寒暄瞭幾句,就答應瞭借三萬塊錢,並且,放下電話,隔瞭不到一小時,錢就打過來瞭。

為什麼很少聯系的人,往往會幫助你呢?常常 聯系的人,卻總是拒絕幫忙?

當你在參加應酬的時候,你會發現,大傢的話都很虛偽,並且借著酒勁,說著胡話,隻要放下酒杯,酒醒瞭,就什麼都忘記瞭。

常常 和你有聯系的人,並不是真正關心你,而是因為工作需要,或者是利益交換的原因。

有一種人,不常聯系,但一直都沒有忘記。不聯系,但是心裡一直都想著,有那麼一份感情、一種溫暖,埋藏在心底。

願意幫你的人,往往是“不聞不問”的人,平日裡,各自忙碌,隻有誰落難瞭,才忽然想起,才開始關心。

如果你認真觀察,你還會發現,願意幫助你的人,多半是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人。人窮一點,但是很善良。窮親戚、窮朋友,他們很好講話,不會推三阻四。

02

真正希望你過得好的人,是默默關註你的父母。

冰心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瞭那就不是父愛瞭!”

當你長大瞭,獨自外出,你會發現,你和父母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瞭。打電話回傢,你居然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母親愛嘮叨,父親很沉默,或者父母都變得沉默瞭。父母的年紀越大,越沉默。他們老瞭,自顧不暇,怎麼有精力關心你呢?

可是,你知道嗎?就是父母自己過得很狼狽,他們也希望你過得 很好,他們隻是把愛你的話,放在瞭心底。要是你落難瞭,他們願意用生命來為你承擔痛苦,願意把買棺材板的錢,都給你。

也許,在你的朋友圈裡,就有父母的“溫暖”。父母很少為你點贊,也不會給你留言。但是你每天發瞭什麼朋友圈,他們都很清楚,如果你一段時間都不發朋友圈,他們 很著急。

有的父母,從來都沒有用過智能手機,可是為瞭關註兒女,和兒女視頻聊天,他們“果斷”買瞭智能手機,還學會瞭用微信。

有的父母,很少帶手機出門,但是他們回到傢,會看看誰打來瞭電話,也會打開朋友圈看看,分享一下兒女的生活日常。

父母,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默默關註你,期待你獨自飛翔,越活越精彩。

“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對成年的兒女,保持不聞不問的態度,其實是把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他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總有一天,兒女要單飛,父母也無能為力。

03

真正忘不掉你的人,也不會再聯系你瞭。

有人說:“這輩子忘不瞭的人,不是愛人,不是知己,而是愛而不得的人。”

怎麼看,這句話都很別扭。愛而不得的人,今生無緣成為夫妻,應該要忘掉才對。可事實上,那個愛而不得的人,真的不會忘記你。

因為深深愛過你,今生再也放不下你,從此滿世界都是你。那個他,背著所有的人,愛瞭你很久很久。這份愛,不再提起,但一直在心底。

也許,你的朋友圈裡,也有一個愛而不得的人。彼此成為瞭好友,然後刪除瞭,然後又成為瞭好友。當然,他在你的朋友圈裡,是一個“陌生人”。

當然,還有和你交情很深的朋友,後來很少聯系瞭,但是不會忘記你。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結識瞭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說起瞭容易,但是做不到。總有一些老朋友,慢慢忘記,隻有深厚的友情,一直都在記憶深處。

還有你的兄弟姐妹,平時很少聯系,但是逢年過節,都會記得你,都要和你團聚。他們也可以成為你的左膀右臂。

04

真正的關心,是安靜的,所有大張旗鼓的關心,都像是“走秀”。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沉默,習慣瞭把感情埋藏在心底,也習慣瞭不聯系別人。

那些大張旗鼓來關心你的人,其實是“很假的”,他隻是表面上對你好,還希望你能夠感恩於他。

那些平時對你不聞不問的人,看似很無情,但是關鍵時候,他們卻出現在你身邊。

誰是愛你的人,當你落魄的時候,就知道瞭。當你混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們似乎都掩藏起來瞭,不會 被你發現。

真正的愛,你隻要用心,就可以感受到;

真正的愛,是不索求回報的,但是你必須一生牢記。

作者:佈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David: